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玲 杜勇
摘 要:西周實行嫡長子繼統(tǒng)法,是學界的普遍共識。但也有學者認為,西周初年周公并未創(chuàng)立嫡長子繼承制,而是把先周時期的“兄終弟及”改變?yōu)椤耙焕^一及”制,直至春秋戰(zhàn)國之交嫡長子繼承制才正式確立。然細考史實,太王遷岐后,周邦繼統(tǒng)法是立子以賢,直到武王卒后成王繼位,周公攝政七年致政成王,終使嫡長子繼承制成為全國施行的一項重要政治制度。立嫡制并不絕對排斥擇立庶子,太子死或王后無嫡,即可擇立庶子中的貴者或長者繼位。同時,先王死后無子,制度上亦可兄終弟及,但逆制性的兄終弟及則是對法定繼承制度的違忤與破壞。經(jīng)過周公改制創(chuàng)立的更為完備的嫡長子繼承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維護國家安定與發(fā)展的積極作用。
關鍵詞:西周;東周;嫡長子;兄終弟及
中圖分類號:K2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751(2020)11-0112-06
西周初年,經(jīng)過周公改制創(chuàng)立的嫡長子繼統(tǒng)法,不僅成為周代一項重要的政治制度,而且對后世也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這是王國維發(fā)表名文《殷周制度論》以來,人們不斷深入研究形成的一種共識。但也有學者認為,周公對繼統(tǒng)法的創(chuàng)新不過是把先周“兄終弟及”制改變?yōu)椤耙焕^一及”制,嫡長子繼統(tǒng)法在春秋戰(zhàn)國之交才正式形成。①這可能是對相關史實的誤解。本文擬就西周創(chuàng)立嫡長子繼統(tǒng)法的有關問題再作探討,以就教于方家。
一、周邦從立賢到立嫡的演變
周朝立嫡制度的設立,經(jīng)歷了從立賢到立嫡的演變過程。太王遷岐前的情況不明,遷岐后則一度實行立賢制。據(jù)《史記·周本紀》記載,古公亶父欲以少子季歷繼位,以便再傳季歷之子昌,故曰:“我世當有興者,其在昌乎?”②長子太伯以及虞仲心知其意,于是遠徙江南,亡如荊蠻,文身斷發(fā),以讓季歷。這一做法,使古公亶父擺脫了傳統(tǒng)和習慣的束縛,對君位繼承人的選立如愿以償。這是周人居岐時代第一次立子以賢。
第二次立子以賢是文王以武王發(fā)為儲君?!妒酚洝す懿淌兰摇酚涊d,武王同母兄弟十人。長子曰伯邑考,次曰武王發(fā),“文王舍伯邑考而以發(fā)為太子。及文王崩而發(fā)立,是為武王。伯邑考既已前卒矣”③。表明武王發(fā)的長兄伯邑考健在時,文王即已立發(fā)為太子。也有學者據(jù)《禮記·檀弓上》“昔者文王舍伯邑考而立武王,微子舍其孫腯而立衍也”④,認為此“以立子不立孫而言,伯邑考早死,而文王以發(fā)為嗣也,非生時廢長之謂”⑤。細繹《禮記》文意,“舍其孫腯”而腯猶在,“舍伯邑考”則伯邑考亦應在世,只是未至武王繼位即先死去。這是周人又一次打破慣例,選賢以立太子。
古公亶父和文王立子以賢,其實與其興周大業(yè)有關?!对姟旐灐らs宮》云:“后稷之孫,實維大王。居岐之陽,實始翦商?!雹薰殴珌嵏高w居岐下,懷抱“翦商”之志,故重立賢。文王在位五十年,不懈推進東進克商事業(yè),立儲不選賢無以竟其功。所以這一時期周人立賢不立長的繼統(tǒng)法,是與殷人判然有別的。
武王克商以后,王位繼承法由立賢開始向立嫡轉(zhuǎn)變,標志性事件是成王的繼位與即政。武王病重期間,面對當時嚴重的政治形勢,曾設想“乃今我兄弟相后”⑦,即讓明達有智的周公弟及王位,但周公不肯接受?;蛟S周公對于鞏固政權(quán)有更為長遠的考慮,武王放棄了立賢的提案,“命詔周公旦立后嗣,屬小子誦”⑧,最終以詔令形式宣告西周國家實行嫡長子繼統(tǒng)法。經(jīng)過周公東征平叛、封藩建衛(wèi)、營洛遷殷、制禮作樂等一系列重大舉措后,國家初步安定下來。周公便在攝政第七年,致政成王。這一做法無異于宣示天下,嫡長子繼統(tǒng)法必須成為西周堅守不渝的政治制度。王國維對此評論說:“當武王之崩,天下未定,國賴長君,周公既相武王克殷勝紂,勛勞最高,以德以長,以歷代之制,則繼武王而自立,固其所矣。而周公乃立成王而己攝之,后又反政焉。攝政者,所以濟變也。立成王者,所以居正也?!薄按朔N制度,固亦由時勢之所趨,然手定此者,實惟周公。原周公所以能定此制者,以公于舊制本有可以為天子之道,其時又躬握天下之權(quán),而顧不嗣位而居攝,又由居攝而致政,其無利天下之心,昭昭然為天下所共見。故其所設施,人人知為安國家、定民人之大計,一切制度遂推行而無所阻矣。”⑨
嫡長子在周初文獻中又稱“元子”。《尚書·召誥》載召公說:“有王雖小,元子哉!”⑩“王”指成王,“元子”言其嫡長子身份。《尚書·顧命》載成王臨終前,命召公、畢公率諸侯輔佐太子釗,“用敬保元子釗,弘濟于艱難”[B11]。此稱康王釗為“元子”,同樣是立嫡長為太子。此外,諸侯的嫡長子亦稱元子。如《詩·魯頌·閟宮》:“王曰叔父,建爾元子,俾侯于魯?!盵B12]此“王”指成王,“元子”指周公嫡長子伯禽,這是提議分封伯禽為魯侯,被載入《閟宮》詩中。值得注意的是,周人思想觀念中的元子,不僅是王的嫡系血親,而且代表上天的長子?!渡袝ふ僬a》記召公說:“皇天上帝,改厥元子茲大國殷之命?!盵B13]是說皇天上帝改換了元子,終結(jié)了殷的國運。召公稱成王為元子,要求“王其德之用,祈天永命”[B14]。周公稱成王為“天子王”[B15],強調(diào)王是天之元子,只有元子才堪稱天子。這種對嫡長子神圣地位的理論包裝,表明周人從實踐到觀念的不同層面,都在大力強化嫡長子繼統(tǒng)法,力圖使之成為周朝安邦定國的一大法寶。
二、周朝嫡長子繼統(tǒng)法的制度內(nèi)涵
對于嫡長子繼統(tǒng)法的制度內(nèi)涵,過去人們的理解主要依據(jù)《春秋公羊傳》隱公元年的說法:“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盵B16]實際上,下面幾條材料亦須注意:
《左傳》襄公三十一年穆叔說:“大子死,有母弟則立之。無則立長。年鈞(均)擇賢,義鈞則卜,古之道也。”[B17]
《左傳》昭公二十六年王子朝說:“昔先王之命曰:‘王后無適(嫡),則擇立長。年鈞以德,德鈞以卜。王不立愛,公卿無私,古之制也?!盵B18]
《禮記·檀弓上》:“公儀仲子之喪,檀弓免焉。仲子舍其孫而立其子。檀弓曰:‘何居?我未之前聞也?!薄白佑螁栔T孔子。孔子曰:‘否!立孫。”[B19]
固然《春秋公羊傳》的說法最具概括性,也真實揭示了周代嫡長子繼統(tǒng)法的精髓。但只有結(jié)合其他相關材料,才能對西周嫡長子繼統(tǒng)法的制度內(nèi)涵作全面深入的了解。這里就從“立嫡”與“立子”(立庶)兩個方面加以分析,以說明西周嫡長子繼承法的基本規(guī)則。
1.立嫡
立嫡是周代王位繼承制的基本規(guī)則,是決定其他繼承路線的前提條件,也是區(qū)別于殷人傳子制的根本所在。
立嫡首先是立嫡長子。商朝的王位繼承不限于嫡長子,凡嫡子不分長幼,都有同等的權(quán)利和資格繼承王位,因而在武乙、文丁之前,兄終弟及是其主要的繼承方式。周代的嫡長子王位繼承法極大地縮小了候選人的范圍,“立嫡以長不以賢”,就是不分賢愚,也不考慮治國能力的大小,只有符合嫡長子這一條件,才有繼承王位的法定資格。西周一代,除孝王因特殊情況是弟及王位外,其他均為嫡長子繼位。并非像有的學者說的那樣,是“一繼一及”制。[B20]彘之亂中,召公即使犧牲自己的兒子也要把太子靖保護下來,即是出于對嫡長子繼統(tǒng)法的苦心維護,而不是厲王革典把一繼一及制改變?yōu)榈臻L子繼統(tǒng)法帶來的嚴重后果。[B21]東周時期禮崩樂壞,雖然各種政治制度無不受到?jīng)_擊,但正常情況下的弟及王位也只有周定王、顯王二人,王位繼承始終以嫡長子為主。至于周王室以外的諸侯或其他貴族,也都奉行立嫡制度。如《史記·魯周公世家》載:“宣王愛戲,欲立戲為魯太子。周之樊仲山父諫宣王曰:‘廢長立少,不順;不順,必犯王命;犯王命,必誅之。故出令不可不順也。令之不行,政之不立,行而不順,民將棄上。夫下事上,少事長,所以為順。今天子建諸侯,立其少,是教民逆也。若魯從之,諸侯效之,王命將有所壅;若弗從而誅之,是自誅王命也。誅之亦失,不誅亦失,王其圖之?!盵B22]周宣王干預魯國君位的繼承,廢長立少,受到樊仲山父的諫阻,說明嫡長子繼統(tǒng)法是周朝“王命”,諸侯國亦須遵行。
其次是立嫡孫。嫡長子死,立嫡孫,是立嫡制的向下延伸,也是嫡長子繼統(tǒng)法的基本規(guī)則之一。西周王位繼承未見其例,東周王室僅有一例。《史記·周本紀》說:“平王崩,太子洩父蚤死,立其子林,是為桓王?;竿?,平王孫也。”[B23]據(jù)《左傳》哀公二年載,衛(wèi)靈公死,以太子奔晉,立嫡孫輒,是為出公。《禮記·檀弓上》載,魯國貴族公儀仲子死后,不以嫡孫作為繼承人,而是傳其庶子。因此檀弓大惑不解,說是“未之前聞”。子游就此事問孔子,孔子也認為是不對的,應該“立孫”。鄭玄注云:“公儀蓋魯同姓。周禮適(嫡)子死,立適孫為后?!盵B24]都反映了周代王位繼承制有太子死立嫡孫的條例。
2.立庶
《公羊傳》所謂“立子以貴不以長”,此“子”是指與嫡長相對應的廣義上的庶子,包括嫡長同母弟和其他庶妻之子。擇立庶子的原則:一是“立貴”,即只認身份貴賤,不拘年齡長幼。二是“立長”,即在庶妻身份貴賤不能確定的情況下,以庶子年齡長幼作為擇立的標準。
首先是立貴。嫡長子以外的庶子,最貴者當首推嫡夫人之子,次則為庶妻貴者之子。當然在具體操作上,也可能考慮年齡問題,但不構(gòu)成擇立的前提。具體說來,“立貴”也可以分為兩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是立嫡長子同母弟?!蹲髠鳌废骞荒昴率逭f:“大子死,有母弟,則立之;無,則立長。年鈞(均)擇賢,義鈞則卜,古之道也?!盵B25]穆叔為魯大夫,又名叔孫豹。時魯襄公死,無嫡夫人,季氏立襄公妾敬歸之子子野為太子,三月后子野未繼位死去。又立敬歸之娣齊歸之子公子裯,是為昭公。穆叔依據(jù)古制對此表示反對,他認為子野既然無同母之弟,就應選擇年長的庶子來繼位,而不是年僅十九歲的公子裯。穆叔所言“古之道”,當然不是其他王朝的治道,而是武王克商以后諸侯國應該遵守的朝廷“王法”。按照穆叔所言,太子死后立太子母弟是第一選擇,“無則立長”。擇立太子同母弟為儲,周王室未見,諸侯國中偶有其事。如衛(wèi)釐侯時,太子共伯余早卒,則以其弟和為太子,后為衛(wèi)武公。《史記·衛(wèi)世家》載,太子共伯余在釐侯死后被其弟和所殺。司馬貞《索隱》辨其誤云:“季札美康叔、武公之德。又《國語》稱武公年九十五矣,猶箴誡于國,恭恪于朝,倚幾有誦,至于沒身,謂之睿圣。又《詩》著衛(wèi)世子恭伯早卒,不云被殺。若武公殺兄而立,豈可以為訓而形之于國史乎?蓋太史公采雜說而為此記耳。”[B26]故《詩·鄘風·伯舟》序稱“衛(wèi)世子共伯早死”應無可疑,衛(wèi)武公即是在共伯余早死的情況下被立為太子的。
第二種情況,是立庶妻貴者之子。“太子死”別無母弟,或“王后無嫡”,則須擇立庶妻之子,擇立的原則是“以貴不以長”,即庶子生母地位高的優(yōu)先,年齡長幼不在考慮之列。漢代公羊家說:“禮,嫡夫人無子,立右媵;右媵無子,立左媵;左媵無子,立嫡姪娣;嫡姪娣無子,立右媵姪娣;右媵姪娣無子,立左媵姪娣。質(zhì)家親親,先立娣;文家尊尊,先立侄。嫡子有孫而死,質(zhì)家親親,先立弟;文家尊尊,先立孫。其雙生也,質(zhì)家據(jù)見立先生,文家據(jù)本意立后生:皆所以防愛爭?!盵B27]此言“立子以貴”不包括嫡長子的同母弟,其實是不全面的。而庶子的貴賤等級不僅有生母左右媵的區(qū)別,還有嫡姪娣、左右媵姪娣的區(qū)別,具體實施又有質(zhì)家(尚實)與文家(尚禮)的區(qū)別,看似周密,實則以想象成分居多,未可盡信。擇立貴庶子為太子,亦極罕見。東周景王在世時,太子壽早卒,又立王子猛為太子。但王子猛并非穆后所生,與王子朝同為景王庶子。盡管王子朝是“長庶子”,但繼為太子的卻是王子猛。從《史記·周本紀》稱“國人立長子猛為王”來看,猛為長子,自非太子壽之母弟。至于是否為穆后隨媵的姪娣之子亦無從判斷。但可以肯定,“猛之母貴于子朝母,故景王立猛為太子也”[B28]。
其次是立長。長即長庶子,指庶妻眾子中的年長者。按照《公羊傳》“立子以貴不以長”的說法,長庶子應非王位繼承的候備人選。但穆叔和王子朝均有言及,還涉及具體的操作過程,即長庶子年齡相當就選擇賢能者,賢能相當就用占卜來決定,顯然是有事實依據(jù)的。不過細加分析,庶子以年齡長幼或生母貴賤來擇立太子,這兩種標準是相互矛盾的,不可能同時并用。大概只有在庶妻眾多,其貴賤等級并無明確規(guī)定的情況下,才適用此項原則。王子朝特別強調(diào)“立長”,不言“立貴”,與他身為長庶子有關。周景王死后,王子朝借其私愛,發(fā)動叛亂,與王子猛、王子丐爭奪王位,一度自立為王,數(shù)年后歸于失敗。他在外逃奔楚的路途中,對全國諸侯發(fā)布文告,尋求支持,申明“立長”的合法性。但從史實看,“立長”在兩周王室從未發(fā)生過,諸侯國亦不多見。魯莊公死,夫人哀姜無子,立其長子斑,不及三月,即被慶父殺害,是為一例。又《史記·魯周公世家》載:“惠公卒,長庶子息攝當國,行君事,是為隱公。初,惠公適夫人無子,公賤妾聲子生子息。息長,為娶于宋。宋女至而好,惠公奪而自妻之。生子允。登宋女為夫人,以允為太子。及惠公卒,為允少故,魯人共令息攝政,不言即位?!盵B29]太子允年少,由長庶子息攝政,是為魯隱公。其事與“立長”略相近似。《左傳》襄公二十三載,魯國“季武子無適子,公彌長,而愛悼子,欲立之”[B30]。季武子與家臣申豐商議,欲以立賢為借口,立年少的悼子,不立年長的公彌。申豐不予認可,后在臧紇的支持和運作下,悼子得以繼立。這是說大夫之家若無嫡子,也是需要優(yōu)先考慮“立長”的。
上面通過相關資料和史實的分析,可以看出周代王位繼統(tǒng)法的制度內(nèi)涵:一是由嫡長子繼承王位是基本規(guī)則。二是太子死,須擇立貴子。貴子以太子同母弟具有優(yōu)先繼承王位的權(quán)利,次則為庶妻中地位最高者之子。三是在不具備立貴的條件下,則須立長庶子,并輔之賢德和占卜來決定。四是太子早死若有嫡孫,則以嫡孫繼承王位。以此看來,《公羊傳》所謂“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雖在修辭上過于注重對仗,未能包括周代繼統(tǒng)法的全部內(nèi)容,但還是深刻闡釋了周代繼承制度的基本內(nèi)涵。
三、兩種性質(zhì)的兄終弟及
前文分析周人嫡長子繼統(tǒng)法的制度內(nèi)涵,主要涉及父死子繼問題,子繼以嫡長為主,庶子繼位只是一種補救措施,不包括兄終弟及條例。但事實上,“大人世及以為禮”,[B31]“世”即父子相傳,“及”即兄終弟及,二者是相輔相成的。在周王室或諸侯國內(nèi),兄終弟及并不鮮見,大體可以分為體制性和逆制性兩種情形。
1.體制性的兄終弟及
人的生育能力或壽命長短,都是自己無法控制的。即使尊如王者,也不可能避免無子胤,或未得子即先謝世。盡管這種情況出現(xiàn)的幾率比較小,但一旦發(fā)生,君位傳承必于昆弟。
《史記·吳太伯世家》說:“太伯卒,無子,弟仲雍立,是為吳仲雍?!盵B32]又如《史記·春申君列傳》記李園女弟對春申君說:“今君相楚二十余年,而王無子,即百歲后將更立兄弟?!盵B33]也是說君死無子,當立兄弟。這種情況實際與“大子死,有母弟則立之”的條例相近,不同之處只在于所立是王儲之弟還是先王之弟,但本質(zhì)上并無多大差別。
西周王室弟及王位者僅孝王一人,此與先王無后的情況不同,是一個比較特殊的案例?!妒酚洝ぶ鼙炯o》云:“共王崩,子懿王囏立。”“懿王崩,共王弟辟方立,是為孝王。孝王崩,諸侯復立懿王太子燮,是為夷王。”[B34]所言孝王為共王之弟,夷王叔祖,其王位傳承世所罕見,卻為不少著作所采信。然《世本》[B35]、《史記·三代世表》稱,孝王為懿王弟,夷王為懿王子。此說不僅更合事理,而且為清華簡《攝命》顯示孝、夷為叔侄關系所證實。懿王統(tǒng)治之時,外有犬戎之患,內(nèi)則權(quán)臣是憂??赡艹鲇趹獙@種復雜政治局面的需要,懿王決定不讓年幼的太子繼位,而是暫由孝王執(zhí)掌王政,以濟時艱。[B36]周孝王以懿王太子年幼,繼立為王,死后歸政于太子。此與周公攝政、共和行政相類似,是以嫡長子繼統(tǒng)法為前提的一種過渡性變通辦法,尚不構(gòu)成體制上的根本沖突。
東周有兩例兄終弟及,或與先王無子有關?!妒酚洝ぶ鼙炯o》:“襄王崩,子頃王壬臣立。頃王六年,崩,子匡王班立??锿趿?,崩,弟瑜立,是為定王。”[B37]又記“烈王崩,弟扁立,是為顯王”[B38]。顯王弟及王位的原因不明,但定王弟及王位可能與其兄匡王無子有關。從襄王死后,頃王、匡王相繼在位的時間都很短暫來看,匡王繼位時年齡不會很大,或未婚,或無子,都是可能的。
諸侯國中也有類似情況,如蔡桓侯卒,以其無子,“蔡人召蔡季于陳”[B39],“蔡季”即桓侯之弟哀侯獻舞。又《史記·楚世家》說:“肅王卒,無子,立其弟熊良夫,是為宣王?!盵B40]
大夫之家亦有類似情況,如“甘簡公無子,立其弟過”[B41]。這種受自然法則制約的情況,屬于制度性的兄終弟及。
2.逆制性的兄終弟及
東周時期弟及王位的情況較西周為多,發(fā)動叛亂以武力奪取王位的事例時有所見,這些都不是制度性的兄終弟及現(xiàn)象。如王子猛繼位數(shù)月即死,其弟王子丐(敬王)與王子朝激烈爭奪王位,獲得成功。周思王、考王相繼弟及王位,也是殺兄自立的結(jié)果。
同周王室一樣,諸侯國亦有兄終弟及的事例發(fā)生,其中尤以魯國和宋國較為突出。有人據(jù)以認為嫡長子繼承制的確立在春秋戰(zhàn)國之交,[B42]則未必符合事實。
先說魯國。春秋時期,有“魯不棄周禮”[B43]、“周禮盡在魯矣”[B44]等說法,而禮制最重要的是國家政制典章,必須從根本上與中央王朝保持一致?!妒酚洝斨芄兰摇酚涊d莊公之弟叔牙說:“一繼一及,魯之常也?!盵B45]這是不能證明魯國此時尚未實行嫡長子繼承制的。在此之前,周宣王要立武公少子戲為太子,大臣樊仲山父就明確指出:“廢長立少,不順;不順,必犯王命?!盵B46]與立少相對的是立嫡長子,這是先王之命,即國家由來已久的政治制度,是不能背逆的。周宣王不聽勸諫,一意孤行,結(jié)果導致其后魯國公子對君位的激烈爭奪。少子戲(懿公)繼立后九年,其兄括之子伯御殺懿公自立。周宣王舉兵伐魯,殺伯御,立戲弟稱,是為孝公。這是周宣王自亂政制帶來災難性后果。盡管如此,其后魯國君位傳承仍以立嫡為主,像襄仲殺嫡立庶等惡性事件只是個別現(xiàn)象。
不過,在懿公之前,魯國君位繼承確實呈現(xiàn)出似有規(guī)律性的一繼一及現(xiàn)象,然事出有因?!妒酚洝斨芄兰摇氛f:“魯公伯禽卒,子考公酋立。考公四年卒,立弟熙,是謂煬公。煬公筑茅闕門。六年卒,子幽公宰立。幽公十四年,幽公弟殺幽公而自立,是為魏公。魏公五十年卒,子厲公擢立。厲公三十七年卒,魯人立其弟具,是為獻公。獻公三十二年卒,子真公濞立?!薄叭?,真公卒,弟敖立,是為武公?!盵B47]從中可以看出,魏公是殺兄自立,獻公不知何故由魯人所立,均非制度使然。至于煬公與武公何以弟及,情況不明。有學者推斷煬公之立或為外在力量干預的結(jié)果,而武公之立有可能是真公無子所致,[B48]是有道理的。盡管這在事實上形成了“一繼一及”的傳位局面,但這并非真正的魯之常,尤其不是制度之常。因此,叔牙所謂“一繼一及,魯之常也”,不過是以表面現(xiàn)象作為悖逆制度的借口,欲讓同母長兄慶父繼位。結(jié)果被季友以莊公之命酖殺,卻找不到理由為自己的行為辯護。由此可見,叔牙的話不能作為魯國前期實行一繼一及制的有效證據(jù),也不能由此推定周邦上下都實行“一繼一及”制。
宋國君位的弟及現(xiàn)象,立國之初即有發(fā)生。微子啟是首任封君,死后由其弟微仲衍繼位。鄭玄以為這是遵行“殷禮”,實為太子早死,嫡孫年幼不足以治理這個新建的殷遺民國家,故微子傳位于弟。微仲之后,一直是傳子制。三傳至湣公后,“弟煬公熙立,煬公即位,湣公子鮒祀弒煬公而自立,曰‘我當立,是為厲公”[B49]。厲公之所以自認為當繼君位,是因為煬公為先君之弟,他為先君之子,傳位嫡長子符合繼統(tǒng)法的規(guī)定,這是他弒叔奪位的法理依據(jù)。春秋初年,宋宣公臨死前,決定由其弟和繼位,他認為:“父死子繼,兄死弟及,天下通義也?!盵B50]這話原則上沒有錯,因為嫡長子繼承制不可能絕對排斥兄終弟及,從這個角度看當然是“天下通義”。但是,作為制度性的兄終弟及是有前提條件的,那就是太子早死或先君無后,否則即是違制行為。宋宣公本有太子與夷,卻要立弟為君,所謂“天下通義”就成了掩飾他違制的說辭。由于權(quán)力被凌駕于制度之上,宋宣公傳位弟和(穆公)的計劃得以實現(xiàn),但影響極壞,致使宋國君位爭奪長期持續(xù),政治上一片亂象。司馬遷評論此事說:“春秋譏宋之亂自宣公廢太子而立弟,國以不寧者十世?!盵B51]
除魯、宋二國外,其他諸侯國亦有兄終弟及現(xiàn)象。周孝王時,秦人先祖大駱有二子:“非子”與“成”。成為嫡子,非子為周朝養(yǎng)馬有功,孝王欲以為大駱嫡嗣。由于申侯反對,便封非子為秦附庸,“邑之秦,使復續(xù)嬴氏祀,號曰秦嬴。亦不廢申侯之女子為駱適(嫡)者,以和西戎”[B52]。孝王欲對秦部族以庶代嫡,因遭反對作罷。古本《竹書紀年》載:“(周夷王)三年,致諸侯,烹齊哀公于鼎。”[B53]齊哀公“荒淫田游”[B54],嚴重違背禮制。夷王召集諸侯,對齊哀公公開審判,施以酷刑,得到諸侯擁戴。但是,周夷王烹殺齊哀公,立其弟靜(胡公),亦屬違制行為,致使哀公同母少弟山率其黨人襲殺胡公而后自立。周宣王時,因其私愛,干預魯國的君位繼承,“廢長立少”,也給魯國君位傳承帶來曲折與動蕩。
由此可見,周代王室或諸侯國的兄終弟及現(xiàn)象,有的是嚴守制度的,有的是違制的,不能不加分析來看待。尤其違制的兄終弟及,有的與周天子自亂家法、違逆禮制有關,有的則與少數(shù)野心家破壞禮制、篡權(quán)謀位有關,不能認為這是嫡長子繼統(tǒng)法在孕育過程之中,與舊制度反復交鋒的表現(xiàn)。
四、結(jié)語
從長時段的歷史發(fā)展趨勢看,商朝王位繼承路線由兄終弟及最后向嫡長子繼統(tǒng)法轉(zhuǎn)變,周人從最初的立子以賢也向克商以后的立嫡以長的轉(zhuǎn)變,致使周初成為這一制度的歷史拐點,嫡長子繼統(tǒng)法由此成為中國古代歷史上一項重要的政治制度,延續(xù)長達三千年之久。雖然此后仍有兄終弟及的情況發(fā)生,但并非完全制度意義上的兄終弟及。可以說,西周初年即已實行立嫡以長的繼統(tǒng)法,之后的兄終弟及制度只是輔助性的制度。至于東周時期出現(xiàn)的兄終弟及現(xiàn)象大多是違制行為,并不說明嫡長子繼承制在春秋戰(zhàn)國之交才正式確立。
注釋
①[B20][B21]王恩田:《重論西周一繼一及繼承制——王國維〈殷周制度論〉商榷》,《濟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2期。
②③[B22][B23][B26][B29][B32][B33][B34][B37][B38][B40][B45][B46][B47][B49][B50][B51][B52][B53][B54]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1982年,第115頁、1563、1527、150、1591、1528—1529、1446、2396、140—141、155、160、1720、1532、1527、1525—1526、1621、1622、1633、177、141、1481頁。
④[B31]王文錦:《禮記譯解》,中華書局,2016年,第54、4768、4768、258頁。
⑤瀧川資言:《史記會注考證》(六),新世界出版社,2009年,第2251頁。
⑥[B12]周振甫:《詩經(jīng)譯注》,中華書局,2010年,第501、502頁。
⑦⑧黃懷信等:《逸周書匯校集注》(修訂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475—478、485—486頁。
⑨王國維:《殷周制度論》,《觀堂集林》(外二種),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290、300頁。
⑩[B11][B13][B14][B15]屈萬里:《尚書集釋》,中西書局,2014年,第178、237、177、181、226頁。
[B16][B27]《春秋公羊傳注疏》卷一,阮元???,十三經(jīng)注疏清嘉慶刊本,中華書局,2009年,第4768頁。
[B17][B18][B25][B30][B39][B41][B43][B44]楊伯峻:《春秋左傳注》,中華書局,1990年,第1185、1478、1185、1078、149、1334、257、1227頁。
[B19][B24]孫希旦:《禮記集解》,中華書局,1989年,第163頁。
[B28]竹添光鴻:《左氏會箋》(四),巴蜀書社,2008年,第1980頁。
[B35]《禮記·郊特牲》正義引《世本》云:“懿王崩,弟孝王立。孝王崩,懿王大子燮立,是為夷王?!绷怼睹娬x·民勞》引《世本》云:“恭王生懿王及孝王,孝王生夷王?!焙笳f有誤。
[B36]杜勇:《清華簡〈攝命〉人物關系辨析》,《中原文化研究》2020年第3期。
[B42]王恩田:《從魯國繼承制看嫡長制的形成》,《濟南大學學報》1980年第3期;又:《重論西周一繼一及制度》,《濟南大學學報》2017年第2期。黃灼耀:《周代繼承制度志疑》,《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3年第3期。
[B48]李衡梅、梁方?。骸丁耙焕^一及”非魯之常說》,《齊魯學刊》1999年第6期。
責任編輯:何 參
The Analysis of the Succession System of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
Li Lingling?? Du Yong
Abstract:It is widely known that the succession of the eldest son by wife was practiced in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 However, some scholars believe that in the early years of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 Zhou Gong did not establish the lineal primogeniture system and the succession to the throne was the alternation of son′s succession and brother′s succession. The succession of the eldest son was officially carried out at the turn of the Chun Qiu and Zhan Guo era. However, the historical facts show that after the Tai Wang migrated to Qi Shan, the state followed the rule of selecting the capable prince as the successor. When Cheng Wang succeed to the throne, Zhou Gong held the supreme power of the state. Seven years later, Zhou Gong returned the supreme power of the state to Cheng Wang, which marked the formal establishment of the lineal primogeniture system.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lineal system did not absolutely exclude the selection of concubine′s children. If the crown prince died or the queen had no legitimate son, the noblest or the oldest of the concubine′s children could inherit the throne. If there were no son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late king, the late king′s brother could inherit the throne institutionally. That the throne was passed from the older brother to the younger brother outside the system was destructive to the legal succession system. After the perfection of Zhou Gong, the succession of the eldest son by wife played a positive role in maintaining the stability and development of the Zhou Dynasty to a certain extent.
Key words:the Westen Zhou Dynasty; the Eastern Zhou Dynasty; the lineal primogeniture system; the younger brother succeeded his elder bro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