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龍
(遼寧省孤兒學校,遼寧沈陽 110169)
孤兒學校是一所特殊教育學校,學生的特殊性在于家庭背景的特殊。學生的成長過程中缺少父母的陪伴,有的學生從小在福利院長大,或者寄居于親屬家中,家庭教育或多或少都會有些缺失。因此,學校既要完成教學任務又要承擔起養(yǎng)育職責。如何育人,遠比學生成績重要。同時,《語文課程標準》中也指出:“在教學過程中,應使學生受到愛國主義教育、社會主義思想品德的教育和科學的思想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及愛美的情趣,發(fā)展健康個性,養(yǎng)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逐漸形成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和正確的價值觀。因此,在語文教學中進行德育教育的滲透尤為重要。
“學語文,就是學做人”,這是我國著名語文教育家葉圣陶先生給我們留下的至理名言。語文教材中的課文都是經過精挑細選的,其中面向學生傳輸的都是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價值觀,適合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在語文課堂上,學生可以體會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心懷天下,也能體會到老舍對“生命是母親給我的。我之能長大成人,是母親的血汗灌養(yǎng)的”恩情的感激。關于愛情,舒婷的“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告訴我們真正的愛情應該使什么模樣。語文教學不僅是在教授學生知識,更是向學生傳遞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語文課堂教學中進行德育教育滲透不僅是可行的,更是最優(yōu)選擇之一。
由于成長過程特殊,不少學生性格敏感。表現在待人接物上敏感偏激,遇事不易冷靜,有時不能明辨是非。雖然家庭關愛缺少,但是學校老師一直在盡最大努力給予他們關愛,社會各界也都十分關注學生的成長。竭盡所能讓學生擁有健全人格,正確的三觀,為他們走向社會、走向工作打下人生基礎。
3.1 利用教材本身滲透德育教育?!澳膫€少年不多情,哪個少女不懷春”是對青少年情感的真實寫照。不少學生缺少父母的關愛,家庭的溫暖,步入青春期后,感情萌芽。不知什么是愛,有時甚至只為了派遣寂寞,或者看別的同學都在假裝成熟談感情,自己也要跟風。渾渾噩噩的開始,渾渾噩噩的結束,浪費了感情,消耗了寶貴的青春,甚至就此一蹶不振。學生需要正確的愛情觀的輸入,因此,我在講授舒婷的《致橡樹》的時候著重強調了愛情觀。首先要具有獨立的人格,不是誰的附屬或者依附,或者為了排遣寂寞而盲目選擇。各自保持自己人格的獨立,互相尊重,互相扶持。青春年少正是豐滿羽翼的時候,這個時候努力把自己變成最好的才能擁有美好的未來。《致橡樹》這一類的文章,不失為一堂很好的德育教育課。比平日耳提面命的效果要好很多。
3.2 拓展教材滲透德育教育。語文課堂上學生各抒己見的時候較多,有的時候會有些幼稚或者偏執(zhí)的看法,這個時候我便會矯正。但更多的是讓我驚喜的地方,比如《項鏈》的講授。《項鏈》的主人公瑪蒂爾德的人設是愛慕虛榮,為了自己成為焦點,借了一串項鏈,卻將項鏈不小心丟失后,辛辛苦苦還了十年的債務,最后一刻發(fā)覺項鏈是假的故事。在課堂上,學生能清楚地認識到瑪蒂爾德悲慘命運的根源。更可貴的是學生在瑪蒂爾德后期的改變上,有獨特的見解。她們認為瑪蒂爾德是一個有責任心的人,犯了錯誤后不逃避,盡全力承擔。還有消費能力要根據自己實際情況來,不能盲目攀比。當下學生受的誘惑很多,也會因為虛榮心陷入各種泥潭。這一課對學生的消費觀、人生觀、價值觀都有很好的啟示。在教學過程中我也體會到了什么是教學相長,亦是學生給我上的一堂德育課。
3.3 利用寫作滲透德育教育。寫作可以看出一個學生的內心,學生也可以在寫作過程中自我反思。就像這學期的一次以“心態(tài)”為話題的寫作練習。所教的學生面臨升學考試,壓力很大。還有的學生總認為自己的各種不好都是由于環(huán)境造就的,這個“心態(tài)”正好給學生上了一堂生動的德育課。決定人生的往往不是環(huán)境而是自身的心態(tài),古往今來這樣的事例太多。在給學生舉例的過程中,學生也意識到了自己的問題。體現在寫作上就可以看到不少學生的變化。學生在習作中也表示要放下壓力,勇敢地面對各種問題,遇事多從自身找原因,這樣的話煩惱就會少很多,心態(tài)也會樂觀。
3.4 在語文課外活動中滲透德育教育。語文課外活動有書法、朗誦、演講、征文等。每次活動都是對學生進行的一次德育教育滲透。書法中漢字的書寫,讓學生對祖國的文字有更深刻的認識,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懷。朗誦中的經典美文、詩篇,培養(yǎng)了學生對美的欣賞,于學生而言是一次心靈的洗滌。演講和征文等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自信,激發(fā)學生對人生的感悟以及愛國情感。
總的來說,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應是常態(tài)。無論是對教材的發(fā)掘還是課外的探索,都應發(fā)揮教師的引導作用,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達到引導學生健康成長和發(fā)展的最終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