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文
摘? 要:福利機構中的兒童由于種種特殊的原因,失去了原本屬于自己的家庭。多數兒童在成年后需要走上社會,開始自給自足的生活,組建屬于自己的全新家庭,成為社會生活的參與者和貢獻者。這時的他們不再是孤兒,而是一個新家庭的創(chuàng)造者和守護者。如何更好的幫助這些兒童在成長過程中完成人生角色的轉變,更好的融入社會生活和社會發(fā)展,更好的勝任今后在家庭中所承擔的角色,成為一個有著豐富的情感,熱愛生活積極向上的人,需要福利機構中的老師在兒童成長過程中給予指導和幫助。
關鍵詞:兒童;福利機構;家庭;生活意識
【中圖分類號】G7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8877(2020)28-0032-02
A Brief Discussion on the Methods of Cultivating Childrens Family Life Consciousness in Welfare Institutions
LI Wenwen? (Beiji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Social Management,China)
【Abstract】Due to various special reasons,children in welfare institutions have lost their original family.Most of the children need to enter the society,start self-sufficient life,form their own new families,and become the participants and contributors of social life.At this time,they are no longer orphans,but the creators and guardians of a new family.How to better help these children comple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life role in the process of growth,better integrate into social life and social development,better competent for the future role in the family,and become a person with rich emotions,love life and positive,need the guidance and help of teachers in welfare institutions in the process of childres growth.
【Keywords】Children;Welfare institutions;Family;Life consciousness
目前,我國共有400多所國辦的兒童福利機構,10萬多孤兒接受機構集中供養(yǎng)。2010年底,我國通過中央補助加地方財政的籌資方式,建立了孤兒的基本生活保障制度,滿足了孤兒的基本生存需求。與此同時,國家也在不斷加大對孤兒成年后提供的教育、職業(yè)培訓、就業(yè)等方面的機會。
2015年團拜會上提到:“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重視家庭、
重視親情,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不論時代發(fā)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fā)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庇纱丝梢?,黨、國家和社會注重家庭的發(fā)展。家庭作為社會的基本單元,家庭的長處和短處會在社會生活中被放大,家庭即是傳統(tǒng)的也是現(xiàn)代和未來的,家庭是一個實體更是一種思維和態(tài)度體現(xiàn)。我們所有的孩子都肩負著對未來家庭的責任,對社會的進步對文明的傳承和發(fā)展。
福利機構中的兒童,也要面向社會成為社會的一員,去用自己的雙手開啟屬于自己新的人生。調查發(fā)現(xiàn),許多兒童在經歷了家庭的變動和生活環(huán)境的更迭后,會出現(xiàn)孤獨、自卑、逆反和依賴心理。如何幫助他們養(yǎng)成健康、良好積極向上的心理態(tài)度,幫助他們學會生活,熱愛家庭,是需要教師通過兒童的日常生活給予教育和引導的。
1.生活化教育的開展
(1)開展衣、食、住等生活知識方面的學習和實踐
兒童福利機構,從機構功能來看是作為孤殘兒童的群體式的保育和教育機構,但對生活在其中的兒童而言則是他們生活的家。因此,這個家也需要為兒童樹立正確的家庭觀念。也需要讓兒童感受到什么是家庭、家教和家風。
家庭生活的基礎離不開衣食住行,在機構內開展衣、食、住等生活知識的學習和實踐是非常必要的。幫助兒童積極參與到生活中來,幫助他們用自己的雙手去發(fā)現(xiàn)生活的意義和價值。才能讓他們更好的了解生活、適應生活、面對生活、熱愛生活。
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鼓勵高年級的孩子照顧低年級的弟弟妹妹,幫助他們學會關愛。日常生活中教師也可以讓兒童參與到簡單餐點的制作過程中,幫助他們了解掌握食物的選擇、制作、保存,營養(yǎng)搭配等方面的知識。利用業(yè)余時間讓兒童在機構內自己動手種植一些花草來美化生活環(huán)境,體驗如何用雙手來創(chuàng)造生活中的美。這樣不僅能豐富幼兒的日?;顒樱材芨玫膸椭鷥和惺苌?、理解生活、學會生活。
(2)培養(yǎng)良好的基本生活習慣和社會生活習慣
福利機構中的兒童盡管存在出生背景和文化程度的差異,但他們對生活的基本需求、對社會生活的基本態(tài)度應該是一致的。兒童需要掌握并學習正確的基本生活習慣,并遵守所有的社會人都應遵守的社會生活習慣。軍事化的管理模式,可以讓兒童行動保持一致,而生活化的教育更能讓兒童從內心更加理解生活、更加熱愛生活。
機構中的兒童在成年后,多數會離開福利機構或是寄養(yǎng)家庭,更長的時間是作為一名社會人參與到社會生活的發(fā)展中。樹立對生活正確的認識和態(tài)度,遵守并理解社會生活的道德規(guī)范,會幫助每一位兒童更好的理解他人,更好的融入社會生活,更好的提升自己的生活水平,完善自身的情感需要。生存技能的學習可以通過短期的學習培訓來掌握,而伴隨人生發(fā)展的良好生活習慣、道德修養(yǎng)及行為方式的養(yǎng)成,則需要從日常點滴的事情做起,從小進行培養(yǎng)和糾正。
2.美育的實施
我國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有一段精辟的論述,他認為:“人人都有感情,而并非都有偉大而高尚的行為,這是由于感情推動力的薄弱,要轉弱而為強,轉薄而為厚,有待于陶養(yǎng)。陶養(yǎng)的工具為美的對象,陶養(yǎng)的作用叫做美育”。
福利機構中的兒童,可以通過對朗誦、音樂演唱、舞蹈表演、樂器演奏、繪畫、書法等藝術方面的學習,來找到宣泄和抒發(fā)自己的情感的窗口。并在藝術的學習中陶冶情操、發(fā)掘自身潛力,重塑自信心,找到學習生活的動力。
3.社區(qū)實踐活動的開展
福利機構中的兒童,雖然失去了原有的家,但福利院為他們提供了共同生活的大家庭。這個家庭不是孤立封閉的,機構可以合理利用豐富的社會生活資源,鼓勵福利院的兒童積極參加社區(qū)實踐活動,走進周圍的幼兒園、小學校、養(yǎng)老機構。如可以適當的組織兒童通過進養(yǎng)老院對老人進行關懷慰問活動,進入附近的學校和同齡人探討各自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探討環(huán)境保護、資源再生等問題,加深彼此間的理解。還可以進入幼兒園幫助小朋友開展游戲活動等。通過多種實踐活動的開展組織,在幫助兒童開拓視野、豐富生活的同時,也鍛煉了他們實踐生活、融入社會的能力。
4.總結
兒童福利機構的教師,所從事的工作是一項服務生命的工作,這份工作賦予他們的不僅僅是教師的角色,更重要的是父母的責任和義務,他們對兒童的關愛和教導,將影響著今后千萬個家庭的生活模式、教養(yǎng)模式和家風的傳承。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福利機構中兒童的發(fā)展、未來的家庭生活以及對社會文明的傳承和貢獻將會受到更多的支持和關注。
參考文獻
[1]全國婦聯(lián)人才開發(fā)培訓中心 ,中華女子學院組織編寫.家庭科教育專業(yè)指導簡明教程[M].海澤出版社,2019
[2]沈丹,群擁.兒童保護視角下西藏自治區(qū)的兒童福利院發(fā)展[J].勞動保障世界,2019(12)
[3]朱眉華,蔡屹.孤殘兒童的機構照顧與社會融合[J].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01)
[4]鄧佐君.家庭教育學[M].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