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寓醫(yī)于食”的傳統(tǒng),食療養(yǎng)生的理念被民眾廣泛接受。
首先應該堅持平衡膳食,最好在中年以前就能夠養(yǎng)成注意膳食平衡、合理運動、日常生活有規(guī)律和不吸煙等好習慣,以便保證有足夠的健康儲備。正如古人所言:“飲食有節(jié),身必無災?!?/p>
1.酸堿平衡:葷素搭配
魚、肉、海產(chǎn)品、蛋類等都是酸性食物,過多食用這些食物會使血液從弱堿性轉為酸性,輕則令人倦怠乏力,重則使人記憶力減退、思維能力下降,故要減少筵席上的“山珍海味”而增加蔬菜、瓜果、豆類等堿性食物,菜肴的葷素搭配不能忽視。
2.精雜平衡:來源多樣
“雜食者,美食也”,眾多長壽老人以素食為主,食品多而雜,很有說服力。 偏食易造成礦物質中微量元素鐵、鋅、碘,常量元素鈣和某些維生素的缺乏,因此,在注意食品色、香、味、形之外,更應提倡食品來源的多樣化。
3.冷熱平衡:“食宜暖”
“食宜暖”,胃喜暖惡寒,生冷、冰涼的食物進食過多會損傷脾胃和肺氣,微則為咳,甚則為泄。體虛胃寒的人,更應少吃生冷食物。做到“饑時勿急,空腹忌冷”。
4.四性平衡:寒、熱、溫、涼
“藥食同源”,食物也有寒、熱、溫、涼四性之分。如綠豆性寒無毒,清熱解毒,生津止渴;菊花苦平無毒,清熱明目;羊肉甘而溫熱無毒,補虛祛寒;西瓜則有“天生白虎湯”之譽,適用于發(fā)熱、口渴、尿赤,食物的寒、熱、溫、涼必須保持平衡組合。中醫(yī)說的忌口,也是根據(jù)食物的四性決定的,如體質偏熱、發(fā)熱、伴有急性炎癥的患者,應忌吃羊肉等熱性食物;體質虛寒,特別是胃寒、哮喘的患者,應忌食鴨肉、綠豆、竹筍等寒涼性食物。
5.五味平衡:甘、酸、苦、辛、咸
“五味調(diào)和,不可偏嗜?!笔澄镉懈省⑺帷⒖?、辛、咸五味,五味調(diào)和才能相得益彰。甜食具有補氣血、解除肌肉緊張和解毒的功能,但吃甜食過多易影響食欲;酸味健脾開胃,可增強肝臟功能,但過食酸味會使消化功能紊亂;苦味可除濕、利尿,對調(diào)節(jié)肝、腎功能有益,但苦味過重會引起消化不良;辛辣能刺激胃腸蠕動,增加消化液分泌,促進血液循環(huán),然而過食辛辣對眼疾、口腔炎及痔瘡、便秘不利;咸是最常用的但不可過量,《素問·生氣通天論》中說:“味過于咸,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意思是說如果咸味吃得太多,會發(fā)生骨骼受損、肌肉萎縮、抑郁等現(xiàn)象。現(xiàn)代醫(yī)學證明,高血壓、動脈硬化、心肌梗死、肝硬化、腦卒中及腎臟病的增加與過量攝入食鹽均有密切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