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相煬 莊光賓
摘要:歷史化”“國際化”與“民族化”,是中國當代文學批評在具備“70年體量”與進入“世界中”階段,并同時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百年中變”潮流相遇,而出現的一個“復合式”的“新時代”特征。這三個特征雖非同時產生,但在當下,卻幾乎同時變得突出起來,這使中國當代文學批評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復雜與張力。本文試圖探析這三個特征同時彰顯的深層原因,并努力從這三個不同向度的,甚至彼此分裂的問題中找到它們共存于當下批評中的理由與根據,以及它們之間可能存在的某種隱秘的關聯性。
關鍵詞:中國當代文學批評;歷史化;國際化;民族化
“歷史化”“國際化”與“民族化”,是近年來中國當代文學批評出現的顯著特征。這三個特征雖非同時產生,但在當下,卻幾乎同時變得突出起來,這使中國當代文學批評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復雜與張力。表面看來,這三個特征間并無直接聯系,但深入分析,我們發(fā)現,當代文學批評之所以在近年幾乎同時表現出在這三個不同向度的,甚至彼此分裂的特征,卻并非偶然,而正是中國當代文學在走向世界的內外形勢兼具的情形下,對自身經典化,尤其是在世界層面的經典化,這一強大訴求的外在反應。也可以這樣認為,批評的歷史化、國際化與民族化,乃是中國當代文學在世界一體化潮流中開始謀求“世界經典化”這一訴求在文學研究層面上的即時反應與表現。其間實隱藏著中國現代文學發(fā)展史之“百年中變”的突破性變化的重要信息與問題——即中國當代文學已從百年來始終存在的“現代性焦慮”中走出,并正在轉向“中華民族經驗”的“現代性”與“當代性”的建構與再造,同時也隱露著將“中國經驗”與“中國詩學”推向世界層面的嘗試與野心。
一、歷史化與當代中國經驗的世界經典性生成
近年來,各種階段性的歷史化潮流借助各種時間節(jié)點反復出現,已成為當下中國學術與思想發(fā)展的一個顯著特征。從2016年前后“先鋒文學30年”大討論到“五四文學百年”“中國當代文學70年”“改革開放40年”“80后文學20年”“網絡文學20年”等話題的熱議,“歷史化”無疑已成為近年中國當代文學研究中最具有學科建設意義的一個熱點問題。而從根本上看,當下中國的“歷史化”潮流,則是中國學術與思想發(fā)展從“革命史觀”轉向“民族國家建構史觀”后,對中國經驗(尤其是新中國建立后70年歷史)亟待進行“世界經典化”訴求的體現。整理近年來的重要文學期刊與國家重大課題的研究動態(tài),凡在國內有較大影響的南北東西各方學術團體與代表,幾乎都對中國當代文學研究的歷史化問題給以關注,并發(fā)表自己的看法。但基于不同學者研究基礎與學術個性的差異,也造成了關于歷史化概念的闡釋與使用的混亂和豐富的局面—從1980年代的“重寫文學史”到1993年前后的“再解讀思潮”,再從洪子誠、李楊為代表的“文學史轉向”到程光煒在人大課堂上發(fā)起“重返八十年代”大討論,以及從一些重要的“批評事件”的歷史化整理熱潮到2016年聲勢浩大的“先鋒文學30年”反思性大討論——可以說,中國當代文學研究的歷史化情形呈現出相當紛繁而復雜的多種可能與方向。
二、國當代文學批評的“國際化”與“世界中”范式
自1990年代始,尤其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當代文學批評漸趨顯示出強烈的國際化與世界化特征。中國當代文學批評的“國際化”趨勢是中國當代文學發(fā)展到“世界中”階段時在文學批評層面所出現的一個新的時代特征。隨著中國與世界學術共同體的加強和融合,在世界視野中理解和研究中國當代文學及其批評應該成為中國學者自覺的學術要求?!皣H化”視角的引入既是材料方法的拓展,也有對當代文學批評傳統研究模式的突破嘗試,而這對中國當代文學批評的范式新變,以及批評史研究都將發(fā)生重大影響。從當下的情形來看,中國當代文學批評的“國際化”大致表現在兩個層面:(1)海外學者開始介入中國當代文學批評現場,并頻繁制造頗具影響的批評事件,“海外批評”格局漸成;(2)中國本土學者進入“國際化批評”范式,這一“國際化批評范式”的形成,是伴隨中國當代文學海外傳播研究漸成顯學而出現,但與當代文學海外傳播研究并不完全重合。
黨的十八大以來,“國際化”“全球化”“世界化”這些關鍵詞雖然仍具有巨大的話題效應,但中國經濟總量與增長速度所制造的“中國模式”,會同來自國家導向層面的“文化自信”推動,也開始在另一個方向上引發(fā)了更具變革性的政治、文化、思想研究的范式新變。歸納來看,這一次范式新變主要表現在研究視野與關注的焦點開始從近代以還的橫向“空間性”(即“國際化”“全球化”“世界化”的“橫向空間廣度”)轉向縱向“時間性”(即“歷史化”“民族化”“本土化”的“縱向時間長度”)上來。橫向關注他者世界是近代以還中國文化與思想的主潮,能夠轉向縱向矚目自我世界,這自然是百年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的一個質變。近年來,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往往能夠超越以往設定的“新文學百年”格局,而能在“五百年”“一千五百年”“三千年”這樣的“大文學史”框架中來思考中國現當代文學的一些根本問題,顯示出在縱向時間長度上極其開闊的眼光與視野。
三、結語
整合前述觀點與思路,中國當代文學批評的“歷史化”“國際化”與“民族化”轉向,乃是中國當代文學批評在具備“70年體量”與進入“世界中”階段,并同時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百年中變”潮流相遇,而出現的一個“復合式”的“新時代”特征。乃是關涉中國當代文學走向世界,在世界文學空間中能夠走出多遠,并最終能否經受住“世界化”后的不斷“歷史化”檢驗,而最終實現“世界經典化”這一重大問題的三個方面,其中涉及到的問題復雜而深刻,在當下,相關整理研究便具有較大的文獻史料價值與理論探索研究價值。
參考文獻
[1]黃子平,李浴洋.“反思”是為了能夠提供一張新的“認知地圖”——黃子平教授訪談錄[J].文藝爭鳴,2020(03):41-47.
[2]徐剛.2019年中國當代文學批評述要[J].中國文學批評,2020(01):133-139+160.
[3]吳俊.中國當代文學批評史研究芻議[J].當代文壇,2012(04):19-22.
[4]陳嬌華.論中國當代文學對新歷史主義的接受與變異[J].理論與創(chuàng)作,2010(05):14-20.
[5]羅長青,王慶娟.全球化視域中的文學批評話語權問題——中國當代文學歷史化之反思[J].德州學院學報,2010,26(01):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