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蘭》在中國公映后低到4.8分的評分,讓不少對這部電影有所期待的觀眾感到意外 意識到它可能不會被拍好,但沒想到會被拍得這么差。公映前發(fā)布的中國版正式海報,被評價為洋溢著上世紀(jì)古裝電視劇海報的粗陋氣質(zhì),也算是“劇透”,提醒觀眾謹慎進影院。
《花木蘭》的失敗,主要是編劇的不用心,哪怕用已經(jīng)成為套路的好萊塢故事模板作為“卡尺”去衡量,《花木蘭》在編劇層面的草率,也難以為它博得一個勉強及格的分數(shù)。
河北花木蘭住上了福建客家圍樓,她不僅變成了南方人,還從北朝穿越到了唐末宋初——這樣的BUG,其實不必在意,跨文化的改編,這是避免不了的事情。對于好萊塢翻拍中國經(jīng)典,觀眾更在意的,除了想要感受到更為震撼的視聽效果外,恐怕還是希望看到好萊塢視角下的中國故事,會煥發(fā)怎樣的新魅力。
《花木蘭》中的雪山、沙漠,拍出來還是很動人的,其中戰(zhàn)爭場景的刻畫,也有些史詩感,為影片賦予的暗黑風(fēng)格,也不違和,如果能匹配一個自圓其說的故事,這部電影會比現(xiàn)在更為賣座。之所以沒能講好故事,迪士尼犯了幾個錯誤。
第一,不該用公主套路來包裝花木蘭。迪士尼確實以盛產(chǎn)公主故事聞名,旗下有包括白雪、仙蒂、安娜、艾莎等15位公主,將花木蘭納入迪士尼世界的“公主休息室”,有著商業(yè)上的計劃與考量,但與迪士尼幾乎所有公主都出身皇室不同,花木蘭是正兒八經(jīng)的草根,不是說草根就不能成長為公主,但要有一個能說服觀眾的過程,況且,在中國觀眾心目中,花木蘭是民間英雄的代表,任何對于她的公主化塑造手段——哪怕用得很含蓄,都會激發(fā)觀眾的本能排斥。
第二,不該撿起忠孝表達的“裹腳布”?!爸摇⒂?、真、孝”是刻在花木蘭劍上的四個字,對于勇與真的表達,《花木蘭》做得比較好,無論從古代還是現(xiàn)代的視角去打量,都令人信服。但影片對皇帝和父親形象的塑造,簡單又粗糙,皇帝像個傻瓜,父親則像個“暴君”,花木蘭在故事里盡是委屈流淚,沒能獲得來自父輩真正的關(guān)愛與溫暖,這顯然會讓觀眾感到別扭?!赌倪钢凳馈分允軞g迎,在于傳遞出“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價值觀與現(xiàn)代年輕人的心理是吻合的,而《花木蘭》把早已被摒棄的價值觀——“愚忠”與“愚孝”當(dāng)寶貝一樣捧起來,使得整部影片的價值觀顯得迂腐。
第三,對女性成長以及女權(quán)主義的表達太過生硬。鞏俐飾演的仙娘是個神通廣大的巫女,但為了能有立足之地,卻甘愿被大反派驅(qū)使,最后又莫名其妙地替花木蘭擋箭,為了正義而死,且不說仙娘的行為動機巨變?nèi)狈D(zhuǎn)折與交代,編劇強行加在這個角色身上的女性生存之道,非常狹隘,甚至于是種偏見。《花木蘭》中有數(shù)場仙娘與花木蘭對于女性生存的臺詞對白,這幾個場景簡直是電影的“災(zāi)難”,更為直接地毀掉了這個故事。
花木蘭替父從軍,這個故事對于中國觀眾來說,最大的看點是女性出征,是超越性別的英雄成長史,拍成電影,除了對混跡于男性兵營的女兵進行一點兒喜劇化的刻畫之外,重點應(yīng)放在花木蘭是如何由一名士兵變成一名將領(lǐng)的,她在戰(zhàn)斗時如何使用自己的武功與智慧,她在殺敵時懷有怎樣的家國情懷,表現(xiàn)好這些,影片會很精彩,而之所以迪士尼的真人版《花木蘭》失敗,就在于最該拍的內(nèi)容它反而忽略了。這為以后好萊塢翻拍中國故事提供了一個失敗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