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典故作為文學作品中的精髓與靈魂,在極大程度上反映了文學作品的內涵和民族的文化特色。近年來,隨著全球化的迅猛發(fā)展,中西方文化的融合趨勢也越來越明顯。英語不再只是作為應試教育的一部分,而是和國際化進程同步,被更多人所熟知和應用。在英語文學中,英語典故具有重要意義,不僅充分展現(xiàn)了英語文學作品中所蘊含的人文情懷,同時也有效地促進了不同國家文學作品的發(fā)展。但由于文化差異,在對英語文學典故進行翻譯時仍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本文詳細地闡述了當前在翻譯英語文學作品中的典故時需要注意的問題,并提出一系列的翻譯技巧,以期能夠更為準確地表達出作者的內心情感,從而推動英語翻譯方式的發(fā)展。
【關鍵詞】英語;文學作品;典故;翻譯技巧
【作者簡介】胡春春(1988-),女,漢族,安徽馬鞍山含山人,江蘇旅游職業(yè)學院,助講,碩士,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文學。
一、 英語文學作品中典故的來源
1.寓言故事或經(jīng)典名著。寓言故事是外國文學中較為常見的文學形式之一,通常寓言故事都是通過打比方的形式,用短小精悍的語言敘述故事情節(jié),最終得出某一種道理,從而達到警醒世人的目的。例如,我們熟知的《農(nóng)夫與鵝》(《Kill the goose to get the eggs 》)講述的是一位農(nóng)夫,由于太過貧窮總是沉迷于做發(fā)財夢,在某一日的機緣巧合之下,農(nóng)夫得到了一只會下金蛋的鵝。但農(nóng)夫得到一個金蛋后并不滿足,為了獲得很多的金錢,農(nóng)夫便殺鵝取金蛋,結果當然是令農(nóng)夫大失所望,連以后可能出現(xiàn)的金蛋也失去了。這個故事的意義在于告誡人們要懂得珍惜和把握當下,不要過于貪婪。除此之外,還有《蛇與鐵銼》的故事(《Snakes and iron files》)主要講述了一條蛇誤以為鐵銼是能夠吃的好東西,卻不想鐵銼卻譏笑它說,你是咬不動我的。你要是使勁地咬我只會銼斷你的牙齒。這個故事主要是勸誡人們,不要總是自以為聰明,結果往往適得其反,或者是做事之前要先點差清楚,制定一定的計劃再去進行,飲鴆止渴的后果只能是自討苦吃。在英語文學作品中,采用寓言故事的典故更多的是為突出文章中心和主要觀點,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內容。這就需要讀者去品味和搜集。
將經(jīng)典名著中的語言或者是某一片段作為文學作品中的典故時我們比較常見的,相較于寓言故事沒有明顯出處的問題而言,經(jīng)典名著的典故通常都能夠在英語作品中找到。在西方被使用較多的經(jīng)典名著有《莎士比亞》《神曲》《麥克白》等,都是較常被引用的著作。
2.圣經(jīng)故事和神話故事。宗教對于西方國家而言是較為重要的,并且宗教類別和宗教地位都較為尊崇。在西方最為主要的宗教是基督教,這也是圣經(jīng)故事在西方國家更為流行的主要原因,同時圣經(jīng)也為西方各個國家的文學發(fā)展有著深遠的影響。除此之外,基督教層一度在西方處于統(tǒng)治地位,這也使得與宗教相關的文學作品更為豐富。我們較為熟悉的諾亞方舟的故事,上帝創(chuàng)造世界、耶穌之死等內容,更是多次出現(xiàn)在不同的英語文學作品中。因此,想要充分了解英語文學作品中的中心主旨和人文情懷,就要充分了解圣經(jīng)故事,并對不同時期的重大事件都有一定的了解,只有這樣,才能夠理解英語文學作品中的內涵,才能夠提高英語文學作品的閱讀能力。
如果說圣經(jīng)是英語文學作品的靈魂,那么神話故事就是英語文學作品的血液。西方的神話故事與中方的神話故事截然不同,無論是在文化背景上還是對神的意志的描述上,都有著較為明顯的區(qū)別。但唯一的共同點都是反映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西方神話故事中,有眾多的,各司其職的神,這些神都有宇宙的主宰宙斯所統(tǒng)領,并具有鮮明的等級觀念。例如,“Amalthea'S horn”的意思是,神女用羊乳哺育年幼的宙斯,宙斯為了報答神女,就給神女送了一只羊角,而神女也受到了人們的敬仰。這個詞的含義主要是用來表達出人們心靈的美好,并懂得知恩圖報的特點,在后來英語文學作品的應用中,更多的用來形容某一個人物的性格,從而使讀者對該人物有更深刻的認識。不管是在圣經(jīng)故事中,還是在神話故事中,英語文學作品的典故大多取自于這些作品,并經(jīng)久不衰。
3.歷史故事和民間習俗。歷史是人類文明發(fā)展的進程,不同的地區(qū)國家都有著不同的發(fā)展歷程。這些不同的發(fā)展歷程不僅影響著一個國家的發(fā)展情況,同時對國家的文化也有著深遠的影響。隨著長時間的沉淀,形成了形形色色的民族風格和文化背景。而這些特點都會在文學作品中得到充分的展示。例如,“watergate”主要含義是不擇手段的去獲取權力和利益并不計得失,毫無原則的將權力和利益當作生活的中心。同時,也指采用各種欺騙、賄賂等手段來為自身謀取一定的利益。這個詞在英語翻譯中,通常被以為水門,但確是由民間說法演化而來的。
二、 影響英語文學作品典故翻譯的因素
1.文化背景的不同。隨著全球化發(fā)展的不斷加快,各國之間的交流也越來越密切。人們不再僅僅局限于膚色,名稱、國籍等這些異同點,而是更為深入地挖掘各個國家之間文化的差異。首先在對待不同的文化時,我們首先要做到尊重差異性,只有充分尊重其他國家的文化差異,才能夠在國際舞臺上與世界各國進行平等和諧的文化交流。因此,想要了解英語文學作品中的典故含義,了解該文化背景,發(fā)展歷史是必不可少的。對于文學作品中典故的引用也必有其特殊的含義和觀點。因此,這就需要我們提高對英語文學作品的理解能力,充分尊重英語文學作品中的歷史背景,從而感受英語文學作品中所蘊含的厚重的歷史感。
2.英漢翻譯的對應情況。在上文中,我們詳細地闡述了各個國家之間的文化背景差異。由于地理位置、發(fā)展進程等原因的影響,各個國家之間的風俗習慣和生活習慣也大不相同。因此,我們在對英語文學作品進行翻譯的時候,一般都先采用對應翻譯的方式,將英語文學作品中所要表達的含義盡可能地用漢語完美表達出來。但就目前來看,在對英語文學作品的惦掛翻譯中,對應翻譯的可行性并不大。這固然是由于英漢語言內涵的不同,除此之外,還有部分典故所蘊含的多層含義,在翻譯中并不能完全釋義出來。因此,在翻譯典故時,通常要注意以下兩種情況:一是文學作品中的典故在寫作手法和寫作內容上與漢語翻譯存在基本對應的情況。這種情況下可以采用直譯的方式,但一定要注意,是基本對應的情況下,與完全對應和部分對應是由明顯區(qū)別的,需要我們將兩者的差異重新進行更正。二是英語文學作品在寫作內容和寫作形式上不是完全對應,也不是基本對應,而是僅有部分對應。這時在翻譯過程中,并不存在直譯的方式,但是在兩者之間仍然需要找到那一部分對應的地方。通常在翻譯這類型的英語文學典故時,需要針對不同的情況采取不同的翻譯技巧。
3.文章的整體性。翻譯英語文學作品中的典故首先要具備一定的知識儲備量。由于在英語文學作品中,對典故的應用通常來源于歷史人物,神話故事、民間傳說、宗教故事、寓言故事等。這些故事都是通過對某一件的事的敘述來表達自己的某種愿望或者是情感。在英語文學中運用典故,能夠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不僅能充分提高作品風格,同時還能具有良好的修辭效果,使讀者更能體會作者所想要表達的內容。從而使文學作品達到一個語言精練、立意深遠的效果。因此,在翻譯英語文學作品中的典故時,要充分認識到該典故在這篇作品中所起到的作用,作者在這一篇章中使用這個典故要表達一個什么樣的想法或是思路。除此之外,還要注意典故在文章內容中的位置與整體是否協(xié)調,從而保證后續(xù)翻譯的流暢性和文章的整體性。
三、 英語文學作品中典故的翻譯技巧
1.直譯法。直譯法是在翻譯英語文學作品中的典故時最常用的翻譯方法之一。直譯法,顧名思義是指在不違反翻譯規(guī)則和行文內容的前提下,對英語文學作品中的典故進行直譯,不需要其他翻譯技巧。直譯法的最大特點在于能夠最大限度地保留英語文學作品中典故所蘊含的意義,同時也保留了典故中所蘊含的地方特色,歷史文化背景、風俗習慣等。在直譯過程中,首先要保證對文學作品的深入研究,對作者和作品背景都有一定的認識。其次,要充分尊重英語文學作品中典故的原創(chuàng)性。最后,在翻譯過程中,出現(xiàn)英漢典故對應的現(xiàn)象時,可以采用直譯的方式,從而保留英語文學作品原有的味道。
2. 直譯加注法。直譯加注法是由直譯法所演化而來的。相較于直譯法,直譯加注法的最大不同是在保留英語文學作品典故原義的基礎上,對英語文學作品中的典故進行直接翻譯并添加相關的注釋內容。這在翻譯英語文學作品中的典故時,是較為常用的翻譯方法。直譯加注法的要點在于能夠幫助讀者更為清晰地理解典故中所蘊含的含義,從而對文章的內容有更為透徹的見解。一些典故里會出現(xiàn)人名、地名。這就需要我們在翻譯這些典故時,采用直譯加注法,不僅能夠充分保留典故中原有的背景文化,同時還能夠幫助讀者理解和掌握不同地區(qū)的風土人情,從而更好地促進中外之間的文化交流。
3. 意譯法。意譯法是相較于直譯法而存在的。意譯法主要受中西方不同文化背景、地方特色、風土人情等方面的影響,在翻譯過程中,采用直譯的方式會破壞原有的文章形式,從而導致行文不夠流暢。因此,在英語文學作品中,更多的是需要意譯法的翻譯方式。由于一些典故在翻譯過程中并不能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有的含義或者采用直譯的方式可能會使典故失去原文中的形象等問題,一般都采用意譯法的方式,意譯法的基本翻譯方式是將英語文學作品中的典故翻譯與我國文學作品中的典故相,從而加強讀者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并充分表達出典故中所蘊含的深層含義。
4.意譯加注法。意譯加注法不同于直譯加注法的地方在于,當我們對英語文學作品中的典故進行意譯翻譯時,為了能夠最大限度地還原作品中的民族文化特點、風俗習慣或者歷史背景等因素,會采用意譯的方式,這樣能使文章翻譯內容更為流暢。因而,對意譯的內容進行加注能夠使讀者更清晰的理解文章的主旨,從而獲得情感上的共鳴。值得注意的是,在翻譯過程中,不要過多地使用直譯加注法或意譯加注法,過多地使用加注法不僅會使文章變得累贅不堪,也會讓讀者失去閱讀的興趣。因此,在翻譯過程中,也要遵循適量的原則。
四、結語
典故是英語文學作品的靈魂。在英語文學作品中添加典故,不僅能夠充分地反應國家的歷史文化背景、地方特色和民俗習慣,同時還能夠對文學作品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是作品內容更加立意深遠,從而受到讀者的喜歡。但典故的應用也會增加翻譯的難度,目前對英語文學作品中典故的翻譯方法主要有直譯法、直譯加注法、意譯法、意譯加注法四種。這四種翻譯方式主要是為了能夠最大限度地保留典故中所蘊含的文章內涵,從而使英語文學作品翻譯更為流暢。因此,提高對英語文學作品中典故的翻譯質量,不僅能夠提高我們自身的英語水平,同時還能夠充分促進中西方文化的交流。
參考文獻:
[1]張少瓊.英語文學作品中典故的翻譯技巧分析[J].才智,2019(13): 220.
[2]劉睿軒.試論英語文學作品中典故的翻譯技巧[J].中國多媒體與網(wǎng)絡教學學報(上旬刊),2019(08):164-165.
[3]李旸.英語文學作品中典故的翻譯策略研究[J].文化創(chuàng)新比較研究,2019,3(23):106-107.
[4]呂程.英語文學作品中典故的翻譯技巧分析[J].英語廣場,2015 (08):30-31.
[5]陳克偉.英語文學中的典故及其翻譯策略[J].文化學刊,2016(07): 185-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