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臘初
(益陽醫(yī)學高等專科學校,湖南 益陽 413000)
益陽醫(yī)學高等專科學校開辦藥學、中藥專業(yè)多年,藥用植物識別技術是這兩個專業(yè)重要的專業(yè)基礎課程,它與生藥學、中藥鑒定學等專業(yè)課的關系十分密切。藥用植物識別技術野外教學是該課程教學中的重要一環(huán),且對學生影響深遠。筆者曾對96名學生做過問卷調查,題目是:在你的專業(yè)學習生涯中,你印象最深的一次教學活動是什么?選擇項目有:A一堂精彩的理論課;B一次有趣的實驗;C藥用植物識別技術野外教學;D其他(如醫(yī)院見習、藥廠參觀等)。調查結果共有87名學生選擇C,占90.6%。筆者從1993年起每年都帶學生上山進行藥用植物識別技術野外教學。近年來,對創(chuàng)新藥用植物識別技術野外教學方法進行了積極探索,現(xiàn)將具體實踐與體會總結如下。
我校學校領導和教務處、藥學系對藥用植物識別技術野外教學高度重視,每次開展教學前都要召開專題會議,進行具體部署安排,制定出詳細的實施方案,并在人力、物力、財力上給予支持,還派領導親自接送師生到野外教學基地,這給學生極大的鼓舞,給教師增添了干勁。
對于藥用植物識別技術野外教學而言,主要目的是教會學生采集、識別藥用植物。我們每次安排在上學期13周左右(大約在5月中旬),此時上完了大部分理論課,學生具備了一定的理論知識,而季節(jié)正值春夏之交,植物生長茂盛,許多植物正是開花的季節(jié),因此選擇這個時間進行比較適宜。
對地點的選擇既要考慮藥源是否豐富,還要考慮交通是否便利,生活是否好安排、安全是否能保障。因此事先派熟悉情況的人員做好調查,然后派出教師進行實地考察,最后做出合理選擇。歷年來所選擇的我市境內赫山區(qū)的碧云峰、桃江縣的浮邱山、安化縣的大峰山等教學基地,基本滿足野外教學的要求,近幾年來,我校與南岳國家森林公園、大圍山國家森林公園深入合作,建立了專門的野外教學基地,不僅藥用植物資源更為豐富,而且教學條件、生活條件、安全保障更為理想。
帶教教師不但要有過硬的專業(yè)知識,而且要有吃苦耐勞的精神和強健的體魄,并且還要具有管理學生的能力。我們每次均選派3~5名藥學骨干教師帶教,配備一名得力的教師負責安排生活和管理,并在當?shù)卣堃晃焕纤庌r當向導。
學生良好的學習態(tài)度與明確的學習目標是搞好野外教學的先決因素。絕大部分學生對野外教學十分向往,而向往的動機多種多樣,歸納起來不外乎兩類:一類是為學而去;另一類是為玩而往。對于學生的思想動機和學習態(tài)度,我們事先充分調查、認真研究,然后通過集體總動員等方式深入細致地做好思想工作,端正學生學習態(tài)度,提出明確的學習目標。
通過野外教學,鞏固所學藥用植物識別技術基本知識,探索藥用植物生長分布規(guī)律,學會植物標本采集的壓制方法,采集和識別一定數(shù)量的藥用植物標本(300種左右)。知識目標的明確有利于提高學習的效果。
野外教學不同于課堂教學,它面向大自然、社會,是在一種特殊條件下進行特殊的教學,因此可充分利用這一難得的機會對學生進行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事前要確立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目標,如:樹立集體主義思想;發(fā)揚團結互助的精神;加強組織紀律的觀念;鍛煉意志和體魄;陶冶美好的情操;培養(yǎng)勞動觀念;熱愛勞動人民;提高野外適應能力等。綜合目標的明確,有利于學生全面發(fā)展,從而使野外教學更有意義。
藥用植物識別技術野外教學時間緊、任務重、難度大,要保證教學效果關鍵在于優(yōu)化教學,采取靈活的、啟發(fā)式的科學教學方法[1],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從而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挖掘學生的學習潛力,從而保證學習的效果。
藥用植物品種繁多、名稱復雜,初學者覺得藥名難記,學起來氣氛沉悶。筆者經過多年探索,發(fā)現(xiàn)其命名很有趣味。如有以數(shù)字命名者:一年蓬、二色補血草、三葉木通、四塊瓦、五加皮、六月雪、七葉一枝花、八角茴香、九節(jié)菖蒲、十大功勞、百部、千里光、萬年青;有以動物命名者:鼠曲草、牛蒡子、虎杖、菟絲子、龍葵、蛇床子、馬鞭草、羊蹄草、獼猴桃、雞冠花、狗肝菜、豬殃殃;有以顏色命名者:紫花地丁、紅花、白芍、黃精;還有以味道命名者:苦參、甘草、辛夷;以金屬玉石命名者:金銀花、玉竹、石葦?shù)?。將這些充滿趣味性的命名規(guī)律結合實際巧妙地給學生介紹,如先提出這樣一個問題:“請問你的生肖是什么?”學生自然會搶著回答,有的說屬馬,有的說屬蛇等,此時可接著問:“以馬、蛇命名的藥用植物有哪些呢?”此刻學生就會積極開動腦筋,爭著回答,有馬鞭草、馬齒莧、馬蔸鈴;有蛇含、蛇莓、蛇床子等,這樣學習的氣氛便活躍起來。
野外教學時,如果只單一介紹植物形態(tài),學生的興趣不大,如果結合功效講述,學生的興趣倍增。如見到千里光,可向學生介紹其有清熱、解毒、殺蟲、明目之功效[2];而紫金??涉?zhèn)咳、祛痰,用于治療慢性支氣管炎;還有七葉一枝花,可以治療蛇蟲咬傷;絞股藍能延緩衰老[3]等。通過簡單的介紹,學生聽后覺得十分普通的植物有如此的用途,學習的興趣明顯得到提高。
學生學習往往比較被動,教師要不斷變換教學模式,從而啟發(fā)學生思維,使學生變被動為主動,增添學習樂趣。記得有一次,筆者見到一大片鵝不食草,并沒有急于給學生介紹,而是叫每一位學生扯一點塞入鼻孔中,一會兒后便接連不斷地聽到學生的噴嚏聲,這時學生便急不可待地問:“這是什么藥,有什么作用?”于是筆者告訴學生說:“此藥叫鵝不食草,可通鼻竅。”[4]學生聽后覺得十分有趣,便一個個自覺地識別去了。這樣做,學生學習樂趣倍增,不但學得輕松,而且印象十分深刻。
識別藥用植物以掌握科的特征為重點。介紹某科植物時,重點講授科的特征,然后讓學生能觸類旁通地學習。如唇形科的主要特征是:莖四棱形,單葉對生,輪傘花序,花冠常二唇形,全株常含揮發(fā)油[5]。學生在掌握科的特征的基礎上,即可去逐一學習本科植物如益母草、丹參、黃芩、藿香、薄荷等。
初學者覺得難度最大的是對易混淆品種的學習,往往感覺模糊,難以把握。如玉竹與黃精、蛇莓與蛇含、澤蘭和佩蘭,具體教學時,要圍繞主要區(qū)別進行解析,如黃精和玉竹主要區(qū)別在根莖,黃精來源有三種,為百合科植物黃精、多花黃精或滇黃精的根莖,按藥材形狀不同,習稱雞頭黃精、姜形黃精、大黃精。雞頭黃精結節(jié)狀彎曲、略呈圓錐形;姜形黃精呈長條結節(jié)狀,上側有突出的圓盤狀莖痕;大黃精呈肥厚肉質的結節(jié)狀。玉竹呈長圓柱形,略扁[6]。蛇莓與蛇含主要區(qū)別在葉,蛇莓掌狀復葉,小葉通常3枚;蛇含小葉3~5枚[2]。澤蘭與佩蘭主要區(qū)別在莖,澤蘭莖方柱形,佩蘭莖圓柱形[7]。把握鑒別要點,即可消除模糊概念,提高學習能力。
組織野外教學以小組為基本單位為宜,每組10名學生左右,每組一名帶教教師,并推選一名認真負責的學生擔任組長,每天采集標本歸來后組織學生反復學習,并在壓制標本的過程中由小組長組織測試,并提出各種問題進行討論。在結束的最后半天組織嚴格的考核,采集一定數(shù)量的標本讓學生單獨測試。這樣做既能促進學習,亦能反映學習情況,歷年來,達標率都在95%以上。通過創(chuàng)新藥用植物識別技術野外教學方法的不斷探索并積極運用,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能力、學習效率均得到明顯提高。在組織野外教學出發(fā)前要求學生在一周內識別300種左右的藥用植物,學生當時都覺得難以實現(xiàn),通過野外學習后基本都能夠完成。
野外教學是一個對學生進行綜合素質培養(yǎng)的有利時機,我們充分利用好這一難得的機會,有目的地加強德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如在采藥的過程中開展互幫互助活動;在登山時鍛煉頑強的意志、不畏艱難、勇于攀登;遇到美麗的風景要求學生題名、作詩,以激發(fā)他們對大自然的熱愛,陶冶情操;餐后要求學生輪流洗碗、掃地,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增強勞動觀念;還教會學生野外安全知識,如怎樣防治毒蛇咬傷等;教學活動結束后要求每一位學生寫出書面總結。通過一系列的舉措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全面提高。
筆者認為要搞好藥用植物學野外教學,精心組織是基礎,明確目標是關鍵,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是重點,強化素質培養(yǎng)是目的,抓住這些環(huán)節(jié),就能使這一活動成為學生終生難忘的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