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 陳,施春梅
(江蘇省南通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江蘇 南通 226000)
前列腺癌作為泌尿外科臨床中較為多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好發(fā)于高齡男性,對男性健康構成重大威脅。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日益嚴峻,前列腺癌的發(fā)病率逐漸升高,受到醫(yī)學界廣泛重視[1]。目前臨床中常用前列腺癌根治術治療,雖具有明顯療效,但容易引發(fā)術后尿失禁等并發(fā)癥。 因而,加強提供術后護理干預配合措施就顯得頗為重要。鑒于此,本研究對2016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80例前列腺癌根治術后尿失禁患者應用綜合護理干預措施,效果滿意,報道如下。
隨機抽選2016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80例前列腺癌根治術后尿失禁患者,依照入院就診順序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40例。研究組年齡53-78(68.55±5.08)歲;尿失禁程度:I級27例、II級5例、III級8例;對照組年齡52-75(68.01±5.12)歲;尿失禁程度:I級28例、II級6例、III級6例。兩組一般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應用傳統(tǒng)護理干預措施,包括健康知識普及、心理排解、用藥指導、生活管理等。研究組應用綜合護理干預措施,包括:(1)認知干預。患者入院后,由護理人員對其病情狀況進行有效評估,并告知患者及其家屬有關前列腺癌的有關知識做好術前認知干預工作。(2)膀胱功能康復指導。術后,指導患者進行一系列膀胱功能訓練,囑患者少量多次飲水,最佳飲水量200-300ml/次。(3)盆底肌訓練。護理人員應當根據患者的實際狀況選取合適的姿勢,建議選取平臥位、坐位、站立位,有助于臀部肌肉、下肢放松。指導患者進行恥骨肌肉主動收縮活動、尾骨肌肉主動收縮運動,訓練時間控制在10s/次,然后再放松10s,持續(xù)進行25次/組,3組/d即可,持續(xù)鍛煉30d。(4)出院指導。幫助患者辦理好出院相關手續(xù),加強術后隨訪工作。及時糾正患者的不良飲食及作息習慣,做好用藥指導工作,囑患者按時按量服藥。
評價兩組的:(1)護理有效性,顯著進步:患者控尿功能恢復,未出現尿失禁;好轉:患者可控制小便,偶發(fā)尿失禁;無效:與上述不符,甚至尿失禁病情失去控制;(2)尿失禁持續(xù)時長;(3)尿管拔除后的控尿復常時間;(4)護理滿意程度,采用我院自制的護理滿意調查表,采取百分制。甲級:≥90分;乙級:60-89分;不滿意:≤59分。
數據采用SPSS21.0軟件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行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研究組護理有效性(9 7.5 0%)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5.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研究組尿失禁持續(xù)時長(1.63±0.85)月顯著少于對照組(3.57±1.02)月,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研究組1-3月、4-6月、7-9月、10-12月控尿復常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研究組護理滿意程度(9 7.5 0%)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7.5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尿失禁作為前列腺癌根治術后一項較為多見的并發(fā)癥,隨著病情變化可發(fā)展為尿道口濕疹、潰爛等泌尿系統(tǒng)感染,對患者生理、心理造成嚴重影響[2],進而延長術后康復時間。臨床上通過進一步分析認為,引發(fā)術后尿失禁多因膀胱功能障礙或(和)尿道括約肌功能障礙所致[3]。因此,目前主要是堅持以改善控尿功能、防止尿失禁的治療原則。在本研究中,將認知干預、心理疏導、膀胱功能康復指導、盆底肌訓練、飲食指導、住院指導等護理對策貫穿于綜合護理干預全程中,取得了令人滿意的護理成效。本研究表明,研究組護理有效性高于對照組,提示綜合護理干預措施可改善術后尿失禁的臨床癥狀;相比于對照組,研究組尿失禁持續(xù)時長得到明顯減少,提示綜合護理干預措施可有效縮短尿失禁持續(xù)時間;研究組在拔管后4-6個月的控尿復常率高于對照組,提示綜合護理干預措施可在術后4-6個月內提高控尿復常率;研究組對臨床護理工作的滿意程度高于對照組,提示綜合護理干預措施可取得更多患者的信任度與滿意度,有利于增進護患情感,為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奠定堅實基礎。
綜上,臨床對前列腺癌根治術后尿失禁患者應用綜合護理干預措施,可縮短尿失禁持續(xù)時間,在最大程度上預防與控制術后尿失禁,加速康復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