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榮立,趙一,袁麗梅
(1.河南中醫(y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yī)院,河南 鄭州;2.河南張仲景國醫(yī)館,河南 鄭州;3.河南中醫(y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院,河南 鄭州)
甘草瀉心湯出自張仲景《金匱要略》經典方劑。其《金匱要略·百合狐惑病陰陽毒病脈證治》曰:“狐惑之為病,狀如傷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閉,臥起不安,蝕于喉為 ,蝕于陰為狐,不欲飲食,惡聞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蝕于上部則聲喝,甘草瀉心湯主之?!?/p>
現(xiàn)將甘草瀉心湯化裁治療潰瘍性疾病醫(yī)案4 則列舉如下。
李發(fā)枝老師曾使用甘草瀉心湯治療白塞氏病取得較好療效[1]?;颊吲?5 歲,口腔、外陰潰瘍,目赤,遇寒后雙側肩關節(jié)及膝關節(jié)疼痛明顯。查體見舌質淡暗,苔白滑,脈弦。予甘草瀉心湯加減。處方:清半夏20g,黨參 15g,黃芩 10g,黃連 3g,干姜 12g,黃芪 60g,白術 15g,防己 15g,當歸 12g,赤小豆 30g,制川烏 15g,甘草20g 共12 劑,每日1 劑,早晚溫服。復診時患者諸證減輕。按:該患者病癥與《金匱要略》狐惑病相似,故使用甘草瀉心湯加減治療。本病病機為脾虛濕盛,濕熱毒邪內郁,本方以人參,大棗健脾補虛,黃芩、黃連清熱燥濕,干姜溫中健脾,重用甘草以清熱解毒?;颊吣砍?,《金匱要略》曰:病者脈數(shù),無熱微煩,默默但欲臥,汗出。出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鳩眼,七八日目四眥黑,若能食者,膿以成也,赤小豆當歸散主之。故加用赤豆當歸散,患者關節(jié)疼痛,遇寒加重,用防己黃芪湯益氣祛風,健脾利水,制草烏散寒止痛,通行諸經。
楊玉剛觀察組用美沙拉嗪緩釋片,治療組用甘草瀉心湯加減聯(lián)合美沙拉嗪緩釋片治療潰瘍性結腸炎患者200 例[2]。觀察2 個月后2 組患者炎性因子TNF- a,IL-6,IL-10 水平。甘草瀉心湯加減其藥物組成包括:炙甘草 12g,半夏 9g,黨參 9g,干姜 9g,黃芩 9g,大棗6g,黃連3g,腹痛明顯者加延胡索15g,徐長卿10g,里急后重者加炒枳殼9g,檳榔6g,大便伴有膿血者加用薏苡仁15g,蒼術9g。經數(shù)據(jù)分析結果顯示患者TNF-a,IL-6 水平較治療前明顯下降,治療組低于觀察組,而2 組患者治療后的IL-10 水平較治療前明顯升高,治療組高于觀察組,甘草瀉心湯聯(lián)合美沙拉嗪緩釋片較單純使用美沙拉嗪緩釋片治療效果好。按:中醫(yī)認為潰瘍性結腸炎的病機主要為脾胃氣虛,寒熱錯雜[3]。在治療原則為益氣健脾,扶正祛邪,平調寒熱。方中炙甘草益氣和胃,現(xiàn)代醫(yī)學認為甘草對潰瘍性疾病有較好療效。半夏消痞散結、降逆止嘔,黨參補中益氣、干姜辛溫散寒,同時助于黨參益氣溫陽,黃芩、黃連清熱燥濕,諸藥合用,共奏平調寒熱,消補兼施之效。
謝晶曾使用甘草瀉心湯加減治療復發(fā)性口腔潰瘍[4],患者女性44 歲,復發(fā)性口腔潰瘍2 年,加重2 月,舌及口腔潰瘍面2-3 處,口干口苦,腹脹,大便偏干,曾服用維生素,潰瘍貼,牛黃清心丸等治療,效不佳?,F(xiàn)舌淡紅,苔白膩,脈細弦。處方如下:甘草20g,黃連15g,茯苓 15g,白術 15g,干姜 l0g,黃芩 15g,連翹 l0g,服用7 劑后,患者復診訴,口腔潰瘍明顯好轉,口干口苦減輕。按:中醫(yī)認為口瘡多與濕熱、濕毒、痰濁、淤血有關[5]。該患者屬于脾虛濕盛證,脾胃虛弱,濕濁內生,日久化熱,或寒熱錯雜。濕性重濁,纏綿難愈,故該病應清熱除濕,清心瀉脾。故選用甘草瀉心湯加減治療,清熱解毒,健脾化濕,調暢氣機。方中甘草清熱解毒,黃芩、黃連清熱燥濕,現(xiàn)代醫(yī)學認為黃芩、黃連具有較好的抗毒作用。茯苓、白術益氣健脾,祛濕利水,連翹清心瀉火,干姜辛溫,既可溫中散寒,又有助于茯苓白術溫化中焦水濕。
胃潰瘍是一種消化性潰瘍,與幽門螺旋桿菌感染關系密切,潰瘍部位多發(fā)為胃角、賁門、胃竇等處[6]男性發(fā)病率高于女性,中老年人高于年輕人,多發(fā)于秋冬季及冬春季[7]胃潰瘍臨床癥狀表現(xiàn)常為上腹燒灼樣疼痛、 也可為鈍痛、隱痛,多餐后痛,可自行緩解。嚴重者可出現(xiàn)出現(xiàn)胃出血、胃穿孔等[8]。蘇國春觀察甘草瀉心湯在泮托拉唑四聯(lián)療法基礎上治療幽門螺桿菌相關性胃潰瘍患者的短期復發(fā)率。蘇國春等[9]將欽州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收治的86 例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相關性胃潰瘍患者,隨機分為試驗組45 例,對照組41 例,試驗組在泮托拉唑四聯(lián)療法基礎上加用甘草瀉心湯,甘草瀉心湯處方如下:炙甘草12g,清半夏9g,干姜9g,黃芩9g,黃連3g,黨參9g,大棗4 枚。對照組單純使用泮托拉唑四聯(lián)療法,治療結果: 為試驗組臨床總有效率95.6%,高于對照組的73.2%。胃鏡總有效率觀察組88.9%,對照組46.3%。按:本病病在中焦脾胃,脾胃虛弱,運化不利,濕濁內生,夾熱夾寒,困于脾胃而發(fā)病。該方中炙甘草為君藥,補益中焦之氣,黨參、大棗益氣健脾,補脾胃之虛。半夏化痰散結,現(xiàn)代藥理研究半夏能抑制胃液分泌[10]及抑制胃蛋白酶的活性,并可促進胃黏膜修復[11]。干姜辛溫,兩藥配伍辛溫散結,祛除痰濕。黃芩、黃連泄熱,干姜與黃芩黃連配伍平調寒熱。
甘草瀉心湯為張仲景《金匱要略》經典方劑,更是當今常用方,其方用藥精巧,靈活使用藥物加減更是可治療當今多系統(tǒng)疾病,值得我們學習。在我們當前臨床中應不斷挖掘,更加深刻理解該方,服務于人民大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