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賽紅
摘要:目前,全國上下研究、實踐三科統(tǒng)編教材,我們的課堂回歸到更加平實、扎實、真實的狀態(tài)。課改再改,主旨不變。筆者認為不管是什么教材,我們的教育理念應該都是一樣的。教語文就是教做人,一切以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為中心,一個人終身成長并受用的學科就是語文,因此語言文字應用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實踐性、操作性,更應關注如何將語言文字扎實有效地傳遞給學生,學生如何在語言實踐中感悟語用,體會文字的魅力。筆者就談談統(tǒng)編教材背景下如何通過言意共生、相似互構、活動創(chuàng)生等來提升語言實踐的質量。
關鍵詞:言意共生 ??相似互構 ??活動創(chuàng)生
“全國第三屆小學青年教師語文教學觀摩活動”在甘肅蘭州舉行,該活動向一線的小學語文老師再次發(fā)出信號:要更重視學習方法的指導,要重視語文實踐,課堂要回到要平實、扎實、真實的狀態(tài)。教師要把語言實踐植入教學內容中,從小培養(yǎng)學生對語言的敏感度,依托語言要素,加以感悟、積累、運用,進而提升語用質量。
一、言意共生,體悟言語特色
所謂言意共生,就是讓語言訓練與情感體會共生并進,引領學生以心入境,感受語言的溫度,使課堂在言語的情味與意蘊的理解中走向融合。
1.抓住特點感悟
教學過程中要善于發(fā)現(xiàn)文本的特點,不同的文體索要注重的感悟點也是不一樣的,要因文而異。
比如《在牛肚子里旅行》,這是一篇科普童話,通過一次“旅行”告訴學生牛有四只胃,牛吃食具有反芻現(xiàn)象。相對來說這類課文更應該注重知識性,但過度強調體現(xiàn)知識性就又會失去語文味。那如何兩者兼顧呢?可以設計這么一個環(huán)節(jié),讓學生畫畫紅頭蟋蟀在牛肚子里的旅行線路,然后嘗試練說,這樣一來,學生在語言訓練中體會到了紅頭的危險,同時也明白了牛有四只胃,牛吃食具有反芻現(xiàn)象,將故事的趣味性與知識性有機融合。最終從牛肚子里又重新出來,引領學生感悟到青頭蟋蟀的聰明,在語言訓練中體會到愛與智慧這個主題。
2.選擇語料體悟
學語文重在培育兒童“選擇”語言的意識,并將“選擇”意識內化為語用能力。教學時可以采用“增”“刪”“移”“換等多種形式,有意挖掘有表現(xiàn)力的字詞,讓學生懂得在一定語境中來選擇應用。
在教學《窮人》一課時,文中有許多描寫人物對話和心理活動的句子,但在寫到桑娜等到漁夫打漁回來時,在和丈夫簡單的對話后“兩個人沉默了一陣”,此時的桑娜不知道怎么和丈夫開口告知把西蒙的孩子抱回來這件事,此處讓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來“增”出心理的想法,讓學生置身文本中的人物說話,揣測心理,以求達到言語“準確、自然、得體、地道”的水準。
二、相似互構,積累語言要素
布魯納認為,學習是類別及其編碼系統(tǒng)的形成。語文教學實踐中,要實現(xiàn)從“教會知識”向“發(fā)展素養(yǎng)” 轉換。
1.模仿積累語言
統(tǒng)編版教材六年級下冊《臘八粥》中,沈從文開篇從小孩子、大孩子、老孩子的視角分別從視覺、味覺、聽覺、嗅覺各個感官角度對臘八粥進行描寫,通過簡單的思維導圖梳理后,讓學生模仿寫一寫自己喜歡的美食。讓學生借鑒課文的語言的表達,在相似互構相似創(chuàng)造的過程中積累語言要素。
2.遷移構建語言
遷移就是把習得的編碼系統(tǒng)用于新的事例。認知結構遷移理論指出,“為遷移而教”實際上是塑造學生良好認知結構的問題。
讀寫遷移是營造“語用場”的有效方法。寫皆能盤活語言,讓語言動起來,用起來,吹皺一池春水。比如在教學《花之歌》一文時,文章的前四個自然段都是運用了“我是______”的相同句式,加以修辭手法將花的形象躍然紙上,此時我先讓學生將“我”換成“花”朗誦,接著進行語言要素遷移,選擇“雨”、“水”等大自然中熟知的事物,用上這些要素建構語言,在建構過程中有效積累。
三、活動創(chuàng)生,展開語言實踐
語文實踐是學習語言的一大法寶。學生只有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才能體會、把握運 用語文的規(guī)律,才能內化為語文能力。
1.創(chuàng)設活動實踐語言
教師要引導學生在閱讀實踐中產生言語思維,在活動情境中產生言語需要。
例如在執(zhí)教二年級上冊《葡萄溝》一課時,在學習完文本后,課尾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當當小導游,來帶領大家去葡萄溝旅游。這時,對于二年級的孩子來說,可以先以文本中介紹的內容來輔助,對于葡萄溝名字的由來以及葡萄特產的介紹進行簡略復述,同時加進以往旅游親身經歷,由內部言語轉化為外部言語,讓學生在語言實踐中提升言語質量。
2.日常生活運用語言
所謂的有無相生,“有”即從語言現(xiàn)象中總結出規(guī)律,做到語感和語理相統(tǒng)一,“無”則表現(xiàn)出母語學習的自然、自主、自覺、自由。我認為語文學習不僅要從有到無(這是意識問題),還要會無中生有,自然而然中語言已經內化。
語文是生活化的,生活處處是語文。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有意識地進行引導說話練習。比如在學校組織春秋游的時候,語文老師可以有意識地帶領學生集體游覽,結合平時習得的修辭手法等進行引導說話;在學校大型集會或運動會等活動中,有意識地引導場面描寫的說話練習。這樣長此以往,學生在自然而然中描述,在日常生活中運用語言,調動平時習得的語言要素,將積累的語言自主應用,真正達到語用的目的。
語文對學生的影響是深遠的。作為語文老師,要善于發(fā)現(xiàn)兒童言語生長的需要,繼而順應、平衡、同化,領著兒童走向文本的 深處,走向思維的深處,進而蓬勃而出,根深葉茂。循語用之本,走語用之道,讓課堂充滿言語運用的活力,讓課堂真正指向人的完整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