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曹立耘
褐斑病是夏玉米生產上的主要病害之一,近年來有逐年加重的趨勢。尤其在7~8月降雨多的年份,容易帶來高溫高濕的環(huán)境條件。夏玉米褐斑病感病的高峰期基本與夏季雨熱條件同步,有利于褐斑病發(fā)生,病株光合作用差,導致結穗小、產量低、品質差。
褐斑病發(fā)生在玉米生長的中后期,一般在喇叭口期開始見到病株,抽穗期至乳熟期集中顯癥。主要危害玉米葉片、葉鞘及莖稈,先在頂端葉片的尖端發(fā)生,以葉和葉鞘交接處病斑最多,常密集成行。最初為黃褐色或紅褐色小斑點,病斑為圓形或橢圓形、線形,隆起附近的葉組織常呈紅色,小病斑常匯集在一起,嚴重時葉片上出現幾段甚至全部布滿病斑,在葉鞘和葉脈上出現較大的褐色斑點。病斑常匯集沿葉脈形成條斑,多個條斑形成橫向病斑帶;葉片正面主脈出現1~2毫米的黑斑,連在一起形成黑脈;發(fā)病初期葉肉褪綠,葉脈及葉脈附近葉肉仍保持綠色,病斑透亮;發(fā)病后期病斑表皮破裂,葉組織壞死,散出褐色粉末;葉鞘上出現較大的圓形或不規(guī)則形褐斑;莖稈上的病斑多發(fā)生于節(jié)的附近,常在感染中心處折斷。葉脈和維管束殘存如絲狀。
玉米褐斑病病原屬鞭毛菌亞門真菌,是玉米生產上的一種專性寄生菌。病菌以休眠孢子(囊)在土壤或病殘體中越冬,次年靠氣流傳播到玉米植株上,遇合適條件萌發(fā)產生大量游動孢子,游動孢子在葉片表面水滴中游動,并形成侵染絲,侵染玉米的幼嫩組織。溫度23~30℃,相對濕度85%以上,降雨較多的氣象條件,有利于該病的發(fā)生和流行。據測報部門調查,夏玉米發(fā)病始見期一般多在7月下旬,即玉米小喇叭口期,抽穗至乳熟期達到高峰,以后進入穩(wěn)定期不再發(fā)展。用帶有病殘體的秸稈還田,施用未經腐熟的廄肥、堆肥或帶菌的農家肥使病菌傳播的田內,造成大田的菌源數量增加,是引起玉米褐斑病近年連續(xù)大發(fā)生的重要原因。病菌喜高溫高濕條件,6~8月陰雨天多有利于發(fā)病,12片葉以后一般不再發(fā)病。連作地塊和低洼潮濕、土壤貧瘠的地塊及玉米植株抗病力較差,通常發(fā)病較重。玉米品種間對褐斑病的抗性有較大的差異,如鄭單958、中科4號、農大108、魯單981等品種,均易感染玉米褐斑病。
防治玉米褐斑病最好采用農業(yè)綜合防治措施,才能取得較好的防治效果。
農業(yè)防治:重病田實行3年以上輪作,玉米收獲后徹底清除田間的玉米病殘株,并及時深翻土壤,減少越冬菌源。在肥料施用上,最好推廣測土配方施肥,保證玉米健壯生長,提高抗病力。在栽培上,加強田間管理,施足底肥,增施磷鉀肥,適時追肥。一般可在玉米4~5葉期追施苗肥,每畝施尿素10~15公斤。適時中耕除草,促進玉米健壯生長,遇旱要及時灌水抗旱,遇雨及時排澇。平時進行田間管理時,盡可能減少機械損傷。玉米生長中后期,田間濕度大,發(fā)病加重,氣溫偏高,拔節(jié)后田間郁閉,施藥難度加大,多數玉米田沒有施藥、不施肥,造成病害流行,也是玉米后期褐斑病嚴重的因素之一。
藥劑防治:玉米常年發(fā)病嚴重地區(qū),要注意提早預防。在玉米4~5葉期,如果近期有中等降雨或連續(xù)陰雨天氣,用粉銹寧噴霧可以起到預防的作用。田間病株率達到5%以上時,可用20%粉銹寧乳油,或12.5%烯唑醇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噴霧,也可選用苯醚甲環(huán)唑、霜脲·錳鋅、烯酰嗎啉等藥劑。一般7天1次,連續(xù)防治2~3次。為提高防治效果,可在藥液中加入適量磷酸二氫鉀、尿素等噴施,并參照前期施肥情況適當施速效肥,促進玉米健壯生長,提高自身的抗病力,減輕病害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