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若梅
摘? 要:自古以來“忍”就是我國智者能人所推崇的一種傳統(tǒng)文化修養(yǎng)。當今社會競爭激烈,要立足社會,有所成就,我們應(yīng)當傳承和運用“忍”的智慧。蘇軾是我國北宋著名大才子,文學的集大成者,在詩歌、宋詞、散文、書法等方面取得了堪稱卓越的成就。他懷有滿腔熱情想要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理想,但由于其政見與宋神宗相悖,一直未得重用?!读艉钫摗肥撬诩斡恿陞⒓涌婆e應(yīng)試時所作的二十五篇《進論》中的第十九篇,通篇議論的核心是“忍”字的作用。本文將從《留侯論》的文本解讀、楚漢之爭和蘇軾人生經(jīng)歷及其“忍”的變化等維度來探討“忍”的智慧。
關(guān)鍵詞:蘇軾;忍;留候論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20)-33-0-02
一、《留侯論》解讀
《留侯論》開篇提出“人情有所不能忍者”,豪杰之士或大勇者能“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匹夫見辱則拔劍相斗,蘇軾認為這不是真正的勇者。接著他分析了圯上老人授書張良的故事。
留候張良,出身名門世家,五世相韓,著名謀士,秦滅六國后隱居,一心想要復韓。他曾在博浪沙密謀刺殺秦始皇,未能成功,險些被捕,后輔助劉邦成就帝業(yè),成為漢初三杰之一??梢?,智囊張良也曾有沖動的時候,后來之所以能有忍耐之心,是因為圯上老人教他學會了忍。老人故意反復脫掉自己的鞋子讓張良去撿來給他穿上。張良心中雖然很是不滿,但最終還是為了敬重老人忍了下來。老人約他五天之后見面,張良前兩次都比老人去得遲,挨了冷眼批評。第三次他半夜就去了,老人便認為“孺子可教”,授予他失傳已久的《太公兵法》,隨即消失,傳說是化為了一塊黃石。這或許是人們?yōu)榱私o張良的卓越才智加上一些神秘色彩,所以一般人都認為這是神仙鬼怪。但蘇軾認為老人是秦朝隱居的高士,故意“故倨傲鮮腆”來“深折”考察張良。因為張良當時有“蓋世之才”卻“不忍忿忿之心”,去學荊軻聶政逞匹夫之勇,雖僥幸未死,但老人深感遺。蘇軾還例舉了“楚莊王伐鄭”和“勾踐臥薪嘗膽”的典故來說明“忍”的重要性。為磨礪其心性,老人先挫其銳氣,教他學會忍,擁有足夠的氣度,留取有用之身,輔助明君。從此,張良從一開始的“不能忍”,慢慢變得“能有所忍”,到最后“能忍常人所不能忍”。
蘇軾最后又正面例舉了張良在楚漢之爭所起的作用再一次說明“忍”的重要性。張良不但自己學會了“忍”,還勸服了劉邦學會了“忍”,避其鋒芒,打敗項羽,成就了漢家天下。最終論證了“忍小忿而就大謀”的道理。通篇議論從正反面舉例論證,汪洋恣肆,雄辯有力,引經(jīng)據(jù)典,翻空出奇。
二、楚漢之爭中“忍”的智慧
劉邦布衣出身,與貴族出身的項羽有著云泥之別。他雖沒啥文化,卻有大氣度,有仁義之心,還很能“忍”,這是張良教的。張良在很多關(guān)鍵時候為劉邦出謀劃策,比如獻計讓他順利入關(guān),鴻門宴出謀斡旋讓他能僥幸逃脫,后來劉邦被項羽分封蜀地張良雖未能跟隨,但也為他各種籌謀。張良所獻之計劉邦無不采納,張良深感其知遇之恩,韓王被項羽所殺之后便徹底跟隨輔佐劉邦。張良教他兵法計謀,隱忍蓄勢,避其鋒芒,養(yǎng)精蓄銳。
在楚漢之爭劉邦被困“滎陽”之時,韓信在得知酈食其已經(jīng)說服齊王投降,卻假裝不知,違抗軍令堅持用兵攻攻打齊國,酈食其被齊王遷怒烹殺。取勝后,韓信不但不及時返回營救劉邦,反而挾功邀賞,派士兵傳信要劉邦加封他為“假齊王”,代理齊國政事。劉邦當時怒不可遏,當場發(fā)作。張良和陳平給他耳語陳述利弊,他立即領(lǐng)悟,轉(zhuǎn)而說自己生氣是因為韓信如此大的功勞不應(yīng)該只封“假齊王”,要封“真齊王”??梢妱畈坏蛐愿撸€能虛心納諫,有容人之量和仁義之心,善于隨機應(yīng)變。
反觀項羽,不但不能隱忍,還剛愎自用,鋒芒畢露,殘暴嗜殺,好逞匹夫之勇。他出身名門,才氣過人,有范增輔佐,卻不能盡信,很多重要建議都不采納,逐漸產(chǎn)生芥蒂。誠然,他有卓越的領(lǐng)兵才能,能以少勝多“破釜沉舟”打贏了“巨鹿之戰(zhàn)”和“睢水之戰(zhàn)”,即便在英雄末路之時也能突破韓信的十面埋伏。但他毫不隱忍,不計后果,泄一時之忿。巨鹿之戰(zhàn)之時,他殺了宋義,自己做卿子冠軍;入關(guān)時,每遇抵抗,他攻城后便要屠城劫掠,所以久攻城池不下;秦降兵有反叛之心,他便一夜之間坑殺殆盡;進入咸陽后,為了泄憤,他殺子纓,火燒阿房宮,自封“西楚霸王”;為了“衣錦還鄉(xiāng)”,他堅持要放棄關(guān)中形勝之地,遷都彭城,烹殺直諫官韓生;后來逼走并暗殺了“楚懷王”。最終,他因各種不能“忍”而眾叛親離,消耗殆盡,在烏江自刎之前都不覺悟,認為是“天亡我,非戰(zhàn)之罪”。
張良作為謀士在人們心中的印象應(yīng)該主要是智囊,蘇軾卻在文章里重點強調(diào)是“忍”。姑且不論其是否有夸大其作用,能忍之人是否是真的勇士,但我們由以上歷史事實不難看出,“隱忍蓄勢”雖不是劉邦成就帝業(yè)的唯一因素,卻也是比較重要的因素。
三、蘇軾的“忍”
蘇軾年輕時就寫了這么一篇英氣逼人的文章,告誡自己體會“忍”的重要性。蘇軾一生經(jīng)歷了兩次在朝、外任和貶謫的過程,榮辱、禍福、得失兼于一身。那么,蘇軾變“佛系”了嗎?“忍”在他坎坷的人生經(jīng)歷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1、放逐本心——不“忍”
蘇軾雖然明白這些道理,但他和普通人一樣,一開始還是放逐自己的本心的,并沒有“忍”住。蘇軾科考成功后,初露風華,年輕氣盛,有滿腔的報國熱情和遠大的政治理想,深得歐陽修賞識,但是無奈母親病故只好返鄉(xiāng)守孝。后父親又病故,守孝三年后返回朝廷,他因政治見解和王安石等人不同,陷入黨派之爭,自知不容于朝廷,自請外任。宋代文人,既有為朝廷出言獻策的志向,又有怕引禍上身的擔憂。蘇軾當時仍有“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之志,期待“何日遣馮唐”。無奈他卻被一貶再貶,難免有些憤懣,忍不住在詩詞之中譏誚諷刺,逐漸得罪了很多人。元豐二年,他上任湖州,為表達對皇帝的謝意,在《湖州謝表》說“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老不生事或能牧養(yǎng)小民”,讓他陷入改變自己命運的“烏臺詩案”。此時的他明知該忍,卻因深受儒家輔君治國思想的影響沒能忍住,禍從口出。
2、下定決心——學“忍”
“烏臺詩案”牽連甚廣,蘇軾幾次瀕臨砍頭,心中猶如鹿撞,在獄中已準備赴死,并給弟弟留有遺書。幸經(jīng)多方營救,加之宋神宗惜才,聽取了王安石“安有盛世而殺才士呼”的建議,將蘇軾貶為黃州團練副史,本州安置。這時候的蘇軾備受打擊,滅寂后的再生讓他逐漸學會了“忍”,并走向成熟,文學成就達到巔峰。
誠如余秋雨先生在他的“蘇東坡突圍”一文中所說: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一種終于停止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哄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一種并不陡峭的高度。劫后余生的蘇軾脫胎換骨,開始反思自己“老來事業(yè)轉(zhuǎn)荒唐”的原因。他糅合了佛道思想,逐漸淡然曠達,他的藝術(shù)才情也得到了升華。在黃州,“無補絲毫事”的他為了糊口,筑雪堂,墾坡地,竹杖芒鞋,飲酒賦詩。他像“孤飛的鴻雁”,只能在“寂寞沙洲冷”,縱然心中無限悲涼和怨言也不敢多言,只能自我安慰和自嘲,縱情山水,吊古哀今,游赤壁山,看大江東去,“羨長江之無窮”,“哀吾生之須臾”。他“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所以想“一蓑煙雨任平生”“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但又“長恨此身非我有”,無法“忘卻營營”。此時他已經(jīng)下定決心,開始變得自信樂觀、通脫豁達,他想要“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用自然山水來讓自己心緒平靜,讓自己學會“忍”。
3、潛心修身——能“忍”
紹圣元年,蘇軾被貶至惠州,后又再次被貶至遙遠的儋州。在此期間,他雖東飄西蕩,生活艱苦,但已經(jīng)變得隨遇而安,研究美食,賦詩填詞。他徹底放下了過去的傲慢與輝煌,做純文人,同時也為當?shù)刈隽瞬簧儇暙I。比如,疏通西湖,為惠州助筑堤橋,還在在儋州開辦學堂,教化民風。他不再遇事惶恐,已經(jīng)成功把自己修煉成為能忍的勇士。他的忍不是徹底的“無欲無求”和自我放棄,而是融合了儒家的堅毅精神和老莊的超然態(tài)度,用佛家的平常心來對待一切接踵而至的變故。他苦中作樂,“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已樂在其中、極通脫放達、隨緣自適了。
蘇軾用他的智慧忍了一生,其經(jīng)歷猶如唐僧西天取經(jīng)一樣坎坷,雖有遺憾,卻能青史留名。到最后,他終于“守得云開見月明”重新被朝廷啟用,卻因年邁于北歸途中卒于常州?!叭獭彪m然沒有徹底改變蘇軾的命運,卻成就了他樂觀曠達、隨緣自適的人生觀和耿介正直、坦率真摯的性格特征。
四、傳承和運用“忍”的智慧
1、傳承“忍”的智慧
在傳統(tǒng)文化中,有很多關(guān)于“忍”的經(jīng)典故事和名句值得傳承。如韓信忍胯下之辱;婁師德唾面自干;《元·吳亮忍經(jīng)》中“要做人,先學忍?!边@些都說的是一種人格修養(yǎng)和處世的忍。再如老子的“水利萬物而不爭”;孔子的“小不忍則亂大謀”;孟子也說“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勞其筋骨,餓其體膚,所以動心忍性……”這些都說的是一種厚積薄發(fā)、蓄勢待發(fā),等待一鳴驚人的忍。這些的看似佛系的忍不是我們的最終目的,而是為了像劉邦一樣爭取走上更高層次的成功過程中所運用的一種手段。所以,我們的“忍”應(yīng)該有堅毅的志向和博大的胸襟,而不是盲目、麻木不仁、自暴自棄的“忍”。
2、運用“忍”的智慧
在生活中和職場上我們要運用好“忍”的智慧,否則會處處受制于人?!读艉钫摗分械膭畈灰苍谧詈蠊Τ芍畷r不再忍韓信,找準時機設(shè)計把他殺了嗎?不要讓我們的“忍”變成無限度的怯懦和軟弱,成為毫無原則的退讓,甚至阿諛奉承?!笆靠蓺?,不可辱”。面對威脅大家自身利益的惡勢力,我們不能毫無限度,忍氣吞聲,逆來順受。有能力奮起反抗之時,我們要“寧為玉碎,不為瓦全”。我們應(yīng)該學會審時度勢,在該忍的時候務(wù)必要忍住,不該忍的時候不能無條件地忍。我們應(yīng)該把“忍”視為一個為了實現(xiàn)自己人生目標的過程,有修養(yǎng)和氣度,要禮讓謙和,要有限度和目標,要胸懷高遠,旨在將來,以退為進。
五、結(jié)語
綜上所述,蘇軾在《留侯論》中闡釋了“忍”對張良命運的改變和在楚漢之爭中的作用。蘇軾用一生來融合儒道佛三家精神,修煉了“忍”的本領(lǐng),實現(xiàn)了自己的人生價值,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曠達豪放風格。侯清恒先生在《忍的智慧》中提出,忍可以讓“人可以免受外界襲擾,不夾在矛盾的風浪尖上,不陷入無聊的人事中,有充分的時間了解社會,感受職場,有飽滿的精力思考人生,謀劃事業(yè)”。當今社會,不論是在生活中、學習中還是職場上,我們面對激烈的競爭,都應(yīng)該要學會百忍成鋼,正確傳承和運用“忍”的文化智慧,完善自己的人格,積極樂觀,寵辱不驚,意志堅定,厚積薄發(fā)。
參考文獻:
[1]張娟娟.蘇軾的貶謫經(jīng)歷對其文學創(chuàng)作及藝術(shù)風格的影響[J].大學語文建設(shè)2020 年第3期(總第 249 期).
[2]林媚.由憂郁到自適——從黃州詞看蘇軾的自我超越過程[J].開封文化藝術(shù)職業(yè)學院學報2020年5月20 日第40卷第5期.
[3]葉幫義.蘇軾《定風波》賞析[J].學語文2019年第 6期.
[4]李次春.中國傳統(tǒng)“忍”文化哲學辨析[J].文化學刊2019年2月第2期.
[5]侯清恒.忍的智慧·前言[M].呼和浩特:內(nèi)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78.
[6]張福慶.翻空立論 波瀾橫生——談蘇軾的《留侯論》[J].語文講堂2003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