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緯洋
(江蘇省常州市德安醫(yī)院婦科,江蘇 常州 213000)
盆腔炎性疾病(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PID)后遺癥是指PID 的遺留病變,其主要病理表現(xiàn)是盆腔內(nèi)組織廣泛粘連、增生及瘢痕形成。臨床上根據(jù)PID 后遺癥病變特點及部位的不同,可將其分為慢性輸卵管炎、輸卵管積水、卵巢炎、慢性盆腔結締組織炎等。PID 后遺癥具有起病緩慢、病情遷延難愈、易反復發(fā)作等特點,可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目前,西醫(yī)主要是采用抗生素治療該病,但效果不理想。中醫(yī)多采用針灸療法、中藥灌腸療法等治療PID后遺癥。本文主要是研究在子午流注法的指導下?lián)駮r采用中藥灌腸療法治療氣虛血瘀型PID 后遺癥的效果。
將我院2018 年1 月至2019 年1 月收治的60 例氣虛血瘀型PID 后遺癥患者納入本研究。采用隨機分組的原則將其分為試驗組(n=30)與比較組(n=30)。試驗組患者的年齡為27 ~54 歲,平均年齡為(40.24±5.17)歲;其病程為1 ~4 年,平均病程為(2.61±1.39)年。比較組患者的年齡為28 ~52 歲,平均年齡為(39.64±4.84)歲;其病程為1 ~4 年,平均病程為(2.57±1.33)年。兩組患者的基線資料相比,P>0.05。
1.2.1 西醫(yī)診斷標準 參照《2010 年美國CDC 關于盆腔炎性疾病的診治規(guī)范》[1]診斷PID 后遺癥。診斷此病的最低標準是:發(fā)生宮頸舉痛,或子宮壓痛,或附件區(qū)壓痛。可存在或不存在以下附加標準:體溫(口表測量)>38℃,宮頸或陰道出現(xiàn)異常的黏液膿性分泌物;紅細胞沉降率升高;進行陰道分泌物檢查可見大量白細胞;血清C 反應蛋白的水平升高,發(fā)生宮頸淋病奈瑟菌感染或衣原體感染。
1.2.2 中醫(yī)診斷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指導原則》[2]診斷氣虛血瘀型PID 后遺癥。主癥:1)下腹疼痛或墜痛,纏綿日久。2)痛連腰骶,經(jīng)行加重。3)帶下量多,色白質稀。次癥:1)經(jīng)期延長或月經(jīng)量多。2)經(jīng)血淡黯或夾塊。3)精神萎靡。4)體倦乏力。5)食少納呆。舌脈:舌淡黯,或有瘀點瘀斑,苔白,脈弦細或沉澀無力?;颊咭陨现靼Y具備2 項或2 項以上,次癥具備2 項或2 項以上,并存在上述舌象和脈象,即可將其病情診斷為氣虛血瘀型PID 后遺癥。
1.3.1 納入標準 研究對象的納入標準是:1)病情符合西醫(yī)關于PID 后遺癥的診斷標準和中醫(yī)關于氣虛血瘀型PID后遺癥的診斷標準。2)病歷資料完整,認知功能正常。3)簽署了自愿參與本研究的知情同意書。
1.3.2 排除標準 研究對象的排除標準是:1)存在心、肝、腎等器官功能障礙。2)合并有精神疾病、造血系統(tǒng)疾病或自身免疫性疾病。3)處于妊娠期、哺乳期或計劃在近期備孕。4)對治療的依從性差或在本研究期間自行服用其他藥物。
對兩組患者均進行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具體的用藥方案是:靜脈滴注頭孢替坦,每次用藥2 g,每隔12 h 用藥一次;口服多西環(huán)素,每次服100 mg,每隔12 h 服用一次。共用藥14 d。在此基礎上,于子午流注法的指導下?lián)駮r采用中藥灌腸療法對試驗組患者進行治療,方法是:結合子午流注法中的“擇時循本經(jīng)”理論[3],選擇患者相應經(jīng)脈氣血旺盛之時對其進行治療。氣虛血瘀型PID 后遺癥患者是由于PID 遷延日久損傷正氣,使胃氣受損、脾失健運所致,故治療時辰應選擇足太陰脾經(jīng)盛行之時——巳時(上午9 時至11 時)。治療時所用中藥的方劑組成是:黃芪15 g、茯苓15 g、白術10 g、枳殼10 g、當歸10 g、丹參10 g、紅藤10 g、延胡索10 g、川芎10 g。用300 ml 的清水對上述中藥材進行煎煮,取藥液100 ml。于每天的巳時用該藥液(溫度為37℃~39℃)對患者進行灌腸,藥液需在其直腸內(nèi)保留40 min 以上。每天治療1 次,連續(xù)治療7 d 為一個療程,共治療3 個療程。
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用治愈(治療后患者的臨床癥狀全部消失,對其進行婦科B 超檢查顯示其盆腔內(nèi)無包塊、積液)、顯效(治療后患者的臨床癥狀明顯減輕,對其進行婦科B 超檢查顯示其盆腔包塊明顯減小或盆腔積液明顯減少)、有效(治療后患者的臨床癥狀有所減輕,對其進行婦科B 超檢查顯示其盆腔包塊有所減小或盆腔積液有所減少)和無效(治療后患者的臨床癥狀未減輕,對其進行婦科B 超檢查顯示其盆腔包塊未減小,盆腔積液未減少)評估兩組患者的療效。
用SPSS 22.0 軟件處理本研究中的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用%表示,用χ2 檢驗,計量資料用±s表示,用t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試驗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高于比較組患者,P<0.05。詳見表1。
表1 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
我國古代中醫(yī)典籍中并沒有PID 后遺癥這一病名,根據(jù)其特點,可將其歸于“帶下病”、“經(jīng)期疼痛”、“婦人腹痛”、“不孕”等病證中。《景岳全書·婦人規(guī)》中說:“瘀血留滯作癥,唯婦人有之,其證則或由經(jīng)期,或由產(chǎn)后,凡內(nèi)傷生冷,或外受風寒,或恚怒傷肝,氣逆而血留……總由血動之時,余血未凈,而一有所逆,則留滯日積,而漸已成癥矣”[4]。這一論述與PID 后遺癥的發(fā)病機理相似?,F(xiàn)代中醫(yī)學認為,現(xiàn)代人的生活壓力較大,很多女性在月經(jīng)期間超負荷工作,導致其“過勞”,使其血室大開,胞脈空虛,邪氣乘虛而入,與下焦血脈搏結,形成血瘀,進而引起PID,此病若遷延不愈,就會引起PID 后遺癥。PID 后遺癥患者體內(nèi)邪氣衰減大半,正氣已虛,但之前形成的“瘀血”病理產(chǎn)物仍然留著于沖任,故形成氣虛血瘀之證。中藥灌腸療法是中醫(yī)常用的一種治療方法。對氣虛血瘀型PID 后遺癥患者進行中藥灌腸治療可使中藥在直腸被吸收,一方面能加速盆腔的血液循環(huán),另一方面還可避免肝臟的“首過效應”,增加盆腔中的藥物濃度,增強藥效。子午流注法是我國古代針灸配穴的一種方法。該方法以十二經(jīng)中的六十六個五腧穴為理論基礎,并隨日時的變易推論十二經(jīng)氣血運行中的盛衰、開闔情況,作為取穴的依據(jù)。氣虛血瘀型PID 后遺癥患者是由于PID 遷延日久損傷正氣,使胃氣受損、脾失健運所致,故治療時辰應選擇足太陰脾經(jīng)盛行之時——巳時。本研究所用的中藥方劑中,黃芪氣薄而味厚,為補氣健脾之圣藥;茯苓、白術可益氣健脾、燥濕利水、扶正培元;紅藤可活血化瘀、止痛;當歸其性甚動,入補氣之藥則補氣,入降逐之藥則逐血[5],與黃芪配伍可補氣,與紅藤、川芎、丹參等配伍可活血化瘀;川芎可行血海,破癥結、宿血;丹參可祛瘀止痛、活血通經(jīng);枳殼、延胡索可行氣止痛。諸藥合用,可共奏活血化瘀、行氣止痛之功。全方攻補兼施,祛邪而不傷正。
本研究的結果證實,對氣虛血瘀型PID 后遺癥患者進行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在子午流注法的指導下?lián)駮r采用中藥灌腸療法對其進行治療能顯著減輕其臨床癥狀,緩解其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