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 茜 黎 荔 劉志飛 唐金玲
(廣西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計劃生育病區(qū),南寧市 530021)
臨床見習是學生從基本的醫(yī)學理論學習到臨床實習的過渡階段,也是學生將醫(yī)學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起始階段,該階段可以讓學生鞏固以往所學的理論知識,并對臨床護理工作有初步的認識[1]。傳統(tǒng)的“先教后學”教學模式,限制了學生臨床思維的發(fā)展,已不能滿足新時代臨床教學需求。見習課的時間有限,另外部分班級存在未上理論課先安排臨床見習的情況,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提高護生學習積極性,培養(yǎng)護生分析問題的能力,保證見習課的教學效果,使學生獲取全面的知識,是新時代對臨床見習教學提出的新挑戰(zhàn)。現探討“雨課堂”教學模式在婦科臨床護理見習帶教中的應用效果。
1.1 研究對象 選取2017年9月至2018年6月在我院進行婦科護理臨床見習課的護理大專學生192人,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n=96)和觀察組(n=96)。觀察組男生6人,女生90人;對照組男生4人,女生92人。兩組學生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教學方法 每組的臨床見習時間均為3 h,見習內容為“婦科疾病病人的護理”,根據教學大綱要求制訂教學計劃,安排固定見習帶教老師進行帶教,按大綱要求完成見習。
1.2.1 對照組 采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上課前一周組長與帶教老師聯系,教師布置見習課預習內容;上課時,教師先講解相關理論知識,然后學生到臨床見習并運用護理程序評估患者,收集病歷資料,完整匯報病例,教師針對學生的病例匯報進行總結與分析;見習結束后學生回校獨立完成見習報告。
1.2.2 觀察組 采用“雨課堂”教學模式[2]:(1)上課前一周,教師利用雨課堂軟件和微信,創(chuàng)立課程和班組并邀請學生加入,同時將上課課件、視頻向學生的移動設備推送,學生在手機端可以隨時學習,教師可查看學生預習情況,提醒未預習的學生預習。(2)上課時,教師開啟“雨課堂”進行理論授課,學生掃碼進入課堂,學生手機同步接收到課件。“雨課堂”設置有“不懂”按鈕,學生在聽課中發(fā)現有不明白的內容可以隨時點“不懂”,第一時間反饋給教師,教師能實時看到課件中每頁“不懂”的人數,第一時間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學生還可以把自己的想法發(fā)送到屏幕上和大家一起分享,進行師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課堂互動。隨后,學生到臨床收集病歷資料并匯報,教師針對學生的病例匯報進行總結與分析。(3)上課結束后,帶教教師將課后作業(yè)的具體內容、要求和所需要的學習資源等融入課件內并推送給學生,學生回校后獨立完成作業(yè)及見習報告,如有不明白之處還可通過“雨課堂”與教師聯系,教師統(tǒng)一收集學生的答題數據。
1.3 評價指標評價工具 自行設計臨床見習教學效果評價表的調查問卷,調查兩組學生對教學效果的評價。兩組學生見習結束后,采用問卷星方式進行教學滿意度評價及學習測評。本研究在考核結束后向兩組學生發(fā)放問卷192份,全部收回,有效回收率為100%。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tǒng)計,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和百分率[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課堂效果比較 觀察組學生在課前預習、課堂提問、課堂注意力集中程度、學習積極性、師生之間溝通及教師教學方式多樣化方面優(yōu)于對照組(均P<0.05),但兩組教師明確授課重點難點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理論考核成績比較 觀察組學生的理論考核成績?yōu)?67.34±9.32)分,高于對照組的(64.61±9.16)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2.047,P=0.042)。
2.3 教學滿意度評分比較 觀察組學生對教學滿意度評分為(89.26±4.01)分,高于對照組的(83.30±4.74)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9.406,P<0.001)。
“互聯網+”和大數據時代的到來,給臨床見習教師帶來了新的挑戰(zhàn)。臨床見習帶教教師需要通過自身不斷學習,拓展教學改革范圍,推動教學形式發(fā)展,提高見習教學質量,激發(fā)學生主觀能動性,培養(yǎng)學生的臨床思維?!坝暾n堂”作為一款新型智慧教學工具,借用現代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實現“先學后教”,而且提供給學生“有教的學”,教學方式多樣化,增加了教學趣味性,提高了學習興趣,深受學生歡迎。
本研究發(fā)現,對照組學生的課前預習率低于觀察組(P<0.05)。分析原因為,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學生預習靠個人自覺,在沒有監(jiān)督的情況下學生執(zhí)行不力,導致預習率低。“雨課堂”教學模式預習的教學目標更加明確,推送預習講義課件,PPT課件內容圖文并茂,相比傳統(tǒng)模式的看課本,更能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另外,教師設置時間提醒學生預習,“雨課堂”后臺可發(fā)現有多少人未預習,發(fā)信息提醒未預習的學生預習。通過課前預習情況,教師更好地了解班級學生的學習水平,從而調整教學計劃。
臨床見習課多安排在下午,部分學生中午休息不好,課堂上容易瞌睡,加之理論知識內容枯燥,在教師講授、學生被動聽課的模式下,學生容易出現注意力不集中、失神的情況。本研究結果顯示,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學生的課堂注意力集中程度提高,課堂提問增加,師生之間溝通增加,理論考核成績、教學滿意度評分提高(均P<0.05)。這說明“雨課堂”教學模式可以增強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增加課堂互動,增強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提高教學總體滿意度。分析原因:(1)“雨課堂”授課與PPT同步,大屏幕課件與學生手機顯示課件同步,學生不再忙于抄筆記;(2)“雨課堂”有上課彈幕功能,對于平時不敢站起來提問的學生,在手機上輸入問題就能提問;(3)在聽課過程中,如果沒有聽懂,可以按下“不懂”按鈕反饋給教師,如授課中發(fā)現在講解異位妊娠的臨床表現有“停經”又有“陰道流血”,有很多學生不理解,點擊“不懂”,教師收到反饋后重點解釋原因,使學生有了進一步的理解;(4)授課中學生把自己的想法發(fā)送到屏幕上和大家一起分享,實現了師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課堂互動,活躍了課堂氣氛[3];(5)“雨課堂”開設隨堂小測驗,提高了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避免開小差,也方便教師對學生學習知識進行整體性評價,以便調整課程節(jié)奏及知識的重點講解,與黃業(yè)偉等[4]研究一致;(6)課前、課中與課后相關資料永久保存于平臺,便于學生隨時隨地復習?!坝暾n堂”使學生運用護理程序評估患者的能力得到提升,學生到患者床邊收集病例資料更完整,也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
綜上所述,“雨課堂”教學模式比傳統(tǒng)教學模式提高了見習教學質量及教學滿意度,但仍存在著一些不足,研究僅局限于某一專科的臨床見習,樣本量小,還需增加樣本,探索出更適合見習學生發(fā)展的個性化教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