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廣俊
摘 要:檢察機關內設機構改革后,在辦理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案件時,大部分基層檢察院將刑事部分和民事部分由兩個不同業(yè)務部門辦理,這種“分辦”模式存在諸多弊端。探索建立由一個部門辦理、“四合一審查”的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案件一體化辦理機制,通過科學選案、引導取證、正向激勵等,最大限度提升辦案綜合質效。
關鍵詞:刑附民一體化 四合一審查 正向激勵 提升監(jiān)督質效
一、“分辦”模式的弊端
目前,絕大多數(shù)基層院在辦理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案件時,普遍運用“分辦”模式,即刑事檢察部門辦理案件的刑事部分,公益訴訟部門辦理案件的民事部分。該模式在細化專業(yè)分工的同時,弊端亦日益凸顯,主要為:
第一,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案源流失。據(jù)統(tǒng)計,山東省棗莊市檢察機關近3年提起公訴的食藥環(huán)境領域案件共186件,提起附帶民事公益訴訟僅9件,提起率為4.8%;作為基層的滕州市檢察院,提起公訴的該類案件共50件,提起附帶民事公益訴訟僅3件,提起率為6%??梢?,提起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比例偏低。
第二,部門各自為政,缺乏系統(tǒng)思維。因刑事檢察職能、公益訴訟職能不在同一部門,職責定位差異較大,對刑事到附帶民事公益訴訟的整體性思維、系統(tǒng)性應對等思考相對不足,部門各自為政,缺乏系統(tǒng)、全面審查案件的主動性。
第三,“案-件比”高。因案件分辦溝通不暢,對辦案期限統(tǒng)籌考慮不足,易出現(xiàn)重復退查、不適當延期等情形,導致“案-件比”偏高。
第四,辦案綜合性效能難以最大化。刑事與附帶民事公益訴訟審查各有側重,單一審查站位低、思路窄,辦案的綜合性效能難以最大化。如適用“一體化”機制辦理的章某非法收購瀕危野生動物一案中,又發(fā)現(xiàn)行政機關存在履職不到位等情形,較好解決了“分辦”模式的弊端,執(zhí)法效果良好。
二、“一體化”辦理整體架構
第一,一個部門辦理。在組織架構上,探索將刑事案件和附帶民事公益訴訟作為一個完整的整體,由一個部門承擔刑事案件辦理和附帶民事公益訴訟的提起。
第二,“四合一審查”。建立刑事、民事、行政和公益訴訟“四合一”審查機制,使附帶民事公益訴訟真正成為刑事案件的有機組成部分,在此基礎上開展相應的工作延伸?;谛淌仑熑闻c民事責任明顯的關聯(lián)性,一并考量事實、證據(jù)、法律適用等問題,使刑事訴訟和公益訴訟的協(xié)同效應更加彰顯。
第三,專業(yè)團隊辦案。成立食品藥品安全、生態(tài)環(huán)境和資源保護辦案團隊,專司辦理該類刑事案件及相關附帶民事公益訴訟,發(fā)揮專業(yè)團隊優(yōu)勢。充分發(fā)揮檢察官聯(lián)席會議的重要作用,原則上對“一體化”辦理的案件都要經過檢察官聯(lián)席會議的討論,以提升辦案的質量效果。
三、“一體化”模式下對司法細節(jié)之完善
(一)科學設置選案程序,過濾不相關案件
有的基層檢察院將破壞生態(tài)環(huán)境和資源保護、食品藥品安全領域等刑事案件,直接由公益訴訟部門辦理。但實踐中超半數(shù)以上的該類案件不符合提起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條件,導致公益訴訟部門僅辦理一般刑事案件,偏離了部門職責。因此,設定科學標準、適當過濾案件,十分必要。
第一,以案管環(huán)節(jié)主導選案為主。對破壞生態(tài)環(huán)境和資源保護、食品藥品安全領域侵害等領域犯罪案件,列出罪名清單,案管部門收到公安機關移送的在清單之列案件后,立即通知公益訴訟部門選案,并推送提請逮捕意見書、移送審查起訴意見書電子文書。公益訴訟部門指派檢察官初步閱卷,閱卷應當在分案前完成。對符合提起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的案件,案管部門將案件直接分至公益訴訟部門辦理。選案的條件為:一是本案屬于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案件范圍;二是被損害的公益尚未完全修復;三是侵權人尚未承擔民事責任;四是具有提起附帶民事公益訴訟的必要。
第二,刑事檢察環(huán)節(jié)推送案件為補充。刑事檢察部門發(fā)現(xiàn)所辦案件符合提起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條件的,應當主動向公益訴訟部門推送。經檢察長授權,公益訴訟部門負責人可以通過檢察統(tǒng)一業(yè)務系統(tǒng),篩選刑事檢察部門正在辦理的符合提起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條件的刑事案件。
第三,重大復雜案件共同辦理。對涉案人數(shù)多、罪名多或社會影響大等重大復雜案件,符合提起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條件,但附帶民事公益訴訟事實占比較少的,經檢察長批準,由刑事檢察部門和公益訴訟部門共同辦理。這是“一體化”辦理的例外規(guī)定,便于靈活應對復雜問題。
(二)發(fā)揮公安機關補查優(yōu)勢,全面引導偵查
第一,公安機關有義務收集公益訴訟證據(jù)。首先,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案件涉及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無論檢察機關還是公安機關,均涉及公權力行使和社會公益保護。其次,按照刑事訴訟法第52條的規(guī)定,公安機關有義務依照法定程序,收集能夠證實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罪或者無罪、犯罪情節(jié)輕重的各種證據(jù)。公益損害程度及修復成效,直接影響量刑。在偵查過程中查清定罪、量刑的全部證據(jù)系公安機關的法定職責。最后,在立案時全面收集證據(jù),能夠有效避免部分證據(jù)因時過境遷而滅失。
第二,提前介入全面引導取證。檢察機關要與公安機關建立信息共享機制,公安機關在立案后應及時向檢察機關通報,以便檢察機關及時派員提前介入。在介入過程中,要全面引導偵查,加強對公益訴訟證據(jù)收集的引導。案件需要補充偵查的,將公益訴訟所需證據(jù)一并退回公安機關補充偵查。
(三)設定修復磋商程序,對修復公益正向激勵
第一,修復磋商的一般方式。在整個辦案流程中,采取“事先約談、督促修復、組織驗收、兌現(xiàn)政策”的“四步走”工作措施和“修復從寬、拒修復從嚴”的案件處理政策,鼓勵當事人積極修復被損害公益。將強制措施寬嚴、量刑建議輕重以及不起訴與公益修復良性互動,將履行公益修復義務與認罪認罰從寬有機結合。對于認罪悔罪態(tài)度好、積極繳納修復費用、修復成效好的,通過從寬處理政策正向激勵。
第二,強制措施與公益修復有機結合。對未被羈押的犯罪嫌疑人,及時約談,敦促修復被損公益;對被羈押的犯罪嫌疑人,可依法取保候審,限期履行修復義務。具備修復條件,以各種理由推諉甚至拒絕履行修復義務的,視為無悔罪表現(xiàn),符合逮捕條件的予以逮捕。
第三,量刑建議與公益修復有機結合。被告人修復被損公益效果好,在量刑建議時,提出從寬處理意見,符合條件的建議適用緩刑;對拒不履行修復義務或修復驗收不合格的,建議不適用緩刑或判處較重刑罰。
第四,不起訴與公益修復有機結合。充分發(fā)揮不起訴的審前分流和過濾作用,將相對不訴與修復被損公益相結合,擴大相對不起訴在認罪認罰案件中的適用。因案件刑事部分不構成犯罪或事實不清、證據(jù)不足而不起訴的,如果被損公益尚未修復,可采取行政公益訴訟手段督促有關機關依法履職,也可依法單獨提起民事公益訴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