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勝民 劉國海
摘 要 水稻在我國的南方地區(qū)和北方地區(qū)都廣泛種植,南方水稻以二季種植為主,北方水稻以一季種植為主。在北方,梅河口大米一直是重要的大米品牌,其原材料主要來源于梅河口。梅河口大米因口感好、營養(yǎng)價值高、鮮香軟糯,廣受人們喜愛。基于此,研究北方水稻種植技術及病蟲害防治對策,以實現北方水稻種植的高產量和高收益。
關鍵詞 北方水稻;種植技術;病蟲害防治;重要性
中圖分類號:S511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0.30.024
目前,我國有約70%的居民日常主食為大米,而農業(yè)生產過程中約88%的水稻都作為人們的口糧被消費掉。水稻在生長過程中需要大量水分和營養(yǎng),但我國北方地區(qū)氣候干旱,與南方地區(qū)相比,種植環(huán)境相對較差,但黑龍江的五常大米、吉林的梅河口大米等都是著名的北方大米品牌。加強北方水稻種植技術的研究,提高水稻生長過程中病蟲害的防治效果,有利于增加水稻產量,提高農民收入,促進農業(yè)經濟的快速穩(wěn)定發(fā)展。
1 加強水稻種植技術及病蟲害防治研究的重要性
1.1 在發(fā)展農業(yè)經濟的基礎上實現社會穩(wěn)定
我國是農業(yè)大國,糧食問題直接關系民生,關系社會穩(wěn)定。水稻作為我國三大農作物之一,提高其種植技術,強化水稻生長過程中的病蟲害防治,能在提高水稻產量的基礎上緩解社會的糧食需求壓力。人口的增長及工業(yè)化進程的發(fā)展導致我國原有的耕地面積減少,在有限的耕地資源及有限地產的前提下,加強水稻種植技術及病蟲害防治的研究,能在提高土地利用率的基礎上提高單位面積的產量,進而獲得更多的糧食,最終促進農業(yè)經濟發(fā)展,并實現社會穩(wěn)定。水稻種植技術的提升能使水稻種植在優(yōu)化技術選擇的基礎上提高肥料的利用效率,減少肥料、農藥對水稻的污染,進而使生產出來的水稻更綠色,更能滿足人們的需求[1]。
1.2 解決水稻種植技術推廣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在傳統的農業(yè)生產中,農民主要依靠先輩或自己的種植經驗進行水稻種植,即使有技術人員進行技術推廣,但種植戶對先進技術的認可性不強。加強水稻種植技術及病蟲害的研究,通過試驗田示范,能讓農民了解到先進技術對水稻種植的作用,進而認可和采用先進技術,在解決水稻高產種植技術推廣難的基礎上,通過優(yōu)質抗倒伏品種的選擇、幼苗的強化培育、病蟲害的有效防治等提高水稻的產量與質量。
2 北方水稻種植技術
2.1 科學選種,規(guī)范育種
2.1.1 科學選種
在水稻種植過程中,品種選擇是關鍵一環(huán),直接決定水稻的抗病蟲害能力、抗倒伏能力、產量及質量。特別是在北方,水稻容易受氣候影響,更要注意品種選擇。不同水稻品種對土壤的適應能力不同,對水分、熱量、肥料的需求量也不同。北方水稻一般只種植一季,北方高溫季節(jié)短,熱量條件相對南方較少,所以可選擇對熱量要求不高且抵抗病蟲害能力強的品種。在種子選擇后要對種子進行處理:1)篩選質量好的種子;2)曬種;3)拌種。質量好的種子在北方水分不足的情況下也能深入土壤中有效吸收營養(yǎng);在高溫天氣對種子進行晾曬,能避免種子發(fā)霉,增強種子在土壤中的吸水能力;采用化學藥劑進行拌種,以殺滅種子攜帶的病毒,增強種子對土壤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避免春季土壤中細菌過多,對種子產生危害[2]。
2.1.2 規(guī)范育種
在種子選擇和處理好后,要開始育苗,一般苗床的方向選擇東西走向,目的是保證陽光充足、熱量充沛對苗床之間的寬度,要根據蓋膜方式確定,苗床薄膜的鋪設主要是保證苗床的溫度。在高溫天氣育種時,要將薄膜撕掉,避免溫度過高,操作水稻幼苗。水稻育種時,一般選擇4月份的8℃以上的天氣進行,目的是保證幼苗的順利出土及成長。在播種后要在地塊上覆蓋好薄膜,并用營養(yǎng)細土對種子進行覆蓋,以保證種子發(fā)芽和幼苗出土的溫度和營養(yǎng)。
2.2 正確插秧,科學管理
2.2.1 正確插秧
水稻育苗后進行插秧時要保證質量,保證稻田秧苗數量足夠,同時保證秧苗淺直、均勻。在插秧結束后要對稻田進行澆水,保證幼苗所需水分。對插秧淺直均勻的界定是,“淺”是插秧后保證幼苗不飄苗,且根系處于土壤2 cm以下;“直”是保證幼苗直立,不東倒西歪;“均勻”是幼苗與幼苗之間的距離要基本一致,幼苗入水深度要基本統一,不能高矮不一。在插秧時,要拒絕弱苗和病苗入土,隔夜的秧苗也不能入土,以保證秧苗能正常生長。
2.2.2 科學管理
水稻栽培要科學進行田間管理,通過水、肥、草的合理管理,為水稻提供優(yōu)質的生長環(huán)境,最終實現水稻高產高質。灌溉是北方水稻種植過程中田間管理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水稻喜濕,但對水分又有一定要求,過于缺水會導致水稻旱苗,過于多水又會導致水稻淹苗。在水稻幼苗插秧后要及時進行灌溉,此時稻田中的水量應不超過秧心;在水稻的生長過程中,稻田中的水量一般不超過水稻植株的2/3;在水稻生長成熟期,要及時對稻田中的水進行排放,避免水量過大,影響水稻成熟??傊?,水稻生長過程中田間管理中的灌溉要以“淺水插秧、深水返青、淺水促蘗、適時曬田”等原則進行,保證水稻不同生長時期對水分的需求。施肥是水稻生長過程中的另一重要環(huán)節(jié),主要包括施加底肥和追肥等。在水稻幼苗移栽前,要將農家肥與磷肥、鉀肥、復合肥一起施入,并把握好底肥的深度,避免幼苗移栽后造成燒苗。在移栽后在水稻順利生長時,要根據水稻不同生長時期對肥料的需求量進行追肥處理。
3 北方水稻病蟲害防治
3.1 以農業(yè)防治為主
紋枯病、稻飛虱、二化螟、稻瘟病等都是水稻生長過程中常出現的病蟲害。為了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在進行病蟲害防治時要以農業(yè)防治為主。在水稻種植前,要先對稻田進行深耕處理,將土壤中可能存在的病蟲害去除,為水稻營造一個良好的生長環(huán)境。在水稻幼苗移栽前,要對田間進行灌溉處理,同時保證稻田水的深度在6 cm左右,且持續(xù)3~4 d,將稻田中的蟲蛹殺死。對病蟲害常發(fā)的田地要選擇抗病蟲害能力強的品種,避免易感染病蟲害的品種種植。在種植時要統一播種、育苗、移栽等環(huán)節(jié),使不同種植環(huán)節(jié)符合區(qū)域氣候條件,同時要對水稻生長過程中的病蟲害發(fā)生情況進行監(jiān)測,根據具體情況進行預防,使病蟲害的農業(yè)防治效果達到最佳。
3.2 以物理防治為輔
在農業(yè)防治的基礎上,水稻在生長過程中再出現病蟲害時,可以采用物理方式進行輔助防治,如采用燈光誘殺法、人工誘殺法、性誘劑誘殺法等。燈光誘殺法主要是在田間懸掛振頻式殺蟲燈,根據稻田的面積確定燈的安裝數量,通過燈光誘惑害蟲,實現防治蟲害的目的。但為了保證殺蟲燈的殺蟲效果,要對殺蟲燈進行清理,
3 d一次。人工誘殺法主要是種植者及時觀察田間的病蟲害發(fā)生情況,在發(fā)現病蟲害時及時進行滅殺。性誘殺劑是利用害蟲的性信息素誘導害蟲進行滅殺,此種方法對水稻周圍環(huán)境無污染,而且蟲害也不易產生抗體。
3.3 以生物方法為補充
生物方法是根據自然界的生物鏈原理進行蟲害滅殺。水生禽類以蟲為食,因此可以在稻田中飼養(yǎng)鴨子,既能解決畜類飼養(yǎng)時的水源和飼料問題,又能有效減少稻田中的蟲害數量,而且禽類在稻田中排出的糞便可以為水稻生長提供養(yǎng)分。依托禽類飼養(yǎng),可以有效防治水稻生長過程中的螟蟲發(fā)生。
3.4 以化學方法強化防治效果
在選用化學方法進行病蟲害防治時,要選擇毒性小且對環(huán)境污染小的化學試劑,并嚴格按照使用說明進行使用。如在水稻種植前的拌種環(huán)節(jié),一般在蟲害發(fā)生頻繁的區(qū)域,要選擇化學試劑進行拌種處理,殺死種子攜帶的病毒或蟲卵。對化學試劑的選擇要多種類交替使用,避免病蟲害產生抗體。
4 結語
隨著人們物質生活逐漸豐富,人們開始追求綠色飲食,以保證身體健康。水稻是人們餐桌上的重要主食,其在生長過程中難免會受不同因素影響而發(fā)生病蟲害,進而影響水稻的產量和質量。而且,水稻種植過程中的肥料過量施加、病蟲害防治過程中的化學農藥過量使用等,不但會對水稻造成影響,還會污染環(huán)境,影響人們的身心健康。研究水稻種植技術,并依托農業(yè)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學防治等方法進行水稻病蟲害防治,能為水稻生產提供優(yōu)良的生長環(huán)境,提高水稻種植效益,實現農業(yè)生產穩(wěn)定,進而促進社會安定團結。
參考文獻:
[1] 周愛芹.水稻種植技術要點及其病蟲害防治[J].農業(yè)技術與裝備,2020(8):139-140.
[2] 鐘靜華.水稻種植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措施淺析[J].南方農業(yè),2020,14(21):28-29.
(責任編輯:趙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