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宏娟
學生為靈動的生命體,在初中數學課堂中打造“表現學習”、開展“靈動課堂”,可以幫助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更加關注學生的精神狀態(tài)以及精神生活,構建開放性課堂模式,注重學生求知欲的激發(fā),發(fā)揮學生主觀能動性,增強課堂活力,讓數學課堂能夠活起來。本文就初中數學“表現學習”中靈動學習如何體現進行實踐研究,以期為靈動學習的開展提供合適的建議與路徑。
一、授課內容聯系實際生活,引發(fā)學生的興趣與積極性
在課堂教學設計過程中,教師可以嘗試將課堂內容聯系實際生活,以激起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展開來說,可經矛盾引發(fā)教學問題上的沖突,留下一定的懸念,鼓勵學生自己主動去思考、去猜測。初中這一時期的學生正是在對新鮮事物極其好奇的年齡,他們對新鮮事物可以很長時間保持探求欲。教師正可以借助該階段學生的這一明顯特點,主動發(fā)揮,進一步在當下數學課堂具體化設計中利用互聯網。例如,在人教版初中數學教材“二次函數”這一課的教學中,教師為了加深學生對二次函數極值、開口方向、對稱軸等的印象并進一步把握問題關鍵,可以將二次函數的視頻放入學生群里,要求學生回去學習,動態(tài)化的視頻播放更能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點。
二、以教促學、以教導學,打造靈動學習生態(tài)
在數學新課程的推進下,數學課堂教學過程就是實現預設課堂目標的第一途徑,它極其突出教師對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與實踐意識的培養(yǎng),數學教師為數學教育教學中真正的引導者與組織者。這就要求教師在設計教學目標、選取課堂資源、組織數學教育活動、使用現代化多樣性教學技術甚至參與學校課程研發(fā)等方面,必然要緊緊圍繞開展素質教育這一中心,同時也需要面向所有的初中階段學生,極具創(chuàng)造性地進行教學。教師設計差異化與多樣性的學習內容,讓學生全面掌握、探究、接受和體驗多種數學學習方式,使學生的數學學習變?yōu)樵跀祵W教師引導與指導中積極主動的、體現學生個性的鮮活過程。依數學課程現有標準,更為創(chuàng)造性地、更為靈活地使用教材,進而充分利用數學教科書、學校校本已有資源等豐富化的課堂資源,拓展該階段學生的發(fā)展空間,真正地實現以教導學、以教促學。
三、實施有效分組,強化組內合作,創(chuàng)設靈動學習環(huán)境
初中階段學生生活體驗較少,要讓學生自己進行生活化學習可能存在巨大障礙。分組課堂中,學生可以將自己的生活實踐分享給大家,基于大家的共同生活更好地進行生活教育式學習,進一步的,更可以讓學生之間互相監(jiān)督,而且學生在一起更容易激發(fā)對數學課堂的興趣。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幫助學生養(yǎng)成合作習慣和數學興趣,就要對班級所有學生通過合理途徑劃分小組,在學習具體內容的過程中,要深入討論,所有學生均能夠升華自己的認識甚至是思想。在具體分組時,不能過于盲目、過于隨意,我們應當認識到,學生存在個體差異,而且小組人數亦須合理化,人數太多與太少均會明顯地影響組內學習的流暢度與效率,假若人數過多,在實際探討過程中,會有不少學生開小差,抑制其自我積極性的表現與提升;假若人數太少,解題的效率以及解題的速度很容易受拖累。
四、設置更具開放性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靈動化思考
在初中階段的數學學科教學中,許多教師往往讓自己成為課堂的主體,并非以參與者的角度進入課堂教學中,難以放下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高高在上的個人形象,教師難以用正確的角度看待自己的身份和應盡的職責,僅僅通過一些問題的提出來讓學生清晰自己的學習目標,學生依舊還是被動式學習。在當前教育背景下,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數學課堂為學生自主思考提供了條件,教師需要更多地設置開放性問題,鼓勵學生多角度去看待和解決數學課堂中的問題,盡可能地讓學生去經歷發(fā)現問題、尋找途徑、猜想、解決以及概括等過程,真正在這個歷程中變成自己的知識。比如,在學習關于幾何圖形周長和面積計算的內容時,教師應鼓勵學生探索發(fā)現相同幾何圖形不同的周長和面積計算方法,以鼓勵學生創(chuàng)新。
本文就初中數學“表現學習”中靈動學習如何體現進行實踐研究,以期為靈動學習的開展提供合適的建議與路徑。將授課內容主動聯系實際生活,引發(fā)學生的興趣與積極性;以教促學、以教導學,打造靈動學習生態(tài);實施有效分組,強化組內合作,創(chuàng)設靈動學習環(huán)境;設置更具開放性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靈動化思考。
【參考文獻】
[1]孫亞明.在初中數學課堂中培養(yǎng)學生靈動學習思維的實踐探究[J].新校園:理論版,2012(4):85-86.
[2]萬東紅.試論初中數學課堂培養(yǎng)學生“靈動學習思維”的實踐探究[J].科研,2016(06):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