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宇
我父親王一秀,是山東人,多年擔任報刊主編,有幸拜訪過冰心老人。
冰心老人的住處,在中央民族學院的“高知樓”。正是10月,但“高知樓”窗外沒有西山的紅葉,也沒有金水河畔的柏叢,有的只是一棵不算高大的塔松和散散亂亂的幾簇矮枝月季。
很巧,冰心老人的小女兒吳青在家,吳青開門后,把我父親引進老人的書房。冰心老人正在看信和一些新出版的書。南方一家出版社的幾本樣書和十幾封信,拆開的和未拆開的,正分開擺放在案頭。吳青告訴我父親,上午9點到10點鐘,是老人待客和閱讀的時間。說話間,冰心微笑著吩咐吳青給我父親看座,眼神里洋溢著慈祥與和藹,給人的感覺正像讀她的作品一樣。
因為冰心童年時隨任職海軍的父親在煙臺生活過,晤談的氣氛就顯得親切。冰心老人說,煙臺是她的第二故鄉(xiāng)。那是1903年,美麗的海濱,在三四歲她的眼里,山是藍的,海是藍的,軍艦和穿制服的水兵都是藍的。藍色的大海給了她很多幻想,幼小的她心里是大海,嘴里是大海,連夢里也充滿了對大海的神秘感和好奇。清晨朝陽,黃昏落日,她都愿意有大海的潮起潮落伴隨。
到了認字讀書的年齡,冰心是最先從認客廳的條幅聯(lián)句開始的:“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是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碑斔J下來“山、竹、三、五、八、九”幾個字時,本來嫌她在辦公桌前搗亂的父親高興了。母親教她學“字片”,父親叫幫做文書工作的舅舅教她《國文》。有一次,被關在房里認字的她,掙著要出去看海,母親哄不住,父親在外間用馬鞭子重重地敲桌子,也沒把她嚇唬住。最后,父母也只得“放寬政策”,放她出去跑一陣兒,再回來認字。這也顯露出小小年紀的她開始形成的個性。
另一個舅舅也從南方來了教冰心,她算入了家塾。學寫作文,她寫出一篇后,先生看著好就批曰:“好!賞洋一角?!彼龑懙镁透α?。要寫好,就得多讀,她又撲入一個新的海洋。她那么入迷地讀,甚至放棄玩耍。第三次搬入的住處離金溝寨村不遠,廊檐下眺望,可以看見村里最富的人家先祖得中翰林后豎在門前的旗桿。父親常騎了馬,帶她到村中最富的人家去看戲、飲宴,她由此認識了一個小友。可一回來,她又沉迷進讀書里去了。甚至,在衛(wèi)生間的澡盆前,邊讀邊隨書中人物的悲歡又哭又笑。母親一度擔心了,奪她的書,甚至把她的書一撕兩半扔在澡盆前的地上,可她哭著拾起撕破的書還是讀。母親被她氣笑了,只好作罷。冰心7歲時讀《三國演義》《水滸傳》《聊齋志異》。11歲時,她又開始讀一系列的西方翻譯小說。
話語汩汩,似山澗清溪水,使人感到清涼甘洌。少女冰心最初的人生理想追求,是做一個海上燈塔看守人。在想象中,她覺得“看燈塔是一種最偉大,最高尚,而又最有詩意的生活”?!扒缑髦?,海不揚波,我抱膝沙上,悠然看潮落星生。風雨之日,我倚窗觀濤,聽浪花怒撼崖石。我閉門讀書,以海洋為師,以星月為友,這一切都是不變與永久?!边@顯然是一個與世隔絕又不失愛心的理想境界,所以她終究未能走上燈塔。晚年回顧,她莞爾一笑,總結說:“一個人不是生活在真空里,生活的圈子無論多么狹小,也總會受到周圍氣流的沖擊和激蕩。上世紀三十年代,中國已經(jīng)臨到了最危急的關頭,外有帝國主義尤其是日本軍國主義的壓迫侵略,內有腐敗軟弱的北洋軍閥和蔣介石政府,任何一個中國人,對于國家民族的前途,都開始有自己的、哪怕是模糊的走出黑暗投向光明的傾向和選擇?!?/p>
聯(lián)系冰心老人在新時期的創(chuàng)作,我覺得她這種對家國與民族的憂患意識表現(xiàn)得更為強烈?!段艺埱蟆窇n患的是教育,她一方面提醒國人,戰(zhàn)后日本的經(jīng)濟騰飛正因為日本深深懂得“教育是只母雞”,另一方面贊賞并鼓勵“教師職業(yè)是神圣的,這神圣就在于甘愿吃虧”,呼吁全社會都來關心支持教育;《無士則如何》疾呼要讓德先生、賽先生在中國這塊古老的土地上生根、發(fā)芽、開花、結果;《開卷有益》重提“科技是關鍵,教育是基礎”。年逾九旬的老人的殷殷憂憤之心,拳拳赤誠之意,讓人敬佩,也讓人感嘆。
《中國少年報》的同志也來了。考慮到冰心老人的時間安排,我父親不忍再談下去。合影時,老人問:“這相機是什么牌子?”當我父親告訴她,同來的攝影記者使用的是一種日本產(chǎn)的牌子時,她嘆了一口氣,輕輕地笑著說:“這街上跑的也多是日本車。我和你這么大年齡的時候,日本是軍國主義。我知道,每一個華夏兒女,都希望祖國更加強大起來?!崩先藶槲腋赣H和報刊分別題詞:“努力學習,深入生活?!蔽腋赣H喜歡老人的一首詩:“成功的花,人們只驚羨她現(xiàn)時的明艷!然而當初她的芽兒,浸透了奮斗的淚泉,灑遍了犧牲的血雨。”
臨別時,我父親再一次環(huán)顧冰心老人的書房,最吸引人的仍是正面梁啟超的一副對聯(lián):“世事滄桑心事定,胸中海岳夢中飛。”這是冰心老人一直十分珍視的。其實,這也正反映了老人歷經(jīng)世事滄桑后的人格理想,也是她的人格境界。
(責任編輯/劉大偉 張金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