王新霖
(江西師范大學 國際教育學院視覺傳達設計專業(yè)(中外合作),江西 南昌330022)
有的抽象藝術家將繪畫看作是自己的人生在畫布上的投射。這種說法不無道理。人的一生,起點參差,境遇迥異,東撲西撞地奔走一番,究竟要走多遠的路?這一路上,過客匆匆,行行色色之人,誰與你擦肩而過,誰與你杯水之交,誰又與你耳鬢廝磨?這一路上,晨昏交替,星移斗轉,有人滿眼繁花、金戈鐵馬,有人海河靜默、山岳吞煙——所有的所有,無非一個空蒙世界;而藝術家們的抽象繪畫正是這個復雜多變的世界在他們內心所呈現(xiàn)出的質地與形貌,再由他們借助畫筆、油彩甚或其他什么媒介材料,加以豐富的想象與象征,透射出內心情感,傳達著生命意識,流露出他們對于這個世界的理解與認知。
作為二十世紀典型的藝術樣式,也是西方現(xiàn)代主義藝術最偉大的成果,抽象藝術卻時常被視為“難以破譯的天書”。純粹的線條、色彩以及各式形狀,是抽象繪畫最基本的視覺傳達元素,而這些元素所造成的觀者心理的不同反應,形式語言對人的知覺產(chǎn)生影響,則是抽象繪畫藝術最大的魅力所在。林語堂說過:“藝術最主要的作用,應該迎合吾人的情感與意識,否則將退化成機械的奇形或為邏輯的圖表;機械的智力技巧的概念倘它不能引起吾人情感的共鳴,從不能產(chǎn)生偉大藝術?!雹倏梢?,抽象繪畫雖然舍棄對具體事物的描繪,但并不是各類零件簡單粗暴的堆積,即便這些元素被組合地看上去“很藝術”,但若不能引發(fā)觀者聯(lián)想到一些什么,那么就不能稱其為好的抽象作品。這也恰恰暗合了瑞士藝術家保羅·克利的看法,“好的藝術,并不仿造可見之物,而要把不可見之物加以創(chuàng)造出來?!?/p>
現(xiàn)代意識與思想觀念被融入畫理,抽象繪畫要么極繁,要么極簡,無限擴張的廣度與深度內斂的力度,在許多抽象繪畫作品中并行不悖,和平共處,微妙地體現(xiàn)著一種“道”的精神境界。正如我們所知,遠在春秋時期,《道德經(jīng)》中便提出了“大方無隅,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的概念,抽象藝術家們對于此類哲學概念的理解與揣測,不僅延續(xù)在生活里,更滲透在創(chuàng)作中;他們以作品告訴觀者,道者,“路”也,道是一種順其自然的法則,無影無形卻又無處不在,你只需順著它走;而天有天道,人有人道,鳥獸有鳥獸之道,人與生存空間的對話與相處,自然也難離其道。
藝術的指向是雙重的,一方面指向藝術史;另一方面指向當代社會。抽象藝術家借助一根根線條、一個個色塊、一種種形狀所完成的各式各樣的排列組合,混沌未分,連綿不絕,既呈現(xiàn)出一種與生活關系很淺、若即若離的不確定性,又暗藏著生機勃勃、無限豐富的可能性。這種繪畫語言,正是他們以符號化來深刻探討人與空間關系、與時代淵源的體現(xiàn)。起初,或許是心有所動的捕捉,后來就會主動強化,逐漸形成他們富有代表性及鮮明個性的敘事方式。所謂江湖中迷走,渾然身自由,面對精神之維度,抽象的線條、色塊、形狀,不再只是線條、色塊與形狀,而是風景,是情緒,是基因,是生活,是朝花夕拾,是人際關系,是電子游戲“超級瑪麗”的管道世界,是電影導演金基德鏡頭中的“空房間”,是羅曼·波蘭斯基銀幕上穿裘皮大衣的維納斯,是超越真實的真實,是可能發(fā)生的一切。
圖1 德國藝術家安塞姆·基弗的抽象作品
“文化的針對性的消失,使作品中的所有情緒變得沒有確定性……就像生活本身一樣,似乎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或者任何地方都可以開始,任何地方又都可以結束。”②藝術評論家栗憲庭先生對當代藝術的不確定與虛擬做出了精準判斷。從這個角度來看,在當下越來越被關注、并一次次在重要拍賣中刷新天價紀錄的抽象繪畫的確具有這一特性。它們雖沒有特別明確的指向性,然而,畫中諸多元素卻蘊含著旺盛的生命力,微觀細致,明暗過渡精準,色彩上極繁,意象指代上卻又極簡,對于藝術家所關注的生存際遇與人際關系等方面的隱喻,對于極速變革的當代社會的指涉,對于流動性的社會景觀的折射,則幾乎達到了極致的濃縮與簡化。
進一步來說,抽象繪畫并非凝固的光影瞬間,而是時刻都在“流動”著的藝術形式。作為液體與氣體的一種特性,“流動性”(fluidity)同樣具有廣泛的社會性。《大不列顛百科全書》告訴我們,液體和氣體區(qū)別于固體的,正是它們的“時間維度”。當我們描述固體時,可以忽略它的時間;而在描述流體時,倘若不考慮它們的時間維度,都將只是一個片刻和簡單的印象,難以觸及其核心實質。英國著名社會學家齊格蒙特·鮑曼對“流動”的現(xiàn)代性與社會性有精辟見解:“流體輕易地流動著。它們或‘流動’或‘溢出’、或‘潑灑’或‘濺落’、或‘傾瀉’或‘滲漏’、或‘涌流’或‘滴落’,千姿百態(tài),不一而足;它們的運動不易停止一一對前面的障礙物,它們或繞過、或溶解;對靜止的物體,它們打開一個缺口,滲透著前進。”③毫無疑問,鮑曼的見解對于如何理解抽象藝術,具有顯而易見的指導意義。
濫觴之水,須清淺而流緩,欣賞抽象繪畫,沒有標準答案,或許,最重要的也并不是你對于作品信息的解讀,而是需要你敞開心扉,接受藝術家心力的傳達。所以說,欣賞抽象繪畫的答案,需要藝術家與觀眾們共同來完成,沒有觀眾的參與,作品甚至可以說都沒有完成。當你面對不同時代、不同國家、不同藝術家的抽象繪畫作品時,你的一切人生閱歷與知識儲備,隨即可能轉化為自然而然的顯現(xiàn)。像有一只無形的大手,在引領你走進作品,去尋找那個深藏在畫面之后的相外之象。顯然,聽從內心的召喚,我們可以把三千世界看作微塵。這樣的說法不難理解,因為藝術家們透過作品所傳達出的心力,構建起不同的意境,就像他們各自的指紋一樣,清晰可辨。錢鍾書先生曾經(jīng)在談論詩歌與繪畫的文章中提到過這種“寫意”,他說:“一切藝術,要用材料來作為表現(xiàn)的媒介。材料固有的性質,一方面可資利用,給表現(xiàn)以便宜,而同時也發(fā)生障礙,予表現(xiàn)以限制。于是藝術家總想超過這種限制,不受材料的束縛,強使材料去表現(xiàn)它性質所不容許表現(xiàn)的境界。譬如畫的媒介材料是顏色和線條,可以表示具體的跡象,大畫家偏不刻劃跡象而用畫來‘寫意’?!雹?/p>
圖2 王勵均布面油畫《?!?/p>
既然對物象的造型姿態(tài)與具象表達已不被抽象藝術家所在意,自我精神的傳達與對畫面形式的強調則得到了凸顯。穿越圖像化思維向精神境界邁進,規(guī)制與理法不再是條條框框,范式與格局也展現(xiàn)了氣象萬千,拋開了格物之思的抽象藝術家們刻意與觀者拉開距離,用去功能化的作品為我們設置一個個迷宮,當然,他們一定也事先預留好了一條條通道。抽象繪畫中,一切生活中可見的人物、場景皆消失無蹤,一段段扭曲、錯疊、抽象的線條取而代之,翻滾著、搖曳著、游動著,不由分說占據(jù)了藝術家的畫布。這些線條,張弛有度、虛實并重、豐富多彩、變化多端,既沒有頭也沒有尾,它們掉落在時間長河里,被洗刷著席卷著沖撞著,著不了底也靠不了岸……你可以說它起點在某國,終點在世界;你也可以說它起點在遠古,終點在未來;當然,你還可以說它起點在皮相,而終點在人心。抽象藝術并非藝術家的主觀臆造,它同樣也是藝術對客觀世界的一種理性與異樣的呈現(xiàn)。
藝術創(chuàng)作往往摻雜著創(chuàng)作者自身的觀照與投射,無論詩、書、畫,內里總少不了一個“我”。“藝術家每選擇一根線條、一個圖形、一塊顏色,都是發(fā)自于心”,這就是抽象繪畫祖師爺康定斯基的“內在需要原則”。相傳,康定斯基有一天回到家,突然發(fā)現(xiàn)墻上掛著一幅精彩的畫,而他從未見過。他呆呆地研究了半天,才驚醒地發(fā)現(xiàn),原來這幅畫竟是他自己的作品,不知是誰把它掛反了。
這件事足以說明一個道理:康定斯基的色彩和線條本身就能打動人心,而觀看的人只是由不同的角度去看,從而產(chǎn)生了不同的感受。抽象繪畫正是這樣在不經(jīng)意間,打破了我們局限的視野,讓觀者追隨視覺效果的遷移,以心接物,相中求象,出象得相,去感知相外之象,去重塑精神世界中的瑰麗景象。
注釋:
①林語堂.吾國吾民[M].紐約:紐約哈爾西恩出版社,1935.
②栗憲庭.不確定,虛擬,感官幻想的日常生活[J].原載于.藝術世界,2002,2月號.
③齊格蒙特·鮑曼.流動的現(xiàn)代性[M].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2.
④錢鍾書.原文載于上海.開明書店二十周年紀念文集[J].1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