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沈石溪
人一站到大自然的美面前,總是會不自覺地變得寬容,連枯萎也覺得是又一個新生的開始。
是的,美的事物也從來不會含蓄收斂,要綠就綠得濃郁,綠得廣闊無垠;要姹紫嫣紅就姹紫嫣紅,熱烈明媚到極致。
人應(yīng)該有看到美的事物的能力。無論你處在什么樣的境地,看到美,心頭就會變得寬慰,變得有希望起來。
有美在心,就算一時遭遇枯萎,也相信自己很快會重新欣欣向榮。人也應(yīng)該心向著美的方向極致生長,這樣就算有一天真的枯萎,也不遺憾,畢竟曾經(jīng)美過一生?。?/p>
(小樹薦)
文/羅振宇
“你眼中的問題,就是別人眼中的解決方案?!焙苜M解吧?
舉個例子,你覺得孩子沉迷游戲,這是個問題。但是你想,在孩子的眼中,這是他沒有成就感的解決方案。
再比如,你覺得別人抽煙是一個問題。但是在他的眼中,抽煙是他無聊的解決方案。
理解了這個原理,你就明白,為什么勸人改掉毛病往往是無效的。因為你把看到的這個問題拿掉了,就等于是拿掉了對方的解決方案,他要面對他的問題了,他就更痛苦。一痛苦,他還是要按照慣性回到他的傳統(tǒng)解決方案上來,那你的問題又回來了。
所以,一個人的建設(shè)性,往往體現(xiàn)在:不是糾正看到的問題,而是和要糾正的人一起,面對他所面對的問題。這樣一來,不僅解決了你的問題,你和這個世界的關(guān)系也會變得融洽起來。
(任羽天摘自“羅輯思維”微信公眾號)
文/黃小平
世間有兩樣?xùn)|西容易蒙蔽人的眼睛和心靈,一個是愛,另一個是恨。
我們常常因愛一個人,只看見其長處,而看不見其短處。同樣,我們常常因恨一個人,看到的只是他的短處,別無長處?!抖Y記》中有一句:愛而知其惡,恨而知其善。它辯證地告訴了我們?nèi)绾稳タ创鶒壑撕退拗恕?/p>
對于所愛之人,更要看到其短處,這樣才能愛得清醒;對于所恨之人,更要看到其長處,這樣才能恨得理智。
愛得清醒,恨得理智,就不會被愛恨所蒙蔽,就能正確地去認識一個人,公正地去對待一個人。
(摘自新浪博客)
文/胡莊子
冰心90歲生日那天,馮驥才去祝壽,進門先跪下給老人磕了個頭。冰心給馮驥才一張卡片,卡片正面是“壽”字,背面是冰心的一句話:沒有愛,便沒有一切。卡片上印有編號,給馮驥才的這張是77號。馮驥才隨口說:我將來要活到77歲。冰心說:“你胡說,怎么能說這話!”然后,冰心拿起筆,在77的上面畫了兩個彎,變成了99。
(摘自《美文》2020年6月上半月刊)
文/胡竹峰
酸甜苦辣是味,清坐閑談是味,高臥冥想是味,把卷長吟亦是味。游歷得山水味,懷古得前時味,看書得文墨味,寫作得文章味,賞畫得水墨味,觀帖得士子味,讀碑得金石味,種菜得稼穡味。日色有光明味,月色有清涼味,山中有林下味,水畔有幽僻味。金圣嘆說花生米與豆腐干同嚼會有火腿味,金圣嘆有奇味,石破天驚處不動聲色。石破天驚是味,不動聲色也是味。人間處處有味。人間味不過風(fēng)物味、煙火味。
(摘自《山西文學(xué)》2020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