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各國有著特定的民族群體,并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過程日積月累形成了獨特的行為模式和語言習慣。英語習語的形成和使用折射了西方文化背景下的區(qū)域思維模式。習語是文化的載體和語言的精華,人們常借用長期以來提煉出的習語表達觀點和情感,因為習語結構簡單,生動形象且短小精悍,帶有濃厚的民族特征和文化內涵,但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英語習語需挖掘學習方式和習得手段。本文筆者旨在借助克拉克洪—斯托特柏克構架對英語習語進行多維度研究,并就英語在跨文化交際中的運用進行闡述。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克拉克洪—斯托特柏克構架;英語習語
【Abstract】Different countries have their own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which form a series of unique behaviour patterns and linguistic models. The English idioms reflect the thought orientation shaped from Western cultures. Idioms are the essence of cultural linguistics and have been used to express their people's emotions and opinions.They have simple structures and always sound vividly with colorful national style and connotation. Nevertheless, there are lots of distinction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because of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cultures. The paper is to study the English Idioms from different views based on Kluckhohn, F. R., & Strodtbeck, F. L.'s Value Orientations, and tries to elaborate o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theory through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Key words】Value Orientation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Kluckhohn; F. R., & Strodtbeck; F. L.'s Framework; Chinese Idioms and English Idioms
【作者簡介】雷園園(1984-),女,河南洛陽人,洛陽職業(yè)技術學院公共基礎教育部,英語講師。
一、 概述
人類文明的發(fā)展和更迭致使世界各國甚至區(qū)域間的文化形成了差異,這種差異存在于任何階段且滲透在思想和語言中,尤其是潛移默化而成的日常習語,深度折射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差異化思維取向?!昂芏嗟恼Z言特征亦即文化特征”(Hudson,1980)。不一樣的民族持不同的語言特征,習語充分體現了一個民族文化的特征,因為“詞語和習語深受文化的影響,如若未能認真研究一個文化的背后,就難對習語有深層次的理解”(Nida,1993)。習語常源于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習慣和集體興趣愛好,是大眾從勞動和交往中總結出來的精華,并具有廣泛代表性。它與民族文化、歷史發(fā)展、地理環(huán)境、生活習慣等息息相關。
克拉克洪—斯托特柏克的構架常被用以分析文化差異。由于該理論總結并歸納除了五個主要文化取向:環(huán)境取向(自然認識),人性取向(善惡之源),時間取向(過去與未來),活動取向(目標性),關系取向(個體性格與身份標簽)??死撕榈乃季S導向理論研究被廣泛采用,分析素材涵蓋了多個領域:影視媒體、習慣用語、文學作品、新聞報道和物品名稱等。
二、 克拉克洪—斯托特柏克構架
相互溝通的前提是要換位思考,或者說要從對方的角度去考慮溝通和交際的必要性和有效性,這是溝通的前提。如果不了解對方的文化和思維模式,很多溝通是無效或者效果不好。每個人特有的文化氣質和語言交流方式都會受自己土生土長國家、地區(qū)甚至家庭的全面影響,這種影響會塑造個體的做事風格和語言使用規(guī)則,甚至會根深蒂固。因此,這對人民之間的交流,尤其是跨文化交際提出了一個課題亟待研究。近年來,價值導向的研究不勝枚舉,克拉克洪—斯托特柏克構架便是在分析文化差異時引用最多的方法之一。這一構架提出了五種價值取向:1.環(huán)境取向,即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2.人性取向,即人的本性是什么?3.時間取向,人類關注怎樣的時間?4.活動取向,人類活動的空間模式是什么?5. 關系取向,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什么?這五種取向基本概括了人類在進行價值選擇和構造時所面對的問題和因素。
三、 中英習語差異性對比
習語語言是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是長期凝練形成的語言精華,通常意義上的成語、俗語、格言、歇后語、諺語、俚語、行話等都是習語。習語可以直接地反映一個民族的文化和地域特色。本論文將通過對英語習語的特點,挖掘西方國家英語思維模式和價值取向,從而使人們更深層次地了解語言背后的社會文化,對跨文化交際和英語學習提供重要的參考價值??死撕椤雇刑匕乜藰嫾芩岢龅奈鍌€價值取向分析可以從不同角度對習語的產生和應用進行解剖和闡釋。
1. 環(huán)境取向??死撕椤雇刑匕乜藰嫾芴岬搅谁h(huán)境對價值導向的影響:是環(huán)境驅使人們,還是環(huán)境與人們保持和諧;而人們能夠控制環(huán)境嗎?(Kluckhohn,1961)。歐美英語國家文化認為“無物不變”,強調征服自然、獲得自由,提倡個人主義,如“It never will rain roses. When we want to have more roses we must plant trees.”(玫瑰不會天上降,如多得,須自食其力),“Every man for himself, and the devil takes the hindmost”.(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其文明的核心價值崇尚自由主義精神,尤其是自文藝復興后,把人的創(chuàng)造性發(fā)揮到了新高度,促使西方多產生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價值理念。相反,很多東方國家更強調“整體主義”精神,提倡“以和為貴”“天人合一”。人與環(huán)境之間的關系體現了個體對世界普遍性和本質的理解,是所有社會發(fā)展和文化選擇首要解決的問題。
2. 人性取向??死撕檎J為,在回答“人性是善是惡,抑或是兩者的混合體”時,也要考慮到人性的變化,所以人性有善惡共存,可以善惡交替。從文化的角度講,人性分為善和惡,但兩者既對立又交叉存在。歐美英語國家對于人性的界定是“原罪”,所以人性之初是罪惡的,需要后期來“救贖”,如“No rose without a thorn.”(沒有不帶刺的玫瑰),“No man (or one) is born wise or learned.”(人非生而知之者)等等。習語的形成和使用充分體現了不同民族文化下的思維模式和價值取向,英語國家對于人性的認知使得各自對基于人性而參與經濟社會文化發(fā)展的意圖和方式與東南亞等國家有很大差別。
3. 時間取向??死撕樘岢觯祟悓r間的取向有三種模式:一是過去取向,注重傳統(tǒng)和歷史時間;二是現實取向,強調當下的前后短期時間;三是未來取向,重視即將到來或期待的時間。英語中則多體現對未來時間的期待和向往,因為過去意味著“原罪”,未來意味著“救贖”,如英語習語中有:“All things will come round to him who will but wait.”(但肯耐心以待,一切如期而來)。英裔美國思想家托馬斯·潘恩有句名言:Those who expect to reap the blessings of freedom must undergo the fatigue of supporting it .( T. Paine )(人欲收獲自由之果,必先承受維護自由之苦)。通過對比可以發(fā)現,由于文化差異性,語言折射出其思維取向相對獨特。
4. 活動取向。在克拉克洪的理論框架里,人類活動的關系取向是一種重要價值取向區(qū)分點。他提出“一些文化重視活動帶來的存在感和及時享樂性,此文化強調生活體驗感,尋求欲望的滿足;而相比,有一些文化重視控制和穩(wěn)定,該文化下的人們迫使自己遠離物質追求,約束欲望”。英語習語則體現出西方思維的多變性和創(chuàng)造性,如“Fortune favors the bold.”(幸運眷顧勇敢者),“Nothing seek, nothing find.”(無所求,則無所獲)。活動取向反應了一種目標性取向,到底我們要通過什么樣的方式和手段去達到目標且獲取怎樣的成效?克拉克洪認為不論要達成哪種目的,都要以本身自決為前提,不能盲目強求目標性而和刻意引導自身的思維和行為;這也是跨文化交際應關注的問題。
5. 關系取向??死撕闃嫾茉?961年的《價值導向的多樣性》書中提到了人類關系間的三種取向:個體主義、等級制度和附屬性質取向。英語習語折射個體文化,多體現個體意識,如“Every man has his liking.”(人各有所好)、“Blood will have blood.”(血債血償)。著名作家莎士比亞就曾著書以“Measure For Measure”(《一報還一報》)為名。這些無處不體現了西方的個體獨立性格,尤其是特有文化下習語的差異透露了不同文化背景國家人民對于社會文化選擇性和對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處理方式。
四、 跨文化交際應用
跨文化交際是人類自生存以來,因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需求而存在的一種社會普遍現象。1959年,美國人類學家愛德華·豪爾(Edward T. Hall)年出版了其編著的《無聲的語言》,提出了跨文化交際概念?!翱缥幕浑H”多是指不同文化背景下,不同本族群體之間的交際。在跨文化交際時,人們常需要注意交際禮俗、禁忌話題、肢體語言和符號特征等,這些都是不同文化下長期形成的交際約定。本文研究借助的是克拉克洪的理論,尤其是該理論中提出的五個思維導向架構,這五個導向是一個有機的整體,都是從多維度分類進行的分析,目的是找出不同民族文化下的差異性導向,從而對跨文化交際的提升提供素材性參考。
五、 結語
在當今多元化,且溝通方式多樣化的時代,尤其是隨著“一帶一路”重大倡議的提出,不同國家(區(qū)域)、民族(群體)之間的政策溝通、貿易暢通和民心相通日漸頻繁且不斷深化。各自文化的輸出需要一個過程,可從語言交流和活動形式上表達出來。而相互間去理解對方的文化和文字,學會傳遞本族的文化特色和交流方式,需要主動地去學習和分析。本文從克拉克洪—斯托特柏克構架為理論分析基礎,對西方文化下的思維導向進行了定位,尤其從英語習語使用習慣角度出發(fā),對人們在跨文化教學中、交際中應當注意的問題提出了建議。希望我國對跨文化交際的研究工作和教學工作能夠從縱向上關注和挖掘不同文化背后的民族歷程和思維導向,并結合到日常的跨文化研究上,這樣對學生的學習、商貿的交流都會起到一定的參考作用,提升交際能力和效率。
參考文獻:
[1]愛德華·霍爾(著),何道寬譯.無聲的語言[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2]Edward,T.H.The Silent Language [M].Garden City,N.Y: Doubleday, 1959.
[3]Eugene,A.N.Language, Culture,and Translating. [M].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3.
[4]HudsonR.A.Sociolinguistic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0.
[5]Kluckhohn,F.R.&Strodtbeck,F.L.Variations in value orientations[J].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1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