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愛華,賈小俊
(1.蘇州市纖維檢驗院,江蘇蘇州215128;2.蘇州華浩紡織有限公司,江蘇蘇州215128)
生態(tài)紡織品對于紡織行業(yè)人士來說并不陌生,且大多數人還知道生態(tài)紡織品的這一理念來源于歐盟,對歐洲乃至全球的紡織品及日用消費品市場都產生巨大的影響。從一開始出現就因帶有綠色壁壘的特性限制了中國部分紡織品的出口,但不可否認,同時也對我國紡織品的質量和安全的提升起到了促進作用。結合中國國情和市場發(fā)展需要,相關部門以產品的最基本安全性能著手,于2010 年制定了GB 18401—2010《國家紡織產品基本安全技術規(guī)范》(以下簡稱GB 18401)強制性標準,標準要求的考核項目與生態(tài)紡織品的檢測項目是一致的。然而,隨著檢測技術的不斷發(fā)展,生態(tài)紡織品所需檢測的項目也呈現動態(tài)發(fā)展的趨勢,幾乎每年都會有一些新的指標增加。正是在技術和市場不斷發(fā)展的背景下,我國的GB∕T 18885《生態(tài)紡織品技術要求》標準迎來了第3 次的修訂,標準在22 家企事業(yè)單位的共同參與與協(xié)商下完成了起草工作,已于2020年10月21日正式發(fā)布,并將于2021年5月1日正式實施。
為了便于相關企業(yè)和人員更好地理解和應用GB∕T 18885—2020《生態(tài)紡織品技術要求》標準(以下簡稱新版標準),本文從標準的起草單位、標準適用范圍及規(guī)范性引用文件、生態(tài)紡織品的定義、甲醛等物質的限量要求及修改的技術要求和試驗方法等方面進行梳理,對新舊版標準之間的差異進行了分析,希望研究結果可為相關企業(yè)和人員提供幫助。
與GB∕T 18885—2009《生態(tài)紡織品技術要求》(以下簡稱舊版標準)相比,GB∕T 18885新版標準在技術要求方面做了很大的修改,主要體現在:完善了“生態(tài)紡織品”的定義;增加了總鉛、總鎘以及鎳釋放的限量要求,以及對多環(huán)芳烴、全氟及多氟化合物、殘余有害化學物質、紫外光穩(wěn)定劑的禁限用要求;增加了對嬰幼兒用品和直接接觸皮膚用品的耐濕摩擦色牢度的要求;刪除了舊版標準中對揮發(fā)性物質的考核及嗅辨法測定異常氣味的方法;修改了非直接接觸皮膚用品的甲醛限量要求,提高了嬰幼兒用產品的耐水色牢度和鄰苯基苯酚限量值的要求;修改了純聚酯纖維產品中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的測試方法;在規(guī)范性引用文件中,增加了GB 18401等標準。
參與新版標準起草的單位有22 家,涉及多家檢測公司和生產企業(yè),且這些企業(yè)的性質也是多元化,比原來的2 家國企性質的單位陣容更顯強大。這也說明關注生態(tài)紡織品的企業(yè)和個人越來越多。這一現象更加促進了生態(tài)紡織品的品質和檢測技術的發(fā)展。
新舊版標準在適用范圍上基本無變化,但對規(guī)范性引用文件的調整幅度較大,如:增加了GB 18401《國家紡織產品基本安全技術規(guī)范》、GB∕T 23322《紡織品表面活性劑的測定烷基酚和烷基酚聚氧乙烯醚》;GB∕T 28189《紡織品多環(huán)芳烴的測定》等一系列針對富馬酸二甲酯、總鉛和總鎘、附件中鎳釋放量、全氟辛烷磺酰基化合物和全氟羧酸、溶劑、苯并三唑類物質的測定方法;增加了纖維鑒別試驗方法(燃燒法、顯微鏡法、溶解法);增加了進出口紡織品中酰胺類有機溶劑殘留量與液相色譜法測定雙酚A的方法,以及關于氯化石蠟阻燃劑的測試方法(ISO∕TR17881-3《紡織品某些阻燃劑的測定第3部分:氯化石蠟阻燃劑》)。
新版標準將生態(tài)紡織品定義為:采用對環(huán)境和人體無害或少害的原料及生產過程所生產的對人體健康和環(huán)境無害或少害的紡織品。相比舊版標準來說,新版標準考慮到紡織材料的生命周期,不僅要求原料對環(huán)境和人體無危害或少許危害,還要求由這些原料生產出的紡織品對人體健康和環(huán)境都無危害或少許危害。
新版標準修改了甲醛含量及可萃取重金屬、總鉛、總鎘、殺蟲劑、鄰苯二甲酸酯、有機錫化合物、氯化苯和氯化甲苯總量、含氯苯酚等物質的限量要求,將舊版標準中的“≤”修改為“<”;將非直接接觸皮膚用品的甲醛含量限值由“300 mg∕kg”更改為“150 mg∕kg”,對這些物質的限量要求更加嚴格。
修改了鄰苯二甲酸酯的考核類別,新版標準考核所有類別,其中嬰幼兒用品、直接接觸皮膚用品和非直接接觸皮膚用品考核21種,裝飾品考核20種。而舊版標準只考核嬰幼兒用品6種、直接接觸皮膚用品3種。
修改了“苯酚化合物”的名稱,將其表述為“含氯苯酚”,刪除了鄰苯基苯酚,同時新增三氯苯酚總量、二氯苯酚總量、一氯苯酚總量;新增“其他化學殘余物質”(鄰苯基苯酚、富馬酸二甲酯、致癌芳香胺、苯胺、雙酚A),并將嬰幼兒用產品和其他產品中鄰苯基苯酚限量值分別由“50 mg∕kg”“100 mg∕kg”修改為“10 mg∕kg”“25 mg∕kg”;增加了對嬰幼兒用品和直接接觸皮膚用品的耐濕摩擦色牢度要求,將嬰幼兒用產品的耐水色牢度提高到3~4 級;對需經洗滌褪色工藝的非最終產品,本色及漂白產品,以及扎染、蠟染等傳統(tǒng)的手工著色產品的耐干摩擦色牢度無考核要求;對于顏料、還原染料和硫化染料染色的產品,除嬰幼兒產品外,允許其最低的耐干摩擦色牢度為3級。
對于致癌、致敏的芳香胺染料及禁用阻燃劑的合格限量值,要求:每種可分解的致癌芳香胺和可能以化學殘留物形式存在的致癌芳香胺總量為20 mg∕kg;致癌、致敏和其他禁用染料為50 mg∕kg;可分解的苯胺和可能以化學殘留物形式存在的游離苯胺總量,嬰幼兒用品為20 mg∕kg,其他類產品為50 mg∕kg;禁用阻燃劑限量值為10 mg∕kg,且短鏈氯化石蠟的限量值為50 mg∕kg.
對于有害染料中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的測定,要求前處理按照GB∕T 17592—2011《紡織品 禁用偶氮染料的測定》(以下簡稱GB∕T 17952)執(zhí)行。對于純聚酯纖維產品,其前處理方法按照GB∕T 17592附錄B 規(guī)定執(zhí)行;若檢測到苯胺或1,4-苯二胺時,需重新取樣,按照GB∕T 23344—2009《紡織品4-氨基偶氮苯的測定》(以下簡稱GB∕T 23344)附錄A規(guī)定進行前處理。這與舊版標準要求有害染料中可分解芳香胺染料的測定按GB∕T 17592 執(zhí)行,其中4-氨基偶氮苯的測定按GB∕T 23344執(zhí)行,存在明顯的差異,但新舊版標準對致癌染料、致敏染料及其他禁用染料的測定方法保持一致。
在對殺蟲劑總量的要求中,刪除了對四氯苯酚和五氯苯酚的要求,并修改了附錄B中殺蟲劑的清單,將殺蟲劑的種類由原來的60種增加到70種,且其中有9種殺蟲劑主要用于動物纖維。
刪除了對有機揮發(fā)性物質的考核和附錄G“異常氣味的測定嗅辨法”,要求除紡織地板覆蓋物以外的所有制品,生態(tài)紡織品不得有香味、霉味、高沸程石油味(如汽油、煤油味等)、魚腥味、芳香烴氣味中的一種或幾種。
除此之外,與舊版標準相比,在新版標準有害染料的附錄中,新增了6種致癌染料(見表1)(由原來的9 種更改為15 種)、1 種致敏染料(C.I.分散橙59,13301-61-6)和C.I.堿性綠4(草酸鹽)(2437-29-8,18015-76-4)、C.I.堿性綠4(氯化物)(569-64-2)、C.I.孔雀綠(10309-65-2)等3種其他禁用染料;新增15種鄰苯二甲酸酯類物質,由原來的6種增加到21 種(見表2);在氯化苯和氯化甲苯清單中,詳細列出了氯苯物質的名稱;新增了12 種禁用阻燃劑,由原來的5種增加到17種;新增了15種含氯苯酚,由原來的4種增加到19種;新增了24種多環(huán)芳烴、33種全氟及多氟化合物、14種殘余有害化學物質、4 種紫外線穩(wěn)定劑和9 種有機錫化合物的清單(詳細清單請見標準原文)。
(1)無論是參與起草的單位,還是對產品的技術要求,GB∕T 18885—2020《生態(tài)紡織品技術要求》新版標準與舊版標準之間存在較大的差異。
(2)新版標準中生態(tài)紡織品的定義考慮到所用紡織材料的生命周期循環(huán),更加符合當今生態(tài)環(huán)保的理念。
(3)新版標準對產品的技術要求變化,一方面說明人們對產品的生態(tài)安全性的關注度提高,另一方面也說明我國生態(tài)紡織品的檢測水平不斷進步,可以較好地應對國際貿易壁壘,提高我國生態(tài)紡織品的國際競爭力。
表2 新增的15種鄰苯二甲酸酯物質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