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號
在夏季晴朗的夜晚,如果你仰望星空的時候能看到銀河,那多半會看到橫跨銀河的三顆亮星,它們可以連成一個近似的直角三角形,那就是夏季星空地標“夏季大三角”。
這個三角形的頂端分別是天津四(天鵝座α,是你,冰河?。?、織女一(天琴座α,是你,奧路菲!)和河鼓二(天鷹座α,是你,魔鈴?。?。它們分別是三個星座的主星,后兩者更是每年中國情人節(jié)——七夕都會被提及的“織女星”和“牽牛星”。
牛郎織女見面,與“鵲”有關(guān)?
牛郎和織女每年靠鳥搭橋才能見面,這鳥就是超吉祥的喜鵲。那么你不禁要問了,銀河那么遠,要靠多少只鳥才能搭成這樣一座橋呢?
如果是鳥
首先,雖然兩顆星隔著幾千光年“厚度”的銀河,但那是視覺效果,它們的實際距離只有16.4光年。
喜鵲的體形不小,叫聲洪亮,適應城鄉(xiāng)生活,我們經(jīng)常都能見到這種大個子鳥,不會太陌生。按體長45厘米的喜鵲頭尾相銜接計算,總共需要3.45×1017只,也就是34.5億億只喜鵲,才能在兩顆星間連成一座鵲橋。假使為了提高使用效率,要求喜鵲頭尾相銜,只需兩人每走一步(步幅按75厘米計算)踩穩(wěn)一只鵲就可以,那也需要20.7億億只喜鵲。
這數(shù)字是什么概念?整個銀河系的恒星數(shù)量加起來,也只在1000~4000億顆范圍內(nèi)。也許把地球上的喜鵲都叫去,再喊上全銀河系的外星喜鵲,都不夠兩人見一次面的。
但是太空中沒有重力,也沒有“下”的概念,所以就算鵲能在真空里活下來,也沒有重量給它們承載。在這種環(huán)境下,如果牛郎和織女出發(fā)的初速度夠大,逃逸出它們各自所處的恒星系,理論上是可以靠這一股沖勁跨越16.4光年,最終相會的。
如果不是鳥……
那么有沒有可能,鵲橋其實不是鳥,而是一種巨大的天體,作為一個又一個中繼站,搭成一座“引力彈弓”之橋,供他倆在太空相會?就像《流浪地球》中,地球越過木星所用的那招一樣!
想象牛郎以初速度V1從河鼓二出發(fā),中途遇到天體——“鵲”,它正在自己的公轉(zhuǎn)軌道上,以速度V2向牛郎飛來。牛郎調(diào)整身形,和“鵲”擦肩而過!“鵲”質(zhì)量巨大,足以吸引牛郎圍繞它轉(zhuǎn)半個圈再離開,且自身損失的能量可以忽略不計,速度也不會發(fā)生變化。那么牛郎離開的速度V1′有沒有發(fā)生變化呢?
這得看坐標系?!谤o”睜開自己的眼睛去看,牛郎的速度并沒有區(qū)別。但速度是一個具有方向的度量,“鵲”所看到的牛郎飛來的速度,其實是兩者相對運動的速度之和:v1+v2,而離開的速度則是兩者的速度之差v1-v2。由:
這可賺大發(fā)了!就好像站在鐵軌邊朝疾馳的火車扔一個球,火車的速度不減,球卻飛得更遠了,這就是天體的“引力彈弓”效應。
當然,要想玩轉(zhuǎn)引力彈弓,場景會更加復雜,它不能從正面碰上去——那樣牛郎就加速回到河鼓三了。和電影里類似,牛郎應該斜著擦過“鵲”,軌跡類似半個雙曲線,然后遇上下一個“鵲”……它就在茫茫銀河里做這種“之”字形運動,逐漸給自己加速。而每次加速的成效,也就不是增加2個v2那么簡單,兩個速度產(chǎn)生了夾角,所以只能計算v1和v2夾角處的合速度了。
所以要由著這辦法來,那需要的就不是喜鵲的數(shù)量了,而是個頭兒……
牛郎織女的悲劇
既然從物理距離上難以相見,那么,牛郎和織女是怎么被人們湊成一對兒的呢?其實由于牽牛星和織女星總在銀河兩岸膩歪,導致我國人民早早就看中了這個CP。
最開始沒有戀愛關(guān)系
在最初的記載中,牽牛、織女這兩顆亮星并沒有被安排婚姻。雖然早在《詩經(jīng)·小雅·大東》里就有“維有天漢,監(jiān)亦有光。跤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睆彼牽牛,不以服箱”這首詩,但這時候他倆只是單純的并列關(guān)系。
我們可以想象,牽牛最早是一顆主管祭祀的星?!稌x書·天文志》:“牽牛六星,天之關(guān)梁,主犧牲事?!鞭r(nóng)歷六月是夏秋之交,牲畜開始育肥,八月仲秋季,天子會命令祭祀人員“循行犧牲”,巡視觀察家畜的生長是否合于祭祀的規(guī)格,以便臘月時供應給各種祭祀場所。
農(nóng)歷七月七的時候,這批牛應該正處于育肥期,正是吃得多、事情少的一段空檔期,也就是說“七夕”這天本來應與牽牛星沒什么關(guān)系,“循行犧牲”的八月才是牽牛專屬的月份?!捌呦Α保緛砭褪菍儆诳椗堑墓?jié)日。
《詩經(jīng)·豳風·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逼咴绿鞖忾_始轉(zhuǎn)涼,是要開始加制寒衣的季節(jié)。這時候夜晚看天上,正好是織女星高懸天頂,分外明亮。因此,七夕最開始更接近于一個與女紅密切相關(guān)的節(jié)日。
一個指代祭祀,一個指代織造,牽牛和織女此時都和生產(chǎn)生活緊密相關(guān),可以說是兩個不經(jīng)常見面的同事,并沒有時間談戀愛。
人給拉紅線了
那么,如何解釋后世牽牛、織女神話的形成呢?
直到20世紀70年代,一批秦簡在湖北云夢睡虎地出土,學者們才從里面的《日書》中找到兩條記錄:
“丁丑,己丑取妻,不吉。戌申,己酉,牽牛以取(娶)織女,不果。三棄。”
“戌申,己酉,牽牛以?。ㄈⅲ┛椗还2怀鋈龤q,棄若亡。”
這批秦簡應該是在戰(zhàn)國晚期寫就的,關(guān)于牽牛、織女的婚姻,這也許是最早的文字描述。學者們這才清楚,原來中國人民給他倆牽媒拉紅線的確有這么早!
到這里我們可以確定,一個以悲劇為底色的牽牛、織女婚戀故事,早在先秦時期就已經(jīng)在民間流傳了。但是如何從這兩條記錄中判斷悲劇的源頭在哪里,小兩口分居的鍋到底是誰的,到現(xiàn)在還有兩種分歧的觀點。
其中一個觀點認為,牽牛根本就是一個渣男!
按照字面意義解釋,兩人確定結(jié)過婚,但后果不好,牽牛沒過三年就把織女給拋棄了。這樣看起來,它本身只是一則很普通的始亂終棄故事,并沒有后世那些“王母娘娘一氣之下”的外力阻隔。
但另外一種觀點對那段記錄的解讀,兩人是由于外界不可抗力而沒辦法在一起。
因為《日書》本質(zhì)上類似于后世的“老黃歷”,是對日常禁忌的迷信指導。就好像去寺廟抽簽,簽上一般都會先念一句詩作為占辭,再給你一個“大吉”“兇”之類的斷辭,秦簡上的詞也應該分開解讀:“戌申,己酉,牽牛以取織女而不果”是“歷史上的今天”,和你沒有直接關(guān)系,而“不出三歲,棄若亡”才是正式的“預言”,是寫給前來占卜的人的。
也就是說,牽牛并沒有拋棄織女,但他們的婚姻的確是不幸福的,你要是效仿他們在這一天結(jié)婚,那么你未來的老公就真的會拋棄你。
于是關(guān)于牽牛、織女的故事,就只剩下“不果”一個關(guān)鍵詞。為何“不果”?因為作為星辰,織女是天帝的孫女。兩人因為人神相隔、門不當戶不對的封建壓力而不能在一起的悲劇,在這里就已經(jīng)種下了萌芽,只能隔河相望。
人設緊跟時代
到了漢代,牛郎、織女的設定發(fā)生了兩個變化。
一是在官方的天文學界,牽牛的位置開始變得所指不一,比如《史記》就說牽牛是二十八宿中的牛宿,牽牛北邊那顆大星才是河鼓二。這也許是為了建立二十八宿體系,用更接近黃道的暗星——牛宿,替換了雖然亮但恰好不在黃道上的河鼓二,是天文學家完善設定的做法。
第二個變化則來自民間,漢代墓葬畫像石里的牽牛、織女的形象開始多了起來,一個坐在織機前,一個牽?;驁?zhí)趕牛鞭,他們不再是秦簡里記述的兩個名字,而是真正變成了紙片人。
除了人民對愛情的腦補,發(fā)生這種變化也是和生產(chǎn)技術(shù)的提高有關(guān)的。在先秦,牛的最大用途乃是拉車,耕牛技術(shù)到了漢代才得以大規(guī)模發(fā)展,牛天然地變成了農(nóng)業(yè)的象征。
所以在這個時代,你倆是不是高攀低就,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大漢需要一種人民男耕女織,保持立國之本的宣傳,你倆就是最好的代言人。
但白天可以把小兩口從天上請到凡間,和大家一起生產(chǎn)勞動,到夜幕降臨之后,兩顆星還是被銀河阻隔,仍然不得相見的。
因此,漢魏三國,人們對這小兩口的悲劇想象還是沒有停止過,流傳下來許多類似“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之類的詩歌,并且積極地為他們尋找相見方案——用鳥來渡銀河。
人民為分居夫妻想出了團聚之道
最初,以鵲渡河突出的是一個“填”字。比如西漢《淮南子》“烏鵲填河成橋渡織女”和南梁庾肩吾《七夕詩》“寄語雕凌鵲,填河未可飛”的敘述。
這時的烏鵲可能不專指喜鵲,而是“烏”(烏鴉)和“鵲”并舉,“雕凌鵲”則是《莊子》中記載的一種大鳥。再加上著一“填”字,細細究之,竟然暗含一種慘烈的哥特美感在里面。
及至唐宋,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背上了阻礙牛郎、織女相見的黑鍋。有了人格化的神在充當終極BOSS,又有上喜鵲架起拱橋這么熱鬧喜慶的意象,秦漢時的幽暗與悲憤便再也不復存在了。
這設定就一直延續(xù)到了現(xiàn)在,形成了固定的故事模板,但兩口子分居的段子依然如故,這一慘,就慘了上千年。
牛郎與織女的故事是先民經(jīng)過無數(shù)次口傳和修改才形成的經(jīng)典故事,也是中國人民最早關(guān)于星的故事。而將每年農(nóng)歷七月初七作為中國的七夕節(jié),已經(jīng)延續(xù)了數(shù)千年的歷史。不管牛郎和織女的相會過程有多么艱辛,但人們的愿望卻是美好的,這一天始終還是一個美好的節(jié)日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