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曉悅
多年來,語文教學中一直存在死記硬背、生搬硬套、知識碎片化、教學與生活脫軌等問題,經(jīng)常被人詬病卻無從改變。本文以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理論為指導,試圖拉近學生與語文學習之間的距離,讓學生從生活中學語文,再將所學用于生活,成長為樂學、會學、主動學的人。
一、“生活即教育”,拓展識字教學的渠道
識字教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識字的過程往往枯燥乏味,導致多數(shù)學生對識字有抵觸心理。利用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思想,將生活引入課堂,將所學用于生活,解決實際問題,是提高學生識字興趣和效率的有效方法。
1.將生活引進課堂,激發(fā)識字興趣
二年級下冊語文園地(四)的識字加油站呈現(xiàn)了一張車票,意在引導學生關注生活中的常見事物,在生活中識字。
學生們大多有坐火車甚至飛機出行的經(jīng)歷,我提前讓學生搜集一張車票帶到課堂上,引導學生說說關于這張車票的故事,并介紹車票上的信息,學生不僅分享了美好的生活經(jīng)歷,也在這個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接觸到很多生字;社會實踐之前,我讓學生介紹自己小組的游覽路線,教學生在識字的同時學習看懂地圖、設計游覽路線;準備義賣活動時,我讓學生統(tǒng)計班級物資,他們在物品的包裝袋上認識了許多生字;介紹假期生活時,我讓學生留心經(jīng)過的地方,學生在店鋪名稱、路牌上認識了很多生字……學生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識字,又能通過識字解決生活中的真實問題,大大提高了識字興趣。
2.巧妙運用生活經(jīng)驗,指導識字方法
將學生熟悉的生活經(jīng)驗變成識字方法,能大大提高學生識字的效率。受猜謎語的啟發(fā),我舉行了生字謎語大賽,通過創(chuàng)造和猜解妙趣橫生的謎語,讓學生掌握字形,如“左邊綠,右邊紅,左右相遇起涼風,綠的喜歡及時雨,紅的最怕水來攻”,學生一下子就記住了“秋”。受兒歌的啟發(fā),我引導學生編寫順口溜識記生字。如教學“碧”一字時,學生說:“王老師和白同學正坐在石頭上聊天呢?!笔苻D盤抽獎的啟發(fā),我運用了轉盤識記“包”字家族的生字……生活是最好的老師,它教給我們的識字方法不勝枚舉,學生不僅掌握了方法,也參與了許多課后小游戲,樂在其中。
3.用好生活中的資源,展示識字成果
學生的姓名也是識字資源之一。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通過收發(fā)作業(yè)、觀察班級積分表等方式認識了同學的名字,于是我舉辦了“夸夸身邊人”的活動,讓學生從信封袋中隨機抽一個同學的名牌,大聲讀出來并夸一夸對方,在展示識字成果的同時也能積累友誼。利用生活中的讀書節(jié)、家?;尤盏扰e辦一些競賽活動,如朗讀比賽、故事大王、字卡王、小小導游等,評選出班級的識字達人。教師一方面用好陶行知先生倡導的“小先生制”,發(fā)揮榜樣的力量,讓學生做小老師介紹識字方法,另一方面鼓勵其他學生向榜樣靠近,在生活中積極識字。
二、“教學做合一”,革新閱讀教學方法
“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的根本方法。傳統(tǒng)閱讀教學中,教師總是按照教參煩瑣復雜地分析,將語文知識嚼碎了“喂”給學生,長期經(jīng)歷這樣的語文課,學生不知道讀書的意義是什么,課后也沒有閱讀的興趣和動力。事實上,學生需要自己經(jīng)歷學的過程,唯有這樣才能掌握學習語文的關鍵能力,提高自身語文素養(yǎng)。
1.教方法、用方法,做好課堂閱讀教學
陶行知主張“教的法子要根據(jù)學的法子”,將“教授法”一律改為“教學法”。課堂應該是教學生學習的地方,學生學會后能夠自己用這樣的方法去解決類似的問題。例如部編本語文教材中的“風娃娃”一課,本課的語文要素是講故事,教學時我先引導學生說說在哪里見過風、風給你什么感受,拉近學生與文本之間的距離;接著出示表格,引導學生借助表格的提示提取信息,說一說風娃娃來到田野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結果怎么樣,進一步引導學生抓住動作和人物語言,將故事講得更有意思;然后與學生共同總結講故事的方法,再放手讓學生遷移運用,自己講好風娃娃來到河邊、廣場的故事;最后鼓勵學生模仿課文結構,結合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展開想象,創(chuàng)造性續(xù)編故事。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自主嘗試,在“教學做合一”的過程中逐步習得語文關鍵能力。
2.愛閱讀、愛交流,做好課外閱讀拓展
我在班級舉辦了師生共讀活動,每月由一位學生推薦一本書,將推薦理由錄成視頻發(fā)送到班級群。讀書是形式,其最終目的是用書,我會在全班學生閱讀之前先閱讀一遍,然后制作閱讀交流單,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設計一些話題,以引起大家的共鳴。我也會組織讀書分享會,讓學生帶領全班共同閱讀自己喜歡的內容,組織大家交流對這部分內容的感受。此外,學生還將課堂上習得的朗讀技巧、理解詞句的方法、積累詞語的妙招、品悟道理的經(jīng)驗、質疑提問的精神等遷移運用到課外閱讀中,真正做到了“教學做合一”。
三、“活”教育思想,修正寫作教學的目的
當下,為了在應試中博取閱卷教師的好感,學生的文章大多由好詞好句堆砌而成。例如描寫同班同學時,明明對方嘴巴很大,但是為了能用上一句“她有著一張櫻桃般的小嘴”,而罔顧事實地描寫,與課標提倡的說真話、說自己想說的話背道而馳。
陶行知倡導教師和學生都要寫日記,每天不同的生活便是寫作的源泉,寫日記便是“自然產(chǎn)出活的文章”。一次習作課上,我讓學生寫一篇名為《找春天》的文章,學生看著題目遲遲不下筆,或一籌莫展,或直接把課本上的句子生搬硬套過來。我意識到了問題:學生沒有在生活中好好觀察過春天。于是我決定立刻帶學生去校園里找春天,在活生生的大自然中感受春天,然后再回到教室記錄下心中的春天。這下,學生們寫出來的文章仿佛是一幅幅春天的畫,讓人眼前一亮。
教育離不開生活,學生接受教育是為了更好地生活。生活中處處有語文,學生的學習應該沖破照本宣科的桎梏,將生活與語文學習有機融合,從生活中學,再回到生活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