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麗芳
《巴顏喀拉山的孩子》是一部以藏區(qū)牧民生活為題材的小說。作者楊志軍用蒼涼的筆觸講述了草原退化、牧民面臨千百年來傳統(tǒng)生活方式難以為繼的困境而努力掙扎的故事。作品主題豐富,涉及對人與自然關系的反思,以及對生命與救贖、信念與堅守的探討。
牧民生活樸素節(jié)儉,很多人一輩子沒有花過一分錢。他們住毛氈房,一件藏袍穿幾年,喝的是酥油茶,燒的是牛糞,主食糌粑需用鹽巴或牛羊和農民交換,而鹽巴要去遙遠的鹽湖采集。即便糌粑常常不夠吃,他們也不愿拿更多的鹽巴或牛羊去交換。他們把奢侈和享受當作罪孽,即使吃肉,也很少放開肚皮。他們敬畏自然,敬畏生命。牛羊是他們的命,是他們的伴侶,能少宰就少宰。在牧民看來,宰牲就是殺生,就是損失財富。
這是一個淡然知足的民族,盡管生活清貧,依然時時歌唱。他們用歌聲表達歡樂,也用歌聲化解憂傷;勞動時唱,閑暇時唱,舉行儀式時唱?!昂铀畞?,青草來,牛羊來”,便是他們對幸福的企盼。
他們慷慨無私,千辛萬苦馱回來的鹽巴,舍不得換糌粑,卻舍得讓轉山人一把把撒在盤山公路上——化雪護路。死后,他們希望用天葬的方式,完成人生的最后一次施舍。
人物刻畫和故事的情節(jié)往往決定著小說的品質。小說塑造了一系列人物形象,大致分為老、中、小三代。全書以男孩喜饒的視角展開講述,而哥哥德吉無疑是個重點人物。相對于父輩對草原的眷戀,德吉更像一個“叛逆者”。他跟隨父親去城里換糌粑,并借故留在城里,因此他在書中很長一段時間是空缺的。小說的后半段,德吉重新出場,性格與之前變化很大?!叭是鄭徧綄殹笔枪适碌霓D折點,德吉的性格在沖突中成長,顯得更加鮮活?!叭是鄭徧綄殹币步议_了德吉身世的面紗,使奶奶的形象更為立體、豐滿。“紅瑪瑙項鏈”引出阿媽在城里的生活,也讓讀者看到了她善良的本性。
除奶奶外,作者在央金阿媽、拉姆姐姐身上花了不少筆墨,也見其對女性的偏愛。她們都有著草原般寬闊的胸襟以及淳樸善良、樂觀堅韌的性格。
作者敬畏每一個生靈,書中出現的一幅幅人與動物親近共處的畫面,著實動人心魄。其中那對藏獒——卓瑪和魯嘎相識相愛、生離死別的故事,讓讀者見證了這種生靈的高貴、靈慧、盡責與忠貞,令人動容。而野牦牛的故事悲壯至極,讓人感慨、唏噓。
這樣一本思想深刻的書,每一次閱讀都是一次心靈的洗滌。合上此書,目光撫過書名,我似乎聽到了作者的心聲:每一個生活在巴顏喀拉山牧區(qū)的人都是大山的孩子,都有責任去守護大山,保護草原,并為之祈禱,就如奶奶轉山時所唱:“河水來,青草來,牛羊來……”
《爭當智多星》參考答案
謎語故事
(一)早 晚
(二)魯 張 馮
(三)老羅是周末去的酒店,提的是點心。因為“口”既是“周”字的末尾,又是“點”字的中心,所以是周末、點心。
推理題
(一)在撒謊。如果嫌疑人戴著墨鏡,這個人是看不到嫌疑人眼睛的顏色的。
(二)警察說得對。因為剛進大門是不可能看到三樓的凳子的。
姓氏謎語
1.許 2.何 3.毛 4.李 5.趙 6.劉 7.匡
成語謎語
1.聞過則喜 2.恍然大悟 3.不識大體 4.舉足輕重
5.節(jié)節(jié)勝利 6.節(jié)外生枝 7.鳥語花香 8.蠢蠢欲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