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靜
(陜西省銅川礦務局中心醫(yī)院,陜西 銅川 727000)
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在肝膽外科較為常用,傳統(tǒng)的開腹膽囊切除術缺乏針對性,同時具有較大的創(chuàng)傷面、較長的傷口愈合時間,極易引發(fā)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使患者的痛苦增加[1]。為了促進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的有效減少、護理滿意度的提升,術后應該將優(yōu)質護理服務提供給患者[2]。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我院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患者120例,依據(jù)圍手術期護理方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0例。觀察組中,男40例、女性20例,年齡24~68歲,平均(41.2±7.3)歲;病程3~5 d,平均(4.4±0.3)d;慢性膽囊炎伴膽囊結石39例、急性膽囊炎伴膽囊結石21例;高血壓7例、下腹部手術史1例。對照組中,男38例、女22例,年齡25~69歲,平均(42.4±7.5)歲;病程3~7 d,平均(5.5±0.4)d;慢性膽囊炎伴膽囊結石38例、急性膽囊炎伴膽囊結石22例;高血壓8例、下腹部手術史1例。納入患者均經B超檢查等確診;均有腹腔鏡膽囊切除術適應癥。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對照組予以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進行優(yōu)質護理:(1)對有負面情緒的患者,應第一時間進行心理疏導。對患者的病情進行充分了解,制定完善的優(yōu)質護理方案,進行健康宣教,向患者講解腹腔鏡手術可能引發(fā)的并發(fā)癥等情況,幫助患者提升對疾病認知度;(2)患者術后易并發(fā)疼痛,護理人員可為患者播放舒緩的音樂,使其充分放松,幫助患者獲取舒適體位,轉移患者的注意力,對患者的手術切口疼痛程度、伴發(fā)癥狀等情況進行密切觀察,鼓勵患者盡早下床活動。護理人員應密切觀察患者術后引流液量、顏色、切口敷料滲液等情況,詳細記錄,并協(xié)助醫(yī)生進行處理;(3)術后6 h將患者床頭抬高,幫助患者取半臥位,讓患者坐床沿,下垂雙腿。術后10~20 h讓患者站立在床邊。術后24 h讓患者以較慢的速度沿著床邊前行,督促緩和對急于求成的現(xiàn)象進行嚴格避免,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逐漸向獨立行走過渡。
1.3觀察指標 觀察患者術后相關指標及并發(fā)癥,采用問卷調查方式對患者進行護理滿意度的調查,總分0~100分,0~59分為不滿意,60~79分為一般,80~89分為基本滿意,90~100分為十分滿意。
2.1術后相關指標的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術后下床活動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肛門排氣時間、住院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術后相關指標的比較
2.2術后并發(fā)癥的比較 觀察組術后無并發(fā)癥情況發(fā)生,對照組傷口出血1例、腹脹腹痛1例,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3.3%(2/60),觀察組顯著低于對照組(χ2=11.140,P<0.05)。
2.3護理滿意度的比較 觀察組十分滿意28例、基本滿意30例、一般2例、不滿意0例,滿意度為96.7%;對照組十分滿意20例、基本滿意28例、一般10例、不滿意2例,滿意度為80.0%。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χ2=12.830,P<0.05)。
優(yōu)質護理服務指在手術治療各階段的護理工作中應用全面、合理的護理措施,對以患者為中心的宗旨進行始終堅持,從而將最佳的護理服務效果獲取過來[3-4]。在護理服務中,患者及其家屬能夠對護理工作的基本流程、目的進行了解,臨床護理人員通過積極和患者溝通,將下一步護理操作講述給患者,從而促進患者疼痛感的減輕、對治療與護理依從性的提升。術后讓患者低流量吸氧能夠使供氧得到有效保證,對患者的煩躁情緒進行安撫,為患者排放體內CO2奠定堅實基礎,對麻醉藥物用量進行控制,促進術后不利因素刺激機體程度的減輕,進而促進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的減少,并對腹腔鏡出血、膽瘺進行有效預防[5]。術后對患者飲食進行指導,同時督促患者術后盡早下床活動,將有針對性的術后功能鍛煉方案制定出來,在此過程中嚴格依據(jù)患者恢復情況,督促患者完成,從而盡早恢復患者胃腸功能,促進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的減少[6]。
本文結果表明,觀察組患者的術后下床活動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肛門排氣時間、住院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0,顯著低于對照組的3.3%(P<0.05)。觀察組的護理滿意度為96.7%顯著高于對照組的80.0%(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