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網絡包羅萬象,網絡中的信息量龐大、且內容種類多樣,基于初中數學課程的網絡化延展,可拓展學生的視野,讓教材體系更為豐富,網絡環(huán)境下,數學的教學模式也更加靈活,可搭建思維導圖,可創(chuàng)設情境空間,可引入直觀內容,可插入趣味微課,教師應提取出網絡環(huán)境中與初中數學課程相契合的信息,充分使得兩者融合,讓數學知識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展示出來,數學問題迎刃而解。
關鍵詞:網絡環(huán)境;初中數學;課程;有效教學
一、 引言
網絡是一個大的、虛擬的環(huán)境,網絡可長時間的儲存信息,將同類信息歸納起來,快速實現內容的篩分,初中數學也需要構建邏輯化的知識框架,進行知識的類比與區(qū)分,教師可借助網絡平臺、拓展網絡空間,讓學生整合數學知識體系,掌握數學的定律、規(guī)律,分析數學的內涵與實踐應用價值,圍繞初中數學教育問題,剖析網絡教學優(yōu)勢與機遇,尋求更適合學生的學習方法。
二、 初中數學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的轉變具有局限性
每一名教師都經過素質教育的理念熏陶,有教育轉型的思考,但素質教育之所以在推行中存在阻礙,仍舊有一些教師無法跟上素質教育的腳步,在教育轉型上缺乏創(chuàng)新能力,傳統(tǒng)教學具有空間的束縛性,且知識體系只能從教材中抽取、羅列,學生對于教材過于依賴,對教師也過于依賴,缺乏自主的辨證思考、質疑引問意識??菰锏恼n堂氛圍下,教師難以激發(fā)學生的參與興趣,課堂上的互動少,仍舊是教師侃侃而談學生懨懨欲睡,教育轉型找不到突破口。
(二)教學氛圍過于緊張
部分教師雖然意識到多媒體教學的優(yōu)勢,也開設了微課課程,然而微課的視頻仍舊是從網上“抄襲、借鑒”而來,甚至連剪輯痕跡都沒有,只能利用進度條尋找視頻中“精華”的部分讓學生觀看,部分教師更是直接把教材的文字、公式直接的挪移到PPT中,看似進行了知識梳理,實則仍舊離不開照本宣科,不僅如此,教師們始終認為課堂的秩序與紀律很重要,而不允許學生提出與眾不同的看法,或者說學生也根本沒有機會進行自主闡述,課堂的節(jié)奏十分緊湊,一些教師甚至面對黑板口若懸河,下課鈴響轉身離去,留下學生面面相覷。
(三)課后學習形同虛設
雖然素質教育提倡學生自主學習,對于課后的預習、復習也引起了重視,但教師不能因材施教的幫助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預習與復習的環(huán)節(jié),始終圍繞書本展開,學生翻閱書本的時間不超過五分鐘,就匆匆結束了課后活動,部分學生敷衍了事,對于課后學習并不重視,若教師課堂上不提問,學生課后基本不會去完成這些“自由任務”,甚至連交作業(yè)率都不能“滿格”,由于課后師生各有安排,難以對學生進行問題釋疑,學生遇到問題經常一籌莫展,導致他們的自尊心受挫,課后越來越“破罐子破摔”。
三、 網絡環(huán)境下初中數學課程的教學優(yōu)勢
(一)打破教學的局限空間
傳統(tǒng)教學空間局促、方式局限,以網絡為媒介,打破這種空間界限,可以讓學生在超脫于教材之外,尋找到與教材主題關聯緊密的信息,加強他們的理解,網絡可提供教材中的輻射性、延展性資料,且多半的資料都是以視頻、趣味模式、通俗易懂的形式展示的,對于學生來說,他們完全具備自學、自問、自答的能力,即使部分知識比較抽象難懂,也可以借助教師之手,通過教師剪輯、編輯、整理的圖文、視頻、微課等,讓學生拓展思維、靈活思考。網絡信息的導入會讓學生迸發(fā)議論興趣,使得原本拘泥于教材思考的學生,形成對數學探索的積極意識。
(二)構建輕松的教學氛圍
教師應掌握多種網絡教學形式,如將素質教育下,已經得到試驗證實,有助于初中數學課程效率提高的思維導圖、數形結合、圖文結合、微課、翻轉課堂等應用起來,還可以構建游戲模式、情境模式等,圍繞不同的知識主題創(chuàng)新教學互動方式,讓學生從靜態(tài)學習轉變?yōu)閯討B(tài)討論,教師可從網絡摘取“精華”的部分,利用手機剪輯或者電腦PS等技術,將與教材關聯緊密的內容摘錄下來,并與其他的文字型資料進行整合,還可以由教師配音解說,教師應加強網絡培訓下的自我教育,掌握更多的網絡編輯技巧,與年輕的教師交流網絡信息編輯心得,通過更能吸引學生注意力,可激發(fā)學生課堂熱情的方式導入視頻,拉近師生的距離,同時讓課堂嚴肅的氣氛逐漸消除。
(三)構建課后學習平臺
傳統(tǒng)課后學習中,難以幫助學生指明方向,課后學習多為無目的、無計劃進行的,網絡平臺的構建,可讓學生有及時釋疑的機會,他們通過平臺交流問題、共同完成課后任務,極大的降低了抄襲率,提高了交作業(yè)率,教師可在平臺上留下相應的指導性文件,以視頻、鏈接等模式,促使學生有補充學習的機會,還可以利用網絡平臺發(fā)布預習資料,將其整理為思維導圖的邏輯體,學生提前梳理了知識的梗概,課堂上有更充裕的時間自主議論。
四、 網絡環(huán)境下初中數學課程的有效教學方式
(一)微課情境的應用
微課是網絡形式下較為基礎的教學模式,微課的演示時間有限,可基于學生的理解能力、知識體系的復雜性等籌備,將復雜的信息簡化,在微課中應注意突出重點難點,劃分知識的主次結構,同時導入趣味的內容,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如教學北師大版“數軸”時,教師將微課與數形結合相互整合,構建情景化微課模式,教師先在微課中呈現出一個動畫場景,畫面上出現了一條馬路,接著出現了一個汽車站,這時候畫面中拉出數據軸線,并標注“向東3m”“向西4.5米”的字樣,然后分別出現了一棵樹,而后標注“向西3米”“向東7米”的字樣,分別出現了一根電線桿與一個超市,此畫面以動態(tài)的形式呈現,相較于口頭說明,學生更加直接的將情境印刻在腦海中,接著教師提問:“看似一個復雜的情境,一會向東一會向西,情境中的標志物也較多,那么怎么簡化這個情境呢?”學生發(fā)覺其中規(guī)律:“他們都在一條線的馬路上”。教師將標注語與軸線結合起來,此時畫面劃出不同距離的軸線,詢問學生:“還可以怎么標注呢?怎么標注會更加的清晰?一目了然?”學生建議把先出現的汽車站作為中心點,接著教師延展性提問:“向東10米處有一個出租車怎么表示?”以此類推分別在畫面上,拉開不同的距離,以不同顏色的線畫出數軸,讓學生理解數軸的用途。
(二)翻轉教學模式
網絡空間的延展,讓課后學生預習與復習的時間更加的充裕,還能夠為學生提供課后延續(xù)化指導,幫助學生鞏固知識、加深印象。如教學北師大版“絕對值”,教師在課前整理一個小視頻,視頻中出現了兩輛小汽車,分別向東、向西行駛,然后表明向東為正,以此將向東5千米視為+5絕對值,向西四千米視為-4絕對值,此時將原視頻的數字與標志刪除,以a來代替說明,說明|―6|=|6|=6的原理,而后將公式演變?yōu)閨―4|=4,|+1.7|=1.7,并借助視頻說明其演變規(guī)律,接著教師提出幾個簡單的問題,學生可自由完成,可不作答也可以嘗試作答,課堂上教師開門見山,直接導入課前布置的問題,然后抽絲剝繭的去說明這些問題的解答思路,此時的問題應相對簡單,讓學生容易“入門”,如提問|+2|=?+15=?|+8.2|=?摸索其中的規(guī)律,直到學生在下一批問題上能夠脫口問出答案,接著就可以對絕對值一般規(guī)律進行總結,此時學生并非死記硬背概念、規(guī)律,而是在明確的認知與理解基礎上,知其然的探索規(guī)律,這樣有助于學生后期基礎知識的利用,課后教師在布置計算問題時,可以提供“線索”,將點撥的信息發(fā)布到平臺上,設定層次化的問題,如求解絕對值的化簡題,教師給出難度分別為ABC層次的問題,學生可自行選擇某一層次問題作答,也可以自愿嘗試全答,這樣既能夠提高學生的交作業(yè)率,也能夠激發(fā)學生的上進心。
(三)思維導圖結構
人的大腦就像是一片大陸、也可以比喻為一片汪洋大海,整個思維空間可以構建成一幅地形圖,地圖之間的信息是相互關聯的,以點帶面的構建思維導圖,能夠讓學生在記憶知識時形成技巧,數學知識需要學生搭建邏輯空間,并能夠化解抽象疑問,此時以思維導圖的形式去簡化內容,可以讓學生整合知識點,靈活思辨問題,初中的思維導圖相對比較復雜,關聯性知識點較多,若臨時在黑板上勾勒,恐怕時間來不及,以網絡模式搭建數學網格,不僅可以構成思維導圖結構體,還能夠在各個分項環(huán)節(jié),以不同的顏色、鏈接等延展知識空間,課后教師將思維導圖總結為圖片信息,發(fā)給每一名學生,可以幫助學生強化數學邏輯體驗。
(四)平臺課后跟蹤
課堂上可適當的拓展趣味元素,讓數學教學超脫于教材的限制,課后也可以搭建平臺,跟蹤學生的學習進度,幫助學生答疑解惑,無論是布置作業(yè),還是設定生活化數學問答,都可以加深學生的數學體驗感。課后平臺的跟蹤,可分為對不同層次學生的因材施教、個性化的指導和整體基礎的概述等,還可以線上舉辦數學知識競賽活動,制作高清動畫視頻介紹數學原理,鼓勵學生自主提問,然后相互解答,展示學生的優(yōu)秀筆記等,課后的空間相對比較自由,教師既要利用網絡提高學生的課后學習積極性,但又要避免形成學生的負累,應適當的減少原本作業(yè)的容量,將部分作業(yè)轉移到網絡平臺上來,通過資源共享、實時互動等形式,幫助學生形成課后自主學習的能力。
五、 結束語
初中數學的教學中,網絡環(huán)境可作為教學效率提高的載體,也可以視為趣味化教學的潤燥劑,教師應結合網絡環(huán)境下的課程信息,以多種教學模式,突破傳統(tǒng)教學的困境,帶領學生走進數學的情境視域中,激發(fā)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促使學生徜徉在數學的空間中,分辨數學的信息。
參考文獻:
[1]王寶紅.小學數學教學中電化教學的運用分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4(20):121.
[2]石偉平.讓學生在電化教學中享受學習數學的樂趣崔文清老師執(zhí)教平行與相交課堂片段與思考[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8(25):60-61.
[3]陳小程.現代信息技術與初中數學教學[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9(6):95-96,98.
[4]劉振強.初中數學教學中現代信息技術的巧妙運用[J].學周刊,2017(22):170-171.
[5]端利國.淺談現代信息技術與初中數學教學的整合[J].學周刊,2018(14):136.
作者簡介:楊坤,廣東省佛山市,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qū)獅山鎮(zhèn)羅村第一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