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本文為2018年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18YJC751034。
摘? 要:王維被稱為“詩佛”,這是用來形容其主要思想以及詩文所體現(xiàn)的思想。細究之,以“佛”一字只能概括王維后半生的思想,而其前半生則是在更多的偏向“儒”的。“佛”并不能完全概括王維一生的思想??v觀王維的人生思想和詩歌創(chuàng)作歷程,其思想經(jīng)歷了明顯的由儒入釋的轉(zhuǎn)變。而造成其思想轉(zhuǎn)變的節(jié)點,則是伶人舞黃獅子事件。
關鍵詞:王維;思想轉(zhuǎn)變;儒釋道;伶人舞黃獅子
作者簡介:熊忠文,男,漢族,貴州威寧人,貴州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研究方向:中國文學。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20)-33-0-02
經(jīng)過唐初的沉淀,大唐王朝在經(jīng)歷了初唐之后步入了盛唐時期。盛唐國勢蒸蒸日上,整個國家蓬勃向前,國家精神昂揚進取。整個文人階層都在為出將入相的理想而想盡一切辦法,正如李白從青年時候便“來從楚國游”,一直到去世那年都還在心念“中天摧兮力不濟”;被視為山水田園詩的代表之一的孟浩然,在生命后期依然在慨嘆“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至于為了功名而不惜遠走邊塞的高適則是“萬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同時期的岑參、王昌齡等人亦無不如此??梢哉f,盛唐時期的文人的一生基本都在追逐功名,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頭的布衣卿相的理想信念是貫穿了他們的人生的。
但是王維卻是個例外,他的人生態(tài)度在盛唐詩人中可謂是獨樹一幟,不似其他人一般為了功名而用盡一生的時間去追求。之所以這么說,是王維一生中追求功名的時間極短,他的思想經(jīng)歷了短期的追求功名的時期后,便開始轉(zhuǎn)變成了隱逸思想。這在他的詩歌中的表現(xiàn)是極為明顯的。
王維一生的思想階段性反映在他的詩歌里,便表現(xiàn)出明顯的階段性。觀王維早年的詩歌,更多的是體現(xiàn)一種儒家的入世精神而不是佛道的遁世思想,洋溢著對世界的好奇,充滿著對未來的幻想,滿露著對功名的追求。例如其早年詩歌《洛陽女兒行》,趙殿成注曰:“時年十六,一作十八?!逼漕}目化用了梁武帝蕭衍的《河中之水歌》里的句子:“河中之水向東流,洛陽女兒名莫愁”兩句,題本如此,命意亦相近;而其末句曰:“誰憐越女顏如玉,貧賤江頭自浣紗?”運用了西施的典故,表明了懷才不遇的苦悶與憤懣。正如清朝沈德潛在《唐詩別裁集》中所說:“結意況君子不遇也?!彼哉f,在王維早年的思想中,定國安邦出將入相的儒家出世思想在他的思想中是占據(jù)主要地位的。此時的他與同時代的其他讀書人并沒有什么不同,都是滿腔熱血滿腹經(jīng)綸,期待以自身所學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所以對不平的世事會憤慨,對不遇的現(xiàn)在會苦惱,這都是其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而導致的。
既然王維這么明顯的受儒家思想所影響,擁有者積極的出世精神,那么王維的思想以什么時候開始轉(zhuǎn)變或以什么事件為誘因繼而導致了他的思想的轉(zhuǎn)變呢?
關于這個問題,王維自己沒說,后人亦是未有明確定論,就算有至多評論隨筆也只是點到輒止而已。在通過對史書里關于王維的記載以及王維的著述,本文認為,導致王維思想由出世轉(zhuǎn)變?yōu)槎菔赖臉酥拘允录?,是開元九年(公元721年)因伶人舞黃獅子累坐為濟州司倉參軍事件。
王維早期雖有《洛陽女兒行》、《過秦皇墓》等的憤懷才不遇的作品,但是很快在開元九年即王維時年二十一歲的時候便擔任了太樂丞,僅以此而言,他的仕途是順利的。是以此類著意慨嘆自己懷才不遇的詩歌在王維的創(chuàng)作歷程里卻是再無出現(xiàn)。即使后期的作品里偶有點提,亦只是為了側(cè)面展現(xiàn)其隱逸思想而已。絕大多數(shù)是如“君言不得意,歸臥南山陲,但去莫復問,白云無盡時”(《送別》)之類的隱逸詩,再無“更聞松韻切,疑是大夫哀”(《過秦皇墓》)之類的句子了。
王維年僅十幾歲時便以才名而備受上流社會所青睞。《舊唐書·王維傳》載:“維以詩名盛于開元、天寶間。昆仲宦游兩都,凡諸王駙馬豪右權貴之門,無不拂席迎之。”未及弱冠之年而有此聲名,安得無少年輕狂之意氣?且二十一歲便做了京官,加之以前所積累的名聲,可以想象當是前途無量的。
可是,還未春風得意多久,便因伶人舞黃獅子事件累坐而被貶。據(jù)《唐語林》卷5《補遺》載:“王維為大樂丞,被人嗾令舞黃獅子,坐是出官。黃獅子者,非天子不舞也。”伶人不慎私自表演了舞黃獅子,這件事又被觀看的好事者,添油加醋地渲染了一番,報告給朝廷,于是連累了上司王維,是以王維坐而被貶。這件事在正史里不見記載,但是無論正史記載與否,王維被貶卻是事實。伶人舞黃獅子,表面看來, 并非什么大事,但它卻牽涉到封建社會最為敏感的皇權問題,關系著皇權的尊嚴。在皇權至高無上的封建社會,僭越乃是大罪。除了僭越皇權之外,結合當時的政治背景來看,還有別的原因。史書記載,王維入仕時,唐玄宗剛剛從其姑母太平公主手中奪回大權不久,為了鞏固自己的皇權,對諸兄弟都嚴加防范。在這個時候,曾接連發(fā)生了兩起大案,唐玄宗將兄弟諸王多派外任,并下旨禁約幾個兄弟,不準與群臣結交,打擊與諸王來往甚密的僚屬。王維與玄宗之弟岐王、薛王等關系較深,而成為統(tǒng)治集團內(nèi)部高層政治斗爭的犧牲品。
王維家族是門第顯赫的太原王氏,而母親出于另一個望族博陵崔氏。顯赫的家族一直能為他提供最好的教育資源,因此他年少時接受的是標準的貴族教育,詩書畫、音樂、舞蹈樣樣精通。憑借家族的關系他長大后能行走京師、結交權貴, 年少時王維就和唐玄宗的弟弟岐王相熟。京兆選拔試時乃是榜首,開元十九年又狀元及第。所以說,王維在入仕之前的人生一直順風順水沒有遭受過什么挫折。他的母親雖然篤信佛教并對王維產(chǎn)生了影響,但是,此時的王維顯然是不想避世的。然而供職太樂署沒多久,便遭遇政治貶謫。對于剛剛步入仕途的人來說,打擊不可謂不大;對于一個幾乎未受挫折的人來說,失落不可謂不沉重。是以,它對王維的思想的轉(zhuǎn)變有著巨大的影響是不可置疑的,正如他自己的詩歌所寫:“微官易得罪,謫去濟川陰。”“縱有歸來日,多愁年鬢侵?!保ā侗怀鰸荨罚?“此去欲何言,窮邊循微祿?!保ā端捺嵵荨罚_@樣的貶謫途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無奈、憤懣、失落等消極情緒,在同年貶謫之前所寫的《燕支行》里時一點也尋不到蹤跡的。
這是王維在官場里受到的人生的第一次重大挫折,使得王維對官場產(chǎn)生開始產(chǎn)生了消極避世的念頭,以前支配他的行動的積極儒家思想,開始讓位于前期被壓制的佛道思想。這除了在王維的詩歌里面有所展現(xiàn),在他的生活上亦是有明確而其具體的表現(xiàn)。王維到了濟州之后,開始結交下層文人以及佛道,寫出了以前所沒有的以佛道隱士等為題材的詩歌,如:“逆旅逢佳節(jié),征帆未可前”(《千塔主人》),“遁跡東山下。因家滄海隅。已聞能狎鳥。余欲共乘桴?!保ā稘纤馁t詠三首》其一),“謝君徒雀躍,無可問鴻濛”(《贈焦道士》)等。詩中明顯的顯露了王維對于隱逸自適的生活的傾心。
也正是上述事件給予了王維以遁世的誘因,是以四年回長安再遭外放淇州,才過不久他便棄官歸隱以及學佛去了。從此之后,即使王維依然再有主動出仕的欲望,如在開元二十二年,他獻《上張令公》詩以請求汲引,六年后再度棄官歸隱終南山乃至后來的亦官亦隱,可以說都是以坐伶人舞黃獅子事件累坐為濟州司倉參軍一事為其最初的轉(zhuǎn)折的。所以說,是這次事改變了王維的一生也未無不可。
縱觀王維一生,其思想是經(jīng)歷了一個由儒而入釋道的轉(zhuǎn)變過程的。早年時期,儒家積極進取精神在王維思想中占據(jù)著主導地位。在步入仕途第一次受到挫折之后,佛道思想尤其是以佛教為主的思想,在王維的思想中表現(xiàn)得慢慢明顯,但是并未完全泯滅王維的儒家參政思想,故而有在開元二十二年,他獻《上張令公》詩以請求汲引之事。開元二十二年,張九齡執(zhí)政,次年王維被擢為右拾遺。王維被張九齡拔擢再次為官,受提拔于張九齡,自然是依靠張九齡的,張九齡便是他的主心骨。此時的王維雖然已有隱逸的思想,可是依然以極大的熱情參與政治。
在為官三年后,也即開元二十五年張九齡遭貶以后,王維失去了依靠,巨大孤獨感包圍著他,“舉世無相識,終身思舊恩”(《寄荊州張丞相》),政治熱情也隨之減退。再加上朝政落入奸相李林甫手中,忠貞之士接連遭受到打擊,政治局面日趨黑暗,使得王維的政治理想再一次破滅。在嚴酷的現(xiàn)實面前,王維不愿與之同流合污,卻無力改變現(xiàn)實。人在孤獨無依的時候,總是會尋求心靈的皈依?;蚴窍蛲饨鐚で笮碌囊揽恳詭戆踩?,或是向內(nèi)心尋求一種心靈寄托,王維選擇了后者,是以他的思想觀念里的佛道思想慢慢上升且從此一發(fā)不可收拾。又因為遭遇一次次的政治挫折,對于仕途他已經(jīng)心灰意冷,隨之而來的是王維心里的佛道思想尤其是佛家思想壓制了儒家思想。佛道相契,使得王維慢慢形成隨緣任化的處事態(tài)度。從此,他的詩歌思想里,便是滿滿的佛意。正如其詩《酬張少府》:
晚年唯好靜,萬事不關心。
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
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
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
總而言之,王維的一生不是一開始就決定了要歸隱田園,他也不知道自己會最終會成為佛家信徒博得“詩佛”千古名,他只是在社會現(xiàn)實的緊逼下,一步一步地走上了自己所不知道的道路。而伶人舞黃獅子案,便是王維走上與自己最初的理想背道而馳的道路的轉(zhuǎn)折點,這一個岔路口,讓王維從此踏上避世佛途,光陰荏苒,再不回頭。
參考文獻:
[1]趙殿成《王右丞集箋梳》.
[2]《舊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