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紫晗
出梅入夏
陸憶敏
在你的膝上曠日漂泊
遲睡的兒子彈撥著無詞的歌
陽臺上閑置了幾顆灰塵
我閉上眼睛
撫摸懷里的孩子
這幾天 正是這幾天
有人密謀我們的兒子
夜深人靜
誰知道某一張葉下
我儲放了一顆果實
誰知道某一條裙衣里
我暗藏了幾公頃食物
誰知道我走出這條街
走出乘涼的人們
走到一個地方
蹲在歡快的水邊
裹著黑暗絮語、笑、哭泣
直到你找來
抱著我的肩一起聽聽兒子
咿嘰嘎啦的歌
并抱著我的肩回家
這一如常人夢境
這一如陽臺上靜態(tài)的灰塵
我推醒你
趁天色未明
把兒子藏進這張紙里
把薄紙做成魔匣
獨具特色的女性意識構(gòu)成了陸憶敏詩歌的一個重要特征,這也使她成為1980年代中后期“女性詩歌”的代表人物之一。不同于“第三代”其他女詩人們慣用的第一人稱敘述手法,陸憶敏詩歌中更多運用的是第一人稱和第二人稱相結(jié)合的方式,在文本中形成對話,顯現(xiàn)出某種“自我分裂”的傾向。這種獨特的方式也幫助詩人避免因過度關(guān)注自我而陷入“情感的泥潭”(陸憶敏《誰能理解弗吉尼亞·伍爾芙》),并在詩人與自我的對話中創(chuàng)建了一個開放且具有收斂能力的詩歌創(chuàng)造空間。
《出梅入夏》是詩人的早期作品,在整首詩中,作者以一個母親的視角表達了對詩意人生的渴求。“我”和“你”在每一節(jié)中交替出現(xiàn),使抒情主體分裂為兩個獨立的個體,并且在詩中交流和互動。開首第一行“在你的膝上曠日漂泊”使用的是第二人稱,似乎是在講述他人的故事,兒子彈撥著歌曲,灰塵在陽臺靜默著。隨后視角開始轉(zhuǎn)換,“撫摸懷里的孩子”的是“我”而不再是“你”,敘述者開始介入到故事之中。敘述者作為“你”的他者,在詩歌中已然構(gòu)成一種對話關(guān)系,并且以一種迂回的方式在表達著自我。緊接著“有人密謀我們的兒子”給詩歌營造出一絲詭異驚恐的氛圍,并且以“我們”“你”“我”這類人稱代詞來豐富詩中敘述者的形象,構(gòu)成了一種戲劇化的效果。作為抒情主體的第二節(jié)主要講述了詩人的夢境,夢境描繪了母親對于“失去孩子”的痛苦與掙扎。在“夜深人靜”“誰知道某一張葉下/我儲放了一顆果實/誰知道某一條裙衣里/我暗藏了幾公頃食物”,這里“葉下的果實”和“裙下的食物”都具有一種孕育的屬性,從“一顆”到“幾公頃”都飽含著母親對孩子深切的愛。之后詩人繼續(xù)以第一人稱視角往前推進,“我”帶著一股極端的焦慮情緒脫離周圍的世界。敘述者離開“乘涼的人們”,走出“歡快的水邊”,由此進入到“裹著黑暗絮語、笑、哭泣”的恐懼之中。在這一節(jié)中,多個“我”在同一場景中的重復出現(xiàn),實際上是詩人自我觀察的體現(xiàn)。以“我”對“我”的觀察切入,兩個“我”構(gòu)成詩人的一體兩面,統(tǒng)一在夢境中的主體之內(nèi)。緊接著視角再一次轉(zhuǎn)換,“你”和“兒子”的再次出現(xiàn)暫時緩解了“我”恐懼的情緒,夢境到此結(jié)束。
詩人通過對無意識“夢境”的有意識分析,意在對自我進行深入的剖析,以此實現(xiàn)對自我的找尋?!斑@一如常人夢境”是不斷重復且常見的,就如同陽臺上“靜態(tài)的灰塵”。日常經(jīng)驗的書寫在陸憶敏詩歌中是普遍的,正如崔衛(wèi)平所說:“陸憶敏詩歌中沒有那種惡狠狠的、險象叢生的意象和言詞,她更寧愿采擷日常生活的屋內(nèi)屋外隨處可見的事物:陽臺、灰塵、餐桌、花園、墻壁、屋頂?shù)鹊?,她有著一份在女詩人那里并不多見的與周圍世界的均衡感和比例感,因而她能夠舉重若輕。”(崔衛(wèi)平《文明的女兒》)詩人對日常生活中細微事物的體認非常敏感,這些極易被我們所忽略的瑣細之物,是陸憶敏詩歌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也使詩人與外部世界進行交流和互動。一如胡桑所言:“她眺望外部,總攜帶著一種被自我體驗浸潤過的目光,這種目光保證了外部世界的柔韌度甚至神秘性?!保ê!陡魷Y望著人們——論陸憶敏》)此外,詩人也借助神話中的意象來增添詩歌的神秘色彩。在自我中分裂出的兩個獨立個體,趁著暗淡的天色,“把兒子藏進這張紙里/把薄紙做成魔匣”。這里的“魔匣”是借用了潘多拉魔盒的意象,這個神秘的魔盒可以象征女性的子宮,同時也可以讓我們理解詩人為何要將兒子藏進用紙做的魔匣里。在潘多拉的神話中,所有罪惡被釋放,只有“希望女神”被關(guān)在盒子中。從這個視角來說,“兒子”藏進魔匣之中,似乎是希望正在被孕育。然而,潘多拉的魔盒仍然是一個裝滿過疾病、害蟲、恐懼等一切負面因素的盒子,它的開啟給人們帶來過災難。因此,這里的“魔匣”一方面可以看作是對“兒子”的保護,另一方面似乎也充滿了不確定性,是一種可能被釋放的危險。
陸憶敏的詩歌中存在著不少“自我分裂”的敘述,在這種分裂之中詩人重新認識自我,從而完成對自我的找尋。在《出梅入夏》中,讀者可以感受到詩人由詩歌進入到庸常生活而產(chǎn)生的不適感與分裂感。詩歌創(chuàng)作是一項需要精神高度集中的活動,正如西爾維婭·普拉斯無法兼顧好生活與創(chuàng)作,而選擇在煤氣中自殺一樣,陸憶敏在后期也漸漸停止了創(chuàng)作。她所關(guān)注的是置身現(xiàn)代生活中女性主體意識的建構(gòu),女性被生活所圍困的沖突與掙扎是詩人創(chuàng)作的題材之一。詩人在詩歌中關(guān)注自我,解剖自我,這樣的一個“我”是深邃繁雜的,同時也是分裂和殘缺的。特別是陸憶敏并未局限于自我,而是將這些問題置于人類普遍的焦慮之上。正如她所說:“一個女詩人最突出的優(yōu)點,其實并不在于情感的泥潭特殊的纏綿?!保ā墩l能理解弗吉尼亞·伍爾芙》)詩人努力地掙脫了同時期女性詩歌的桎梏,她可以從一種母性視角來建立更加廣博的女性主體意識。這種意識的建立,“也在一定意義上緩和了與男性話語的尖銳對立,化解了男性‘話語場’(程光煒語)的絕對權(quán)威”。(陳利《女性詩歌的另一種風景——陸憶敏詩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