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連鵬
(黑龍江省有色金屬地質勘查七〇三隊,黑龍江 哈爾濱 150300)
湯旺河區(qū)隸屬于黑龍江省伊春市,位于伊春市東北部,以低山地形為主;地質屬于小興安嶺褶皺的邊緣,地質情況較為復雜。銅、鉛-鋅礦點位于湯旺河區(qū)南山,主要表現(xiàn)為沿斷裂和節(jié)理裂隙分布的黃鐵礦、黃銅礦、方鉛礦和閃鋅礦組成的多金屬硫化物脈。區(qū)域內地層出露零星,主要以巖漿巖出露,為晚三疊世-早侏羅世二長花崗巖;燕山期脈巖發(fā)育,主要為花崗細晶巖脈、閃長玢巖脈、輝綠巖脈等。礦體形成受構造和脈巖影響密切,為礦體形成提供了控礦構造和動力條件。
區(qū)域上出露侵入巖以晚三疊世-早侏羅世為主,巖性較單一。賦礦巖體為晚三疊世-早侏羅世粗中粒似斑狀二長花崗巖(T3J1ηγ)。
粗中粒似斑狀二長花崗巖(T3J1ηγ):
巖石多呈灰白—黃白色,粗中?;◢徑Y構,由于受構造作用較強烈,巖石具碎裂構造、片麻狀構造。似斑晶鉀長石呈肉紅色,較自形板狀,大小一般10mm~15mm,個別可達25mm,約占5%左右?;|具中細?;◢徑Y構,礦物成分由鉀長石、斜長石、石英和黑云母組成,粒度一般在4mm~8mm。鉀長石為條紋長石和微斜長石,他形粒狀為主,含量35%±;斜長石,半自形板狀狀,少見他形粒狀,含量30%±;石英,他形粒狀,裂紋發(fā)育,晶體內包嵌有斜長石和黑云母等礦物,含量30~35%;黑云母,片狀,含量5%±。
區(qū)域上該期次二長花崗巖出露面積較大,礦體多賦存在該巖體與脈巖的接觸帶邊部或巖體的節(jié)理裂隙中。
區(qū)域上脈巖種類較多,因受區(qū)內構造控制,一般均為北東向或北西向。主要分布在晚三疊-早侏羅世侵入巖中。
1.2.1 輝綠巖脈
巖石在區(qū)內主要分布于湯旺河斷裂兩測派生的次級斷裂中,一般均為北東向或北西向成群出現(xiàn),其主要巖石礦物學特征如下:
巖石具變余斑狀結構,基質具變余輝綠結構,塊狀構造。主要礦物成分為斜長石、陽起石、黑云母、綠泥石和綠簾石。巖石蝕變強,出現(xiàn)大量的陽起石和黝簾石等蝕變礦物,但原巖結構特點基本可識別。
斜長石:約占礦物總量的50%。其中約5%呈斑晶產出,最大斑晶為1mm×0.3mm,其余均呈自形-半自形微晶板狀,長度小于0.3mm,呈三角形格架分布,其內充填暗色礦物,構成變余輝綠結構。正低突起,斜消光,干涉色多為一級灰白,二軸晶,負光性,聚片雙晶發(fā)育,可見環(huán)帶結構,鈉黝簾石化強。
暗色礦物約占礦物總量的50%,主要成分為陽起石和黑云母,含部分綠泥石和綠簾石。它們多呈充填狀分布于微晶斜長石構成的三角格架中,部分微晶狀陽起石集合體呈現(xiàn)一定的外形(交代假象),應為輝石等暗色礦物蝕變的產物。
陽起石:約占礦物總量的25-30%,多為柱狀或微晶針狀,藍綠-淺黃綠色多色性,可見具有兩組完全解理的菱形橫切面,正中突起,干涉色多為一黃,柱面斜消光,消光角多小于15°,二軸晶,負光性,光軸角大。
黑云母:約占礦物總量的10-15%,片狀,一組極完全解理,具特征褐綠-淺黃綠色多色性,正吸收,干涉色較高而鮮艷,平行消光。
綠簾石和綠泥石:兩者約占礦物總量的5-7%,前者為細粒-微晶狀,光性清楚,正高突起,綠色-淺黃綠色多色性,干涉色高且分布不均勻。后者為片狀,綠色-淺黃綠色多色性明顯,正低突起,解理發(fā)育,紫丁香色異常干涉色明顯,平行消光,負延性。
1.2.2 閃長玢巖脈
巖石分布較局限,僅見于較老的花崗巖,多受控于區(qū)域構造,但其展布方向不穩(wěn)定。其巖石特征如下:
巖石具斑狀結構,塊狀構造。斑晶含量約占巖石整體的20%,斑晶礦物成分為斜長石和黑云母,含部分角閃石、正長石和石英。
斜長石斑晶:約占巖石總體的13-15%。自形-半自形板狀,最大晶體為3mm×1.5mm。正低突起,斜消光,干涉色多為一級灰白,二軸晶,負光性,聚片雙晶清楚,個別可見環(huán)帶結構,鈉黝簾石化較強。
黑云母斑晶:約占巖石總體的2-3%,多具綠泥石化,殘留黑云母光性清楚,片狀,一組極完全解理,具特征褐綠-淺黃綠色多色性,正吸收,干涉色較高而鮮艷,平行消光。
角閃石斑晶:約占巖石總體的1%。半自形柱狀,長度小于1.5mm,綠色-淺黃綠色多色性,正中突起,柱面一組完全解理清楚,干涉色為一級黃,柱面斜消光,消光角小于15°。
正長石斑晶:約占巖石總體的2-3%,分布不均勻,半自形板狀或它形粒狀,最大板狀晶體為4mm×1mm。負低突起,干涉色多為一級灰,二軸晶,負光性,卡氏雙晶清楚。
石英斑晶:約占巖石總體的1%。它形粒狀,無色透明,表面干凈,正低突起,最高干涉色為一級黃白,一軸晶,正光性。
基質約占巖石總體的80%,微粒結構,微晶板狀斜長石含量高,石英含量大于5%,此外可見微晶黑云母和蝕變礦物綠簾石、黝簾石和綠泥石等。
1.2.3 花崗細晶巖脈
巖石在各期花崗巖中均較發(fā)育。但規(guī)模不大,局部集中產出,最寬約10米,花本區(qū)的火山巖中偶有發(fā)育,多受控于區(qū)域構造,但其展布方向不穩(wěn)定,但多以北東向為主。其巖性特征如下:
蝕變花崗細晶巖巖石均為長英質細晶組成:斜長石28%±、微斜長石35%±,石英23%±、黑云母2%±、白云母2%±,綠簾石4%,磁鐵礦1%,其它副礦物少量。斜長石:半自形-它形粒狀,鈉長雙晶,絹支母化0.2mm~1mm。鉀長石:他形粒狀,填隙分布,格子狀雙晶,裂紋構造,條紋構造,0.2mm~10.6mm。石英:他形粒狀,波狀消光,0.2mm~0.6mm。黑云母:片狀,綠泥石化,析出鐵質,片長0.1mm~10.2mm。巖石所見的蝕變類型為綠簾石化、絹云母化、白云母化。
1.3.1 區(qū)域構造背景
區(qū)域大地構造位置處于興安嶺-內蒙地槽褶皺區(qū),伊春-延壽褶皺系,五星—關松鎮(zhèn)中間隆起帶北端,湯旺河-關松鎮(zhèn)隆起區(qū)。據(jù)韓振新等研究,該區(qū)域經歷了古亞洲洋陸緣增生演化階段(古生代)和濱太平洋大陸邊緣活動階段(中生代-新生代)兩個大的構造發(fā)展階段。早中生代受古亞洲洋巖石圈板塊俯沖及后續(xù)巖石圈拆沉效應,引起測區(qū)晚三疊世至早侏羅世基性、中酸性-酸性巖漿的侵入。這期巖漿的侵入是古生代構造的延續(xù),表明了古亞洲洋封閉后造山期后的巖漿活動,從而拉開了中生代構造演化的序幕。燕山晚期,由于太平洋板塊對歐亞板塊的持續(xù)俯沖作用,產生NNW—SSE向擠壓作用,發(fā)生測區(qū)脆性斷裂事件,并伴有輝綠巖、閃長玢巖、花崗細晶巖等燕山晚期各種巖脈的侵位。
1.3.2 控礦構造
礦點構造上位于湯旺河斷裂旁側,斷裂分叉轉折端。區(qū)內湯旺河斷裂呈SN走向,在湯旺河區(qū)分叉,形成帚狀構造,同時由于湯旺河分叉造成湯旺河區(qū)斷陷盆地。湯旺河斷裂是區(qū)域性深大斷裂,在其旁側發(fā)育有工業(yè)礦床和一系列礦點,是區(qū)域上重要的導礦構造。NE向的斷裂構造中,都發(fā)育黃鐵礦、黃銅礦、方鉛礦和閃鋅礦組成的多金屬硫化物,但斷裂構造寬度較小,連續(xù)性較差。此外,多金屬硫化物脈沿一些張性的節(jié)理裂隙發(fā)育,這些節(jié)理裂隙是重要的容礦構造。
1.4.1 單元素異常特征
(1)Cu。區(qū)內銅元素地球化學異常主要呈圓狀、橢圓狀,連續(xù)性差,分布于石林公園南山。南山Cu元素異常區(qū)大面積出露三疊—早侏羅世花崗巖中。Cu-08銅元素地球化學異常濃集中心較明顯,具有異常中帶,峰值為83.25×10-6,平均值為49.63×10-6,襯度為7.34,該異常與燕山期花崗斑巖脈關系密切。
(2)Pb。鉛元素地球化學異常較發(fā)育,整體上呈NE-SW向帶狀展布,呈不規(guī)則狀,發(fā)育中帶,連續(xù)性差,Pb-28峰值為138.8×10-6,平均值為61.48×10-6,襯度為2.30,Pb元素異常區(qū)主要分布于晚三疊—早侏羅世二長花崗巖(T3J1ηγ)中,Pb元素高值區(qū)受斷裂和脈巖控制明顯,如Pb-15異常位于湯旺河斷裂的邊部,其中輝長巖脈發(fā)育,規(guī)模較大的Pb-28、Pb-20異常,也與NW向斷裂關系密切。
(3)Zn。鋅元素地球異常較弱,呈零星分布,多呈橢圓狀,連續(xù)性差,峰值為235.6×10-6;Zn元素異常主要分布于晚三疊—早侏羅世二長花崗巖,Zn元素高值區(qū)受斷裂控制明顯,其主要異常如Zn-02、Zn-03、Zn-07、Zn-08異常都位于湯旺河斷裂的邊部,在對Zn-07異常查證過程中,見到了沿構造裂隙分布的閃鋅礦細脈。
1.4.2 組合異常特征
南山銅、鉛-鋅礦點主要位于組合異常HS-24內,其特征敘述如下:HS?24號異常整體呈圓形展布,元素組合為Au-43、Ag-08、Pb-40、Cu-08、Bi-18,Au、Ag具有異常中帶,Pb、Cu、Bi均是異常濃集外帶,Au最高值4.99×10-9,平均值3.2×10-9;Ag最高值0.38×10-6,平均值0.2×10-6;Pb最高值62.38×10-6,平均值49.19×10-6;Cu最高值39.09×10-6,平均值33.03×10-6,Au、Ag、Pb、Cu、Bi異常套合較好。
二長花崗巖發(fā)生強烈的蝕變,主要有硅化、綠泥石化、絹云母化等。
硅化:石英多呈自形-半自形板狀,常見類似簡單雙晶的消光現(xiàn)象,橫切面可見邊界平直的五邊形,具硅化石英特征。在石英晶體中心,可見類似長石的殘留物質,表面臟,但其軸性已轉變?yōu)橐惠S晶。
綠泥石化:黑云母綠泥石化,個別殘留黑云母為片狀,一組極完全解理,帶綠色調的多色性,正吸收,干涉色多見一級黃,平行消光。綠泥石為片狀,綠色-淺黃綠色多色性,正低突起,解理發(fā)育,紫丁香色異常干涉色明顯,平行消光,負延性。
絹云母化:斜長石絹云母化,蝕變礦物絹云母集合體常呈斜長石板狀晶形,部分絹云母集合體為渾圓狀,極個別可見殘留聚片雙晶。
該礦點金屬礦物主要有:黃鐵礦、黃銅礦、方鉛礦和閃鋅礦。
黃銅礦主要產出于湯旺河南山采石場的東部,野外肉眼觀察可見黃銅礦、方鉛礦和閃鋅礦呈細脈浸染狀分布于構造裂隙及兩側圍巖中,室內光片觀察發(fā)現(xiàn)其中發(fā)育有輝鉬礦。在石英大脈中,團塊狀的方鉛礦更發(fā)育;在采石場南側一斷裂裂隙中,見一以閃鋅礦為主的硫化物細脈。
光片鏡下方鉛礦呈純白色,均質性,表面光滑,平均顆粒直徑為0.01mm。呈乳滴狀出現(xiàn)在閃鋅礦中。閃鋅礦,鏡下呈灰色,內反射為紅褐色,均質性,表面有條紋,局部有孔洞,平均顆粒直徑0.2 mm。呈不規(guī)則狀及脈狀出現(xiàn)。黃鐵礦,鏡下呈黃白色,均質性,表面光滑,小顆粒直徑平均0.05mm,大顆粒直徑平均0.4mm。呈骸晶、不規(guī)則狀和脈狀出現(xiàn),分布在閃鋅礦內部及邊緣。輝鉬礦,鏡下呈灰白色,反射率大于黝銅礦小于方鉛礦,非均質性,微有雙反射,平均顆粒直徑為0.04mm。呈片狀分布在閃鋅礦邊緣。
(1)礦床成因。該礦點為與燕山晚期中酸性脈巖活動有關的中低溫巖漿熱液型礦化。湯旺河斷裂為多期活動斷裂,中酸性巖漿沿湯旺河斷裂派生的NE向次級斷裂充填,成礦流體也沿次級斷裂構造運移并在脈巖的邊部及節(jié)理裂隙中沉淀。區(qū)域上還未發(fā)現(xiàn)類似的典型礦床,對其成礦性的研究不僅對該礦化點的評價,而且對區(qū)域成礦規(guī)律研究及指導找礦工作具有重要的意義。
(2)成礦遠景評價。該礦化點位于區(qū)域性斷裂旁側,導礦、容礦構造配套,燕山晚期脈巖發(fā)育,具有較好的成礦地質背景。在1:5萬水系沉積物測量及1:2萬土壤測量圈定的組合異常中,鉛、鋅、銀元素異常套合較好,濃集中心發(fā)育。在野外觀察中,構造及節(jié)理裂隙中硫化物富集,化學樣品分析品位較高,銅最高值為0.15%、鉛最高值為0.76%、鋅最高值為0.62%,部分樣品達到了工業(yè)品位之上,具有一定的成礦遠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