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玉霞,王記祥*
(浙江農(nóng)林大學暨陽學院,浙江紹興311800)
體育公園位于諸暨市中心,占地面積約9.2 hm2,公園內(nèi)栽種了桂花、羅漢松、含笑、銀杏、紫薇、桃等園林綠化樹種。這些形態(tài)各異的樹木是公園一個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為市民休憩和運動創(chuàng)造了一個優(yōu)美健康的綠色環(huán)境。在實地調(diào)查工作中發(fā)現(xiàn),公園內(nèi)的大多數(shù)園林樹木感染了各種不同的病害,其中以葉部病害最常見,有的病害發(fā)生程度非常嚴重,如垂柳銹病和桃穿孔病等。這些嚴重發(fā)生的病害導致樹木提前落葉,降低了樹木的光合作用,影響了樹木的正常生長。本文系首次對該公園內(nèi)的樹木病害種類進行較全面的調(diào)查和研究。
2019 年5~9 月份,對公園內(nèi)的人行道兩側(cè)樹木進行病害調(diào)查和采樣,記錄病害的癥狀特點、嚴重程度。采取標本室內(nèi)鑒定和查閱資料相結(jié)合的方法確定病害的病原。
病害的嚴重程度按照下列標準進行分級。
輕微:病葉占整株的比例≤1/3,以“+”來表示;
中等:1/3<病葉占整株的比例≤2/3,以“++”來表示;
嚴重:病葉占整株的比例>2/3,以“+++”來表示。
癥狀:主要危害桂花的葉片。由葉尖開始發(fā)病,沿著葉柄方向擴延,病部出現(xiàn)黃褐色的不規(guī)則形大病斑,病健交界明顯,發(fā)病嚴重時,整個葉尖全發(fā)病,葉面變褐壞死,后期可在病斑上產(chǎn)生黑色小點。
病原:細極鏈格孢(Alternaria tenuissima)[1]。
發(fā)病程度:+。
癥狀:病原菌多從葉尖、葉緣侵入。初為褪綠淡褐色小點,逐漸向內(nèi)擴展為圓形或不規(guī)則形病斑,擴大后可使一半葉片枯死。病斑后期呈灰褐色或紅褐色,邊緣深褐色。病斑上散生許多黑色小顆粒,是病菌的分生孢子器。
病原:木樨生葉點霉(Phyllosticta osmanthicola)[1]。
嚴重程度:+++。
癥狀:主要危害葉片,枝梢和果實也可受害。發(fā)病初期葉片出現(xiàn)褪綠小圓點,逐漸擴大為圓形或近圓形的病斑,病斑呈現(xiàn)出中央褐色、邊緣紫色,后期在病斑兩面產(chǎn)生灰褐色霉狀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座。病健交界處易斷裂,使得病斑脫落形成穿孔,穿孔邊緣有明顯的壞死組織殘留。
病原: 核果假尾孢菌(Pseudocercospora circumscissa)[2]。
嚴重程度:+++。
癥狀:主要危害葉片,嚴重時也可危害花、幼果和嫩枝。病葉呈皺縮波紋狀,葉尖和葉緣反卷,葉面凹凸不平。隨著葉片生長,葉色逐漸由綠變黃,后變?yōu)樽霞t色,葉肉增厚變脆,凹凸程度增大。春末、夏初葉片表面生一層白色粉狀物,不久病葉枯萎脫落。嫩枝感病后縮短、腫大,呈灰綠色或黃色,病枝上葉叢生,嚴重時造成枝條枯死。
病原:畸形外囊菌(Taphrina deformans)[3]。
嚴重程度:+。
癥狀:病害多發(fā)生于嫩葉上。常從葉尖和葉緣發(fā)病,病斑由葉尖向葉基部蔓延,不規(guī)則形,灰褐色至灰白色,邊緣淡紅褐色,病健交界明顯。隨著病害的發(fā)展造成葉片先端枯死,后期患病部產(chǎn)生黑色小顆粒,即病菌分生孢子盤。
病原:羅漢松盤多毛孢(Pestalotia podocarpi)[4]。
嚴重程度:++。
癥狀:病菌主要從葉尖和葉緣開始侵染。初生針頭大小斑點,然后病斑向葉片基部或中脈方向迅速蔓延,形成深褐色不規(guī)則形大斑塊。后期病斑呈中央褐色至灰白色,邊緣不明顯,其上散生小黑點,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
病原:小孢木蘭葉點霉(Phyllosticta yugokwa)[4]。
嚴重程度:++。
癥狀:葉片感病后,初期葉先端組織局部褐變壞死,逐漸擴展至整個先端部位,呈現(xiàn)褐色、紅褐色病斑。之后,病斑繼續(xù)向葉基部延伸,呈暗褐色或灰褐色,直至葉片枯死、脫落。病斑邊緣呈波紋狀,清晰明顯,有時具黃色線帶。病斑上可見多種黑色或灰綠色毛絨狀,或黑色小點狀的病菌子實體。
病原:有3 種,其中鏈格孢病菌(Alternaria alternata)是主要的病原菌,圍小叢殼(Glomerella cingulata)是次要的病原菌,銀杏盤多毛孢(Pestalotia ginkgo)是微次要的病原菌[5]。
嚴重程度:+++。
癥狀:發(fā)病初期葉片出現(xiàn)水漬狀黃褐色小點,病健交界不明顯,之后病斑擴大,后期發(fā)病部位發(fā)黃,病斑上出現(xiàn)小黑點(即分生孢子盤),排列成明顯或不明顯的輪紋狀,常常造成葉枯,提早落葉。
病原:盤長孢屬的Gloeosporium frigidum[4]。
嚴重程度:++。
癥狀:主要侵害葉片和枝條。病害先在葉片正面沿主脈產(chǎn)生,后逐漸覆蓋整個葉面,嚴重時葉片表面、枝條甚至葉柄上都會布滿黑色煤粉狀物。這些黑色粉狀物會阻塞葉片氣孔,妨礙葉片正常的光合作用。
病原:煤炱菌Capnodium sp.[6]。
嚴重程度:+++。
癥狀:主要侵害嫩葉和嫩梢。葉片感病后正反兩面呈現(xiàn)灰白色病斑,并覆蓋白色粉層,病斑輪廓不整,大小不等。嫩葉受害后,易發(fā)生扭曲,最后黃化凋萎脫落。新梢染病后也產(chǎn)生白粉,影響木質(zhì)化。
病原:南方鉤絲殼(Uncinula australiana)[4]。
嚴重程度:++。
癥狀:病菌多從葉尖或葉緣侵入,初為黃綠色小點,逐漸擴大為圓形、半圓形或不規(guī)則形的大斑塊,暗褐色至褐色,最后為灰白色,病健交界處明顯。病斑表面粗糙,著生很多黑色小點。后期有些病斑從葉表破裂。
病原:山茶盤多毛孢(Pestalotia guepini)[5]。
嚴重程度:+++。
癥狀:病菌多從葉尖、葉緣侵入。發(fā)病初期出現(xiàn)紫紅色小點,逐漸擴大為圓形、半圓形或不規(guī)則形斑塊。病部呈輪紋狀突起,褐色,中心灰白色,邊緣較寬,紅褐色。后期病部兩面散生一些叢狀小霉點。
病原:鷗夾竹桃尾孢(Cercospora neriella)[6]。
嚴重程度:++。
癥狀:病菌主要危害葉片和嫩梢。發(fā)病初期葉背面開始出現(xiàn)直徑0.2~0.3 mm 的小斑點,以手觸之,即有大量鮮黃色粉末附在手上,這是夏孢子堆。嫩梢上的斑點長形,較大。秋末,鮮黃色斑點逐漸轉(zhuǎn)為黃褐色,即冬孢子堆。發(fā)病嚴重時病葉卷曲、早枯脫落。
病 原 : 擬 鞘 銹 柵 銹 菌(Melampsora coleosporioides)[4]。
嚴重程度:+++。
癥狀:主要危害葉片。發(fā)病初期葉片上出現(xiàn)針尖大小褐色小點,后逐漸擴展為近圓形或不規(guī)則形病斑,病斑直徑0.6~4.1 mm。葉片正面的病斑中央為深褐色,邊緣為淺褐色,病健交界處有一圈黃色暈圈;葉片背面病斑褐色,病健交界處不明顯。
病原:節(jié)壺菌Physoderma sp.[7]。
嚴重程度:++。
癥狀:主要危害葉片、嫩枝和果實。在枝條上主要表現(xiàn)為枯梢,幼莖上的病斑圓形或橢圓形,大小不一,初為紫褐色,逐漸變?yōu)楹诤稚?,病部下陷,以后病斑互相融合,枝條變黑枯死。葉片、果實上的病斑圓形,融合后成不規(guī)則形,暗褐色至黑色,嫩葉往往皺縮變形。遇到潮濕天氣,在嫩枝、葉片的病斑上可看到淡桃紅色的分生孢子團;在春夏之交,病部有時出現(xiàn)有性世代子囊殼。
病 原 : 膠 孢 炭 疽 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8]。
嚴重程度:++。
癥狀:主要危害葉片。病害初期葉片表面產(chǎn)生褪綠小斑點,后逐漸擴大為近圓形或長圓形病斑,大小0.2~0.5 mm。病健交界處明顯,病斑中央灰白色,邊緣褐色略隆起。病害嚴重時病斑可相互融合,使葉片枯死[8]。
病原:枝孢霉屬的Cladosporium echinulatum。
嚴重程度:++。
癥狀:主要侵染葉片,也可危害枝條。發(fā)病初期在葉片和枝條表面出現(xiàn)圓形黑色霉點,后期逐漸擴大并相互連接成塊,在葉片表面形成一層較厚的黑色煤煙狀物,阻礙葉片的光合作用,并且降低樹木的觀賞價值[8]。
病原:煤炱菌Capnodium sp。
嚴重程度:+++。
癥狀:主要危害葉部。受害葉片初期出現(xiàn)紫褐色小點,后逐漸擴大成圓形或不規(guī)則形斑,直徑1~4 mm,邊緣褐色,中央灰白色,后期病斑上出現(xiàn)灰褐色霉狀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座。后期病斑脫落形成穿孔,有穿孔的病葉易脫落。
病原:核果尾孢(Cercospora circumscissa)[9]。
嚴重程度:+++。
癥狀:發(fā)生在葉片上,病斑近圓形或相互聯(lián)合呈不規(guī)則形,初為褐色,后病斑中央逐漸褪為灰白色,邊緣褐色。病斑兩面著生稀疏的暗褐色霉叢,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
病原:洋臘梅鏈格孢(Alternaria calycanthi)[10]。
嚴重程度:+。
癥狀:病斑多發(fā)生于葉緣處,圓形至不規(guī)則形,中央淡褐色至灰白色,邊緣暗褐色,上生許多黑色小點,散生或呈輪狀排列,潮濕時涌出粉紅色黏液。病斑直徑3~10 mm。病害嚴重時,葉片枯焦,發(fā)黑脫落[10]。
病原:木蘭刺盤孢(Colletotrichum magnoliae)。
嚴重程度:++。
癥狀:葉面散生圓形或不規(guī)則形病斑,直徑3~5 mm,初為褐色,后期中央變?yōu)榛野咨吘壓稚?,病斑上散生黑色小點,即分生孢子器。
病原:木蘭葉點霉(Phyllosticta magnoliae)[10]。
嚴重程度:+。
癥狀:病害多從葉尖和葉緣開始發(fā)生,逐漸向葉內(nèi)擴展,形成圓形或不規(guī)則形病斑,可占葉面積的1/3~2/3,淺棕紅色到茶褐色,邊緣暗褐色至黑褐色,有時略帶輪紋,后期病斑上形成小黑點,散生或呈輪狀排列。嫩梢、嫩芽感病后,形成圓形、橢圓形稍凹陷的黑色病斑。
病原:圍小叢殼(Glomerella cingulata)[10]。
嚴重程度:++。
癥狀:葉面病斑呈多角形,直徑5~15 mm,黃褐色至深紅褐色,上生黑褐色小霉點。病斑??蛇B接成片。病害嚴重時,導致提前落葉[11]。
病原:紫荊尾孢(Cercospora chionea)或紫荊粗尾孢(Cercospora cercidicola)。
嚴重程度:+。
癥狀:初期少數(shù)枝條發(fā)病,春天病枝延伸成多節(jié)細弱的蔓枝,葉小呈鱗片狀、節(jié)間短。側(cè)枝叢生呈鳥巢狀或成團下垂。每年4~6 月份,病枝葉鞘內(nèi)產(chǎn)生白色米粒狀物,大小約(5~8)mm×(1~3)mm[11]。
病原:竹叢枝瘤座菌(Balansia take)。
嚴重程度:+++。
上述24 種病害都是諸暨市體育公園內(nèi)比較常見的樹木病害,占該公園樹木病害的大部分,并不表示公園內(nèi)的所有樹木病害;不包含某些由于無法確定病原或者調(diào)查遺漏的病害。文中所列舉的病害有的危害癥狀較輕,有的癥狀較嚴重,如垂柳銹病、桃穿孔病、山茶褐斑病等,已經(jīng)明顯影響了樹木的生長,需要立即加以人工防治。
病害防治的重點應該是以物理手段和預防為主,一旦發(fā)現(xiàn)病葉及時摘除;冬季集中清理病落葉并燒毀;采取合理的肥水管理、增強植物的抵抗能力等措施。對于那些已經(jīng)嚴重影響了植物生長的病害,采取化學防治方法,防治時間選擇在病害發(fā)生的早期,常用的藥劑有75%百菌清600 倍液或80%大生600 倍液或1∶1∶160 波爾多液噴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