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大爺?shù)碾s貨鋪
大約是在中學階段的一次文藝匯演,老師叫我和幾個伙伴編排一出小品。當時我們幾個孩子在這方面稱不上才華橫溢,但還是挺擅長的。兩三天的工夫,搞出一個劇本,幾個人湊一起排練了兩遍,雖說有些地方的詞兒還不太熟,一些細節(jié)也偶爾會出現(xiàn)一點兒狀況,但無傷大雅,基本可以拿出手了。
一天下午,老師過來審我們的節(jié)目。我們表演得還算順利,中間有過兩次失誤,還有一個包袱沒抖響,但大伙都拍著胸脯跟老師保證:“這只是排練而已,大家都沒有拿出最佳狀態(tài),一些瑕疵在臨場發(fā)揮時,一定能靠彼此的隨機應變蓋過去?!钡蠋熕坪醪⒉幌嘈牛皇菄烂C地說:“再練!”我們就又練了幾遍。
二審的時候明顯比第一次好很多,結(jié)果得到的仍然是一句:“不錯,接著練!”
第三次可以說是輕車熟路,閉著眼睛都知道哪個演員站哪個位置。這回總行了吧?!
老師終于滿意了,給了我們一番鼓勵。解散之前,他憨笑著說:“如果還有時間,正式上臺之前,你們再排練個兩三遍……”
我和小伙伴們都崩潰了。其中一人站出來說:“老師,內(nèi)容不好的話您直說就行,可以改本子的?!崩蠋熯B連搖頭:“內(nèi)容很好,哪兒都不用改。就是缺練?!?/p>
另一位同學也壓不住火了,扯著嗓子喊:“老師,您不懂幽默吧,這東西不能練太多的,越練會感覺越尷尬,好笑的地方都不好笑了。”老師答:“我懂,你們練就是了?!?/p>
就這樣,我們在最后上臺前,仍然硬著頭皮在后臺練啊練。
那次演出規(guī)模比較大,我們畢竟只是孩子,又都是從小地方來的,壓根兒就沒見過這陣勢,一個個都嚇傻了眼。在我們節(jié)目之前的幾個節(jié)目,看上去莫名地有些僵硬,效果也一般。
輪到我們上臺表演了。我感覺從臺下到臺上的幾級臺階仿佛都是扭曲的,腦海中一片空白,想必大家也同我一樣。然而從開演的第一秒開始,奇妙的事情發(fā)生了:一句句臺詞像流水一樣泄了出來,每個包袱都是鋪平墊穩(wěn),一出必響。我感覺大腦好像已經(jīng)罷了工,可身體還在自動運轉(zhuǎn)。
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氣場的存在。觀眾席的上方就像懸著一團熱浪,隨著我們表演的節(jié)奏前后左右地搖擺。偶爾有那么幾秒,觀眾還能和我們呼應互動,連笑聲的長短都是那么合適。
記得最后謝幕的一刻,我們站成一排,我發(fā)現(xiàn)每個鼓掌的觀眾眼睛都是黑亮黑亮的。臺上的我們在哆嗦,那感覺不是緊張,而是興奮。
那真是一次終生難忘的體驗,加深了我對幽默的理解。原本我也以為幽默是一種天賦,之后我發(fā)現(xiàn),當然,天賦多少要有一點兒,但更準確地說:幽默,是一種熟練。
(選自“簡書”,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