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力可
洛古阿呷家住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昭覺縣三岔河鄉(xiāng)三河村。去年夏天,洛古阿呷一家告別陰暗濕冷的土坯房,搬進敞亮干凈的新村定居點(見題圖)。在刷著赭色外立面的新房子里,洛古阿呷第一次擁有了自己的房間。一張白色新書桌,擺在窗戶下面,正對著日出的方向。
天色漸晚,蟲聲低鳴。收拾完兩個弟弟的碗筷,15歲的洛古阿呷坐在書桌前,打開初三語文課本,輕旋臺燈開關,一捧乳白色的燈光,點綴了大涼山的夜空。
如同一滴水能映出暖陽的七彩,大涼山孩子們的小小書桌,也折射出偉大時代對他們的牽掛。對洛古阿呷們來說,書桌已不再是“奢侈品”。
9月初,在焦急又喜悅的等待中,19歲的阿作終于在南坪社區(qū)的新居里,接到了綿陽師范學院的錄取通知書。
如果沒有易地搬遷,阿作也許就會像往年一樣,守在連綿起伏偏遠閉塞的大山里。
5月下旬,阿作一家從昭覺縣宜牧地鄉(xiāng)搬到了位于縣城城郊的集中安置點南坪社區(qū)。新居有三室兩廳,100多平方米,南北通透,光線充足。
像洛古阿呷一樣,阿作也是第一次擁有了獨立的書房。淺色書桌上,幾本小說摞在一起,風兒吹過,書簽絨穗輕輕舞動。
看著愛讀書的孫女,阿作奶奶的思緒不禁回到了舊時光。老人家把家族變遷一一講給阿作聽。
“奶奶說,你是窮人家的孩子,今年也考上了大學。日子過得‘瓦吉瓦,你要把老故事記下來,留個紀念。”阿作說,在彝語里,“瓦吉瓦”的意思是“很好”。
于是,阿作萌生了以家族變遷為背景撰寫一部小說的想法。不過,在過去,窮人家的女娃娃想寫小說,無異于異想天開。甚至,阿作可能早早嫁人,為一家人的口糧發(fā)愁——就像祖先一樣,鎖在深山里終老。
樹挪死,人挪活。走出大山,彝族群眾追求美好生活的步伐踏實而堅定。搬下山的人們,住進了有彝族傳統(tǒng)建筑風格的新社區(qū),樓下處處可見綠油油的草坪?;ヂ?lián)網(wǎng)和4G也來到大涼山孩子們的身邊,書桌上的電腦也不再新鮮。
“我喜歡化學,所以請老師幫我找了一些網(wǎng)課自學。”15歲的女孩阿西說,她來自喜德縣樂武鄉(xiāng),最近才搬到縣城附近。
“堂姐堂哥都考出了大山,我好羨慕他們。我也要努力,將來為爸爸媽媽買大房子,不再讓他們這么辛苦?!卑⑽鲗ξ磥沓錆M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