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 芳 (江蘇南通市港閘區(qū)天生港小學)
小學班主任需要用“慢”的心態(tài)來對待學生的成長。只有實施慢教育,遵循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在等待中陪伴學生成長,在等待中引導學生,才能促使學生朝著健康的方向發(fā)展。
小學生無論生理還是心理的發(fā)育都不夠成熟,教師在面對這樣一群孩子時,更需要保持耐心。不同的學生在生理、心理以及性格等方面的發(fā)展狀況都是不同的,班主任需要認識到這一客觀事實,不能一味地要求所有學生步調一致地發(fā)展。因此,在進行德育工作時,班主任需要遵循學生的成長規(guī)律,尊重個體差異,用平和的心態(tài),耐心等待學生的成長。
例如,當學生表現突出時,班主任需要對學生的優(yōu)秀表現加以肯定和表揚。在教師的鼓勵下,學生會變得更加自信,也會在今后的學習與生活中繼續(xù)強化這種良好的思想和行為。但是,當學生出現一些不良的行為,或者表現較差時,教師卻不能直接加以粗暴的批評,而是需要和學生進行耐心溝通,從談話過程中分析學生的內心需要、學生此刻面臨的困境以及不良行為背后的深層次原因,在此前提下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幫助。另外,教師還需要注意教育風格。對待內向、不夠自信的學生,教師就需要以鼓勵為主;對待外向沖動的學生,則以約束引導為主。除此以外,當學生沒有取得理想的成績、沒有成功完成某件事時,這并不意味著學生沒有努力過,如果教師不加詢問就橫加指責,將會嚴重挫傷學生的積極性,對學生的性格發(fā)展也會造成一定的影響。
小學生渴望得到來自師長的肯定和尊重。盡管教師的初衷是為了促進學生的發(fā)展,但是在德育過程中,他們往往忽視了學生在人格方面的需求,對一些問題學生或者后進生態(tài)度激進、言辭激烈,沒有考慮到學生的自尊心需要。如果教師能夠放慢教育的腳步,用平和的心態(tài)對待學生,等待學生完善自我,就會贏得學生的信任。
例如,對于班級內普遍存在的問題學生,教師在德育過程中,就需要注重教育方式。這些學生常常表現為上課不認真聽講、隨意破壞班級紀律,而且大多性格頑劣難以管教。面對這樣的學生,班主任就需要保持平和的心態(tài),不能用粗暴蠻橫的態(tài)度對待學生。首先,為了引導學生的行為,班主任必須全方位了解學生。為了達到這一目的,教師可以從其他任課教師以及學生的父母著手,分析學生的綜合表現以及行為背后的原因。除此以外,教師還需要和學生定期溝通交流,通過面對面的談話,分析學生的行為動機。例如,有的學生調皮頑劣,是因為父母離婚的緣故。由于長期缺乏關愛,所以他總是以調皮的姿態(tài)出現在教師面前,為的是喚醒教師對自己的關注。面對這樣的學生,教師需要付出更多的耐心,從學習以及生活等方面關愛學生,這樣才能幫助學生走回正軌。對待這類學生,教師更需要尊重他們人格的需要。
教師不僅需要在班級管理過程中放慢德育腳步,在教學工作中同樣需要放慢教育節(jié)奏。換言之,教師需要保持耐心,學會“教學等待”。當前,大多數教師追求高效教學,可這種高效無法凸顯教學中的人文性。當然,這里說的教學等待并不是被動地守株待兔,也不能簡單地理解為毫無作為,而是給予學生更多的耐心,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擁有思考的空間,讓學生在沉淀中成長,最終實現厚積薄發(fā)。
在教學工作中,常常存在這樣的現象:有的教師為了趕教學進度,在課堂提問環(huán)節(jié),遇到學生無法作答時,不是選擇其他同學替代回答,就是直接公布答案。如果教師在課下深入了解,就會發(fā)現一個事實:很多學生并不是不會做某個題目,而是因為緊張的課堂氛圍導致大腦出現短暫空白,所以才導致這一現象的發(fā)生。針對這一現狀,如果教師能夠保持耐心,等待學生梳理自身的思路、完善自我的回答,就會起到良好的引導作用。除此以外,另一種現象也值得注意。有些學生由于不了解某個知識點,在課下詢問教師時,盡管教師一再講解,學生還是聽得一頭霧水。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逐漸喪失耐心,對學生的詢問也會產生不耐煩的情緒。而教師的這種直接反應,會影響學生的情緒,導致學生在今后遇到問題時,寧愿不懂裝懂也不愿意詢問教師,最終使得問題越積越多,學生的成績也越來越差,“差生”也由此產生。所以教師需要用耐心引導學生,這樣才會減少上述這兩種現象的發(fā)生,學生的表現才會越來越好。
在日常教學工作中,教師需要保持耐心,為學生預留更多的思考時間,等待學生的自我完善,這樣才能幫助學生提高成績,建立學習自信,促使學生成為全面發(fā)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