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萍
(武漢職業(yè)技術學院 外語外貿學院,湖北武漢 430074)
中國的茶文化是源遠流長的,中國也是當之無愧的茶文化發(fā)源地。中國的茶類眾多,不管是有名茶葉還是無名茶葉,都是記憶歷史的一種方式。隨著我國科技經濟的發(fā)展,國家的影響力在不斷擴大,綜合實力不斷提升,也是為更廣范圍的傳播茶文化鋪墊了路。日益頻繁的東西方交流中,能把茶文化逐漸傳播開來,是把充滿中國濃厚歷史的承載品推向世界。
茶文化雖然是我國濃郁的歷史文化,但也屬于世界人民的文化。一個國家的發(fā)展依靠的絕不僅僅是經濟科技的支撐,還有文化的支撐,也是精神支撐。在經濟逐漸發(fā)達的今天,要做的是要把文化隨著經濟一起提升,擴大歷史文化的影響力。傳播茶文化其實就是傳播中國歷史文化,茶文化的傳播是中國歷史文化傳播的承載體,也是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的結合物。茶文化既不屬于制度、法律、文學藝術、觀念等精神范疇,也不屬于純物質精神范疇。它雖然是一種物質,但更是傳承歷史的承載物。我國歷史上有很多關于“茶”的經典名著,在當時那個時期,不僅是對中國有著一定的影響,傳播到國外也產生了巨大的反響。茶文化經過成百上千年的不斷演變,已經成了中國獨有的文化。茶葉在海外傳播,絕不可能是一門學科一樣工人們學習,而是眾多學科不斷結合,不斷革新而產生的學習體系。我國針茶文化的傳播,雖然小有成效,已經通過潛移默化的影響在多個國家扎根,但是國外的傳播依舊不能松懈[1]。
茶葉大致分為綠茶和紅茶等。綠茶具有較強的延緩衰老的作用,茶多酚具有很好的抗氧化的功效,所以是人體自由基的清除劑。綠茶有抑制心腦血管疾病的功效,茶多酚對于人體脂肪代謝有著重要的作用。綠茶還有預防和抗癌的功效,茶多酚可以阻斷亞硝酸銨等多種致癌物質的合成,是具有殺傷癌細胞和提高機體免疫的功效。綠茶有抑制和抵抗病毒的作用,對于病原菌,病毒有明顯的抑制和殺滅的作用。綠茶有美容護膚的功效,茶多酚是屬于水溶性的物質,用它來洗臉的話,是可以去除面部油漬的,綠茶還具有醒腦提神的作用。紅茶它是一種全發(fā)酵茶,色澤黑褐油潤、香氣濃郁帶甜。它的功效主要是健胃消食、利尿消腫。喝紅茶具有利尿消腫的作用,紅茶當中含有咖啡堿,能夠擴張腎臟的微血管,抑制腎小管對水的再吸收,增加尿量,有助于排除體內的乳酸、尿酸,以及過多的鹽分、有害物質等,從而能夠緩解心臟病或腎病所引起的水腫。紅茶具有消炎殺菌的作用,民間也常用濃紅茶汁涂抹傷口、褥瘡等。紅茶當中的茶多堿能夠吸附重金屬和生物堿,并且沉淀分解排出體外,具有解毒、排毒的保健功效。紅茶具有強壯骨骼的作用,紅茶當中的多酚類有抑制破壞骨細胞物質的活力,長期服用可強壯筋骨,對女性可以防止骨質疏松的發(fā)生。紅茶具有豐富的抗氧化劑,可以徹底的破壞癌細胞中化學物質的傳播路徑,有明顯的抗衰老和抗癌作用。紅茶還具有養(yǎng)胃、護胃的作用,因為屬于全發(fā)酵的茶類,能夠養(yǎng)胃,促進人體的消化。紅茶與綠茶具有各自的功效,根據(jù)各個人種體制的差異性進行選擇。由于茶葉獨特的天然保健功能,這為中國茶文化的傳播起到良好的推動作用。
日本受到中華文化的影響頗多,在日本的歷史文化中,隨處可見中國文化遺跡。日本的茶文化中體現(xiàn)的精神世界、生命意識、國民性格等,還潛在的具備了中國茶文化的痕跡。中國與日本的文化交流能追溯到上千年前,中國文化進入到日本以后,日本把有利于本國發(fā)展的文化進行吸收,使得中國文化入鄉(xiāng)隨俗。我國茶文化的傳播首次進入日本是在秦代,自此我國茶文化對日本茶文化的影響便開始了。到了唐代以后,我國飲茶的習俗便又被引用。但是茶文化走的并不是蒸蒸日上的道路,輝煌過后便迎來了低潮。在茶葉剛開始進入日本時,對于日本居民而言,這就是一種奢侈品,不是每個人都能享受,而這也讓茶的地位更高,茶道也被推崇到了一個高雅的地位。茶葉的種植發(fā)展起來了以后,尋常人家才開始逐漸享受到了茶葉的美味。
中國茶葉進入韓國是在公元前,但是這一時期韓國已經形成了自己國家的茶文化特色。茶葉在韓國的快速發(fā)展是在高麗王朝時期,形成了韓國的茶道文化,韓國的各個階層也開始逐漸流行這種新文化。韓國的茶文化在汲取我國茶文化之后還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茶禮”。雖然茶文化的風氣逐漸低落,但是在多人的熱心維持下,茶文化又復興了起來?,F(xiàn)如今,世界茶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就包括了韓國的“茶禮”。中國初開始發(fā)現(xiàn)茶早了韓國很多年,兩國之間因為茶文化而產生的交際也逐漸開始。中國茶文化對韓國影響最大的就是貿易與文化這兩方面。因為是中國的茶葉傳入到了韓國,所以兩國之間形成的茶文化相似之處非常多。受到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兩國的茶文化慢慢有了差異,但是都各有獨創(chuàng)性。
我國文化大國的身份也讓我們背負了持續(xù)發(fā)展世界文明的責任。在經濟發(fā)展的今天,我們需要把曾經輝煌燦爛的茶文化讓全世界去了解。我國民族的神韻與精神,在茶文化中都能淋漓盡致的體現(xiàn)出來。絲綢之路是我國傳播文化歷史中的重要途徑,給中國文化向西方傳播帶來了非常大的便利。我國的陶瓷、絲綢、茶葉等不斷向西方出口,“安史之亂”雖然斷了陸上絲綢之路,但是在這一時期卻建立了海上絲綢之路。茶文化在英國廣泛的普及與自身的特點脫不開關系,英國商人初期宣傳茶文化時主要宣傳了茶文化的健康功效,所以在英國大受歡迎[2]。后來英國皇室開始飲茶,起到了名人效應,使得更多英國名流開始飲茶。茶文化在英國經過不斷的發(fā)展,并不曾沒落,還結合本國文化形成了具有英國特色的茶文化,下午茶就是英國茶文化的著名代表。
中國茶文化包含的內容非常多,茶文化的傳播應該是以政府為主導,通過政府組織各種茶文化傳播活動來引起社會上更多人的反響。能把茶文化推向世界,走向更高的位置,政府承擔的茶文化傳播責任更大。各級政府積極響應茶文化傳播活動,不斷為群眾普及茶文化的相關知識,讓愛好茶文化、對茶文化感興趣的人能更好的了解。由政府出面進行茶文化的傳播,與其他的海外媒體傳播茶文化是大不相同的。由政府來傳播茶文化,政府要先認清在茶文化傳播途徑中自身的作用,主要是為了讓海外更多人了解到茶文化,不能一味地把茶文化傳播的心思放在茶業(yè)經營發(fā)展上。政府在茶文化海外中起到的責任是非常重要的,傳播的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可以在海外顯示出來中國的軟文化實力,還能在國內構建更加和諧的社會。茶文化的傳播最開始是茶葉營銷來傳播,隨著目前社會的發(fā)展,僅僅是依靠這些是遠遠不足的。結合當前的背景下,還需要政府融入人文價值、精神內涵等到茶文化理念中。政府能首先其沖的做到大力弘揚、倡導宣傳茶文化,才能在政府的影響下,越來越多的人愿意參與到茶文化的傳播中。不僅是文化理念的宣傳,還要一些實際的宣傳活動,把理論與實踐宣傳結合,這樣才能把傳播的最佳效果體現(xiàn)出來。例如,有關外國的交流活動中,就可以把中國的茶文化在此場合進行推薦,接待外賓時也可以以茶代酒,出現(xiàn)在這種隆重的場合,對茶文化在國外的傳播起到了推動作用。友國之間的禮品互贈也可以選擇我國有名的茶葉,把茶文化傳播作為一種形象傳播,代表的是中國的文化形象,讓世界范圍內跟多的人來接觸茶文化[3]。
社會文化的傳承與教育行業(yè)是離不開的,中國的很多傳統(tǒng)文化都是在一代又一代學生學習中傳承下去。中國的茶文化不是一種擺設,更不是展示出來讓人觀賞的花瓶,也不局限于紙張中的故事,它可以用來改善人們的生活,改變人們的思想觀念,引導人們構建和諧的社會行為。所以茶文化的傳播也不應該局限于紙張或者影片,更應該真正走進人們的生活,不論人生活在哪里,都能讓人們感受到茶文化帶來的影響,感受到生活中的真實體驗。想要實現(xiàn)這一目標,可以從教育事業(yè)入手。從教育中讓茶文化走向大眾視野,茶文化的傳播與教育相結合,是茶文化傳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育行業(yè)的主要目標就是把知識傳承下去,而茶文化的傳播也是為了留存中國的歷史文化,兩者之間的契合之處就是茶文化傳播的關鍵。人無論年紀,只要是接觸過的事物,都會記得碰觸到的感覺,所以茶文化的傳播,可以不分年齡。青少年是文化的傳承者,中國文化的傳承責任最終是會落到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身上。茶文化也是一樣,能讓學生從小開始接觸茶文化,成長中有茶文化的影響,日后也會因為受到茶文化的熏陶而愿意自主傳播茶文化。如果教育中不重視茶文化的傳播,只依靠一些社會力量,起到的傳播效果就沒那么好。教育能把茶文化融入到一個人的骨子里、血液里,無論日后身在何處,都能記得茶文化所蘊含的意義。為了能把茶文化發(fā)揚光大,教育部可以根據(jù)學校情況進行教學改革,課程中可以開設茶德教育,把這一部分內容作為基礎,先把學生引入到茶文化的學習中。學生感興趣就會深入了解,也為愛好茶文化的人起到了拋磚引玉的作用。課程的內容可以從泡茶、敬茶等基礎的內容開始,讓學生更好的體會中國的傳統(tǒng)美德在茶文化的內容。使青少年明白茶文化是我國歷史以此為榮的文化,讓學習的青少年感到自豪。只有剛開時讓青少年了解茶文化、熱愛茶文化,在未來,他們才能接手一代又一代留下的責任,傳播茶文化。
文化的傳播大多數(shù)都有媒體的記錄,媒體在今天廣為流傳的傳統(tǒng)文化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海外進行茶文化的傳播,媒體是國內茶文化與海外傳播之間的橋梁。讓海內外的人們都了解茶文化,媒體傳播途徑必不可少[4]。針對茶文化的傳播,應該建立一個完善、系統(tǒng)的媒體傳播機制,幫助海外人民從更多的渠道了解茶文化。茶文化的傳播渠道在如今的新形勢下已經大有改變,傳統(tǒng)的很多傳播方式如今已經不適用了,我們要做的是取其精華,把最適合的傳播方式進行不斷創(chuàng)新,以求把傳播途徑優(yōu)勢最大化。媒體傳播在科技不斷發(fā)展的今天,形成了新的傳播方式,也增加了更多的傳播平臺,提供了更多的便利給茶文化的傳播。對于媒體傳播平臺的利用,可以利用期刊、報紙、論文等方式,介紹大量有關茶文化的內容。發(fā)行一些有關茶文化的書籍,對于中國茶文化的經典著作更要廣泛發(fā)行。針對不同的茶葉品種制作成紀錄片,把最真實的從茶葉采摘到茶葉售賣的這一全過程記錄下來,尤其是炒茶、晾曬等過程,更要詳細記錄,讓受眾能最直觀的感受茶葉的形成及茶葉蘊含的故事?,F(xiàn)如今快手、抖音等短視頻平臺是傳播比較快的途徑,而且短視頻傳播可以避免人們看冗長的文字。茶葉的種植者、愛好者,都可以制作視頻放在國內外知名平臺中,方便人們去了解。
中國的不斷發(fā)展離不開文化的傳播,茶文化是中國歷史悠久的文化,更是屬于世界的文化,我們有責任有義務讓更多的了解。一個國家發(fā)展為經濟強國,背后定然離不開文化的支持。我們可以從政府發(fā)揮主導,承擔傳播茶文化的責任;融入教育事業(yè),搭建茶文化傳播平臺;媒體發(fā)揮作用,全媒體傳播茶文化這幾方面開展茶文化的傳播。茶文化的傳播雖然是一項艱巨的任務,但是比起我們祖祖輩輩經歷的這些風風雨雨給我們留下的文化,這些任務我們勢必要盡力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