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兩腳踏東西文化,一心評宇宙文章”的林語堂在中西文化交流方面做出了不可忽略的貢獻。他不僅向中國傳播西方文化,還不遺余力地把中國文化傳播到西方,《生活的藝術》就是一個典型代表?!渡畹乃囆g》在語言、藝術、文化等方面都深刻體現(xiàn)了林氏特有的文化傳播風格, 展現(xiàn)了其非凡的跨文化能力,研究林氏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跨文化能力,可以為今后的中西方文化交流提供更多的參考價值。
關鍵詞:林語堂;跨文化能力;生活的藝術
中圖分類號: G125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672-0539(2020)04-0097-05
一、引言
在中西文化的跨界理解上跨文化能力是關鍵環(huán)節(jié)之一,也是理解不同文化差異的基礎。當前對跨文化能力研究的方向主要集中于內涵價值、組織構成、評價體系和培育模式??缥幕芰Φ膬群难芯砍晒饕杏凇皥A圈思維模式”[1]、“因化制宜”模式[2]、“進化論”模式[3](Earley & Soon Ang,2003)和“階梯式思維模式” [4]。國內學者對跨文化能力構成研究集中于能力的構成維度和視角,其中理解力、共情力、互動力和反思力是對跨文化能力國內外主流模型內涵的擴展[5]。國外學者Deardorff[6]提出了跨文化能力的構成如同金字塔,塔底(第一層次)是對跨文化能力態(tài)度,第二層次是對跨文化區(qū)域或行業(yè)知識、技能的掌握,第三層次是對前兩個層次自我的融合能力,塔頂(第四層次)是將交際和跨文化能力有效融合過程后的跨文化交際能力。跨文化能力的評價可以分為效率視角、適應性視角和雙贏性視角[7]。教育理念、教學方法、教學內容設計及第二課堂的有效利用是將跨文化能力培養(yǎng)落到實處的重要手段和載體[8]。將跨文化能力的培養(yǎng)貫穿到第一課堂、第二課堂,并靈活運用現(xiàn)代新媒體技術,形成一個多層次、全方位立體的“滲透式”模式[9]。
關于跨文化能力理論, Deardorff[10](2009)綜合學術界的觀點,總結出了如下模型:構成模型(compositional model)、雙向互動模型(co-orientational model)、發(fā)展模型(developmental model)、適應模型(adaptational model)、因果過程模型(causal process model)等?;诖?,跨文化能力的核心內涵要求人們:①能夠在掌握本國文化的同時超越自我的文化意識;②要了解中西文化的不同層面,避免出現(xiàn)文化中心主義、文化偏見等;③要了解中西文化價值、文化理念的差異;④了解中西文化話語模式、交際特點,并能用一種平等的文化態(tài)度來看待中西文化的異同;⑤要有文化同值性的意識,能夠保持本我文化的特殊性。林語堂跨文化的能力在《生活的藝術》是得到了充分的展現(xiàn)。
《生活的藝術》(The Importance of Living)是林語堂旅美專事后寫的第一部英文作品,是繼《吾國與吾民》后更加詳細介紹中國文化的英文作品。1937年一出版,該書就躍居美國暢銷書排行榜第一名,次年更是居美國暢銷書排行榜首達52周之久,且接連再版四十余次,并被翻譯成日、法、西班牙等數(shù)十種語言,直到今天仍在不斷重版。林氏在《生活的藝術》中結合自己對中西方文化的理解,向西方充分地傳達了中國人曠懷達觀、陶情遣興的生活方式和高雅浪漫的東方情調,給西方人講述了一個可以效仿的“生活最高典型”的模式,以致Peter Precott(美國書評家)稱:“讀完這書后,我真想跑到唐人街,一遇見中國人,便向他行個鞠躬禮?!?/p>
二、林語堂跨文化能力在《生活的藝術》中的體現(xiàn)
《生活的藝術》無論是從語言還是內容上來看,都是西方了解中國不可或缺的材料,是中國文化向西方傳播過程中不可忽略的經典之作。林語堂跨文化能力在《生活的藝術》中主要體現(xiàn)為以下三個方面。
(一) 性靈幽默的語言風格
林語堂的語言,尤其是英語語言一向以清順自然、簡潔樸素、幽默詼諧著稱。紐約艾邁拉大學(Elmira College)校長在1940年給林語堂先生頒授榮譽文學博士學位時,曾如是說:“... by the magic of your pen, you have portrayed the soul of your great people to the people of the English speaking world in a way no person has ever done before. In doing so, you have spoken to the people of the English speaking world in their own language with an artistry that is at once their envy, admiration and despair.” [11]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林語堂在其近60年的著作生涯中共出版了中文著作16種,英文及編譯著作51種。林語堂先生學貫中西,外國娓語式散文和中國明清之際性靈作品的長處相結合,再加上自身的稟賦,林氏的作品曾被翻譯成數(shù)十種語言,被世界各地的人們誦讀,林語堂也因而在國際上享有文化使者的美譽。林語堂曾三次被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由此可見,林語堂的語言是何等的美妙,何等的令人羨慕,何等的令人自嘆不如。
林語堂在《生活的藝術》中介紹中國文化時的筆鋒溫和幽默,給人營造出一種若即若離的氛圍,這也正是林語堂娓語文體的魅力所在。所謂“‘娓語文體就是閑談的文體,即指作家為了表達一己之見,隨意抒發(fā),不著痕跡,一如行云流水[12]?!渡畹乃囆g》共有十四章,從第一章“The Awakening”到第十四章“The Art of Thinking”,可以說,每一章都是作者行云流水般思想的體現(xiàn),隨意抒發(fā),不著痕跡。這也正符合了作者對寫作的看法:“Writing is good or bad, depending on its charm and flavor, or lack of them. For this charm there can be no rules. Charm rises from ones writing as smoking rises from a pipe-bowl, or a cloud rises from a hill-top, not knowing whither it is going. The best style is that of ‘sailing clouds and flowing water, like the prose of Su Tungpo.”[13]391正是基于作者對寫作的如是理解,在《生活的藝術》整部書中我們很難找出任何矯揉造作之處,隨處可見的則是散文和隨筆的精華所在。
林語堂是將“humour”譯為“幽默”的第一人。所以,幽默在其作品中無處不在。在《生活的藝術》中我們也不難發(fā)現(xiàn)其幽默所在:“The three great American vices seem to be efficiency, punctuality and the desire for achievement and success. They are the things that make the Americans so happy and so nervous. They steal from them...and cheat them...”[13]160這段話也完全符合林語堂的幽默風格:“效率”“準時”“對成功的追求”對美國人來說是“三大法寶”。但是,在林語堂的筆下,它們就成了“三大罪惡”了。另外,“steal”和“cheat”則生動而貼切地刻畫了美國人被剝奪享受“許多悠閑而美好的時光”的權利。當講到效率問題的時候,林語堂拿中美編輯做了對比,之后得出:“The Chinese editor is wiser than that...He wants to leave his readers the supreme satisfaction of discovering a few typographical mistakes for themselves.” [13]161諸如此類的段落還有很多。我們不得不說林語堂的幽默不是一笑而過的事情,而是笑過還讓人久久回味在其睿智的話語之中。
《生活的藝術》有近三分之一的篇幅是林語堂翻譯而來的,如《桃花源記》《蘭亭集序》等都被完整翻譯了出來?!墩撜Z》《道德經》《浮生六記》等則被部分翻譯出來了。林語堂在《生活的藝術》中說:“Literary beauty is only expressiveness. ” [13]396所以,其在翻譯的過程中用了很多諸如摘譯、節(jié)譯、編譯等翻譯手法。如:
The greatest wisdom seems like stupidity. (大巧若拙)
The greatest eloquence like stuttering. (大辯若訥)
Movement overcomes cold,(噪勝寒)
But staying overcomes heat. (靜勝熱)
So he by his limpid calm
Puts everything right under heaven. (清靜為天下正)[13]101
(二) 深厚的中西文化積淀
林語堂深厚的中西文化積淀得益于其獨特的家庭教育和生活經歷。1895年,林語堂出生在福建省漳州市一個基督教家庭,父親林至誠為教會牧師。林至誠深知讀書的重要性,不僅給孩子講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同時也指導孩子們學習英語,用基督教義教授他們?yōu)槿颂幨赖牡览怼U窃谶@樣中西結合的家庭教育背景下,林語堂深受熏陶。而其后來在清華任教期間的不斷深入學習,更是讓他思想中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積淀得到了充分的發(fā)展壯大。
在中西文化共同影響下成長的林語堂,深刻了解到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并為促進其共同發(fā)展不懈努力著,因此他一向都是秉承向西方介紹中國文化,向中國介紹西方文化的理念來進行創(chuàng)作的。這一點在林氏作品中主要體現(xiàn)為將中國優(yōu)秀文化著作譯成英文形式,并以此向外國人表達自己的中國文化思想觀點。在《生活的藝術》中,林語堂對中西文化的至深了解亦隨處可見。在第一章“The Awakening”里,關于西方人和中國人的性格文化特點,林語堂列出了這樣一個公式:
R3+ D2+ H2+ S1= The English
R2+ D3+ H3+ S3= The French
R3+ D3+ H2+ S2= The Americans
……
R4+ D1+ H3+ S3= The Chinese(1)
在此基礎上,林語堂認為作家和詩人也可以套用此公式,因而得出:
Shakespeare=R4+ D4+ H3+ S4
Heine=R3+ D3+ H4+ S3
Shelly=R1+ D4+ H1+ S4
Poe=R3+ D4+ H1+ S4
Li Po=R1+ D3+ H2+ S4
Tu Fu=R3+ D3+ H2+ S4
Su Tungpo=R3+ D2+ H4+ S3
此外,在《生活的藝術》中,中國儒道文化被林語堂如數(shù)家珍地運用在該書的各個部分。在“Who Can Best Enjoy Life?”這一章中,作者引用了大量的儒道經典來闡釋中國的儒道文化,如《道德經》(Taoteching)、《中庸》(The Golden Mean)、“半半歌”(The Half-and-Half Song)等?!渡畹乃囆g》雖然是一部向西方介紹中國文化的書籍,但是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作者對西方文化諳熟于心。Democratic Vistas(《民主主義憧憬》)是作者引用美國作家惠特曼的觀點來講述個人主義的。 在“The Enjoyment of the Home”中,林語堂講述了中西方對待老人的態(tài)度:在中國“This desire to grow old and in any case to appear old is understandable ...‘A young man is supposed to have ears and no mouth ...”“...have always pictured an old man with ‘ruddy cheeks and white hair as the symbol of ultimate earthly happiness”;在美國“...that hale and hearty old man in American tell people that they are ‘young, or are told that they are ‘young”“...the fact that the old men in America still insisting on so busy and active can be traced to individualism...”因此,我們可以說林語堂正是基于對西方文化深刻了解的基礎上,才寫出了《生活的藝術》這部對外傳播中國文化的經典著作。
(三)巧妙的文化傳播策略
1936年8月,由于《吾國吾民》在海外的暢銷,林語堂受賽珍珠的邀請,帶著一家五口乘船赴美,進行專事寫作。在賽珍珠夫婦的建議下開始著筆于向西方讀者介紹他們尤為好奇、感興趣的東方生活方式和生活情調,最終完成了《生活的藝術》一書。作為一位用英語創(chuàng)作的中國作家,他的英文作品同樣也包含了很多種類,如小說、散文、譯文、傳記等,其中《生活的藝術》一經出版,就在美國引起轟動,成為1938年美國最為暢銷的著作,穩(wěn)居排行榜首位,歷經四五十年而不衰。中西方文化交流與傳播的成功與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該研究者所采取的方法策略。作為一位作家,寫作策略是文化傳播交流不可忽視的重要手段。再觀林語堂成功的例子,除了自身深厚的中西文化和難得的媒介機遇給他帶來的助力外,還有不容忽視的一點就是其獨特的寫作技巧和恰當?shù)姆g策略。
一方面,林語堂對“期待視野”這一領域也有一番自己的研究,所以其在選題和寫作時總是能第一時間吸引讀者的注意力,充分滿足讀者的好奇心理。在某種程度上,《生活的藝術》是林語堂《吾國與吾民》最后一章的擴展,但又不僅僅是擴展?!段釃c吾民》一出版就贏得了美國讀者的好評,他們渴望能有一本更為詳細有趣的書籍來幫助他們更進一步了解中國文化。林語堂正是抓住了西方讀者的這種心理,在《生活的藝術》中,他更詳細講述了中國人如何品茗、如何行令、如何賞花等的悠閑生活方式。
另一方面,林語堂懂得如何讓文章滿足讀者的閱讀習慣?!皩ν鈬酥v中國文化”是林語堂最大的特色之一?!渡畹乃囆g》全書充滿了清新自然、幽默睿智的語言,而且符合西方人的閱讀習慣。該書中所涉及的中國文化經典大部分都是林語堂先生直接翻譯而來的,而不是直接摘用別人的譯本。在第九章“The Enjoyment of Living”中,林語堂介紹說最簡單的酒令是shehfu(射覆),緊接著又為大家舉了《蘭花夢》的例子,其中所記載的酒令,用到了red-light district(紅樓),dandy(紈绔子),say prayers(念經)等表達方式。在閱讀“On Food and Medicine”的過程中,會出現(xiàn)很多類似rehmannia lutea(生地)、asparagus lucidus(天門冬)、lycium chinense(枸杞子)的中藥名詞。當然在此書中,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這里就不一一列舉了。這些例子的共同點是都巧妙地采用了“歸化”“異化”等翻譯策略使作者對中國典籍的引用顯得更加自然貼切,同時能夠讓西方讀者對具有中國特色的價值觀、“他性”特征有了更為深刻的了解,從中使得文化表層、文化心理行為和日常思維習慣有了更為精彩的呈現(xiàn)。
“站在更廣大的背景上”來看中西文化是林語堂的又一大特點。林語堂曾說中國文化是“靜”的文化,西方文化是“動”的文化。因此,對中西文化進行比較,會更加顯示中華文化的內涵特點。在“The Feast of Life”這一章中,作者引用梭羅、惠特曼和一名中國學者的話來比較中西方文化中對美感的描述;在“The Importance of Loafing”中,林語堂拿中美編輯和中美工程師作比,以此來說明中西對待悠閑的態(tài)度;在“The Enjoyment of Living”中,作者對比了中西用藥及飲食方面的差異,而且建議西方應該多了解中國烹飪之術。
三、結語
作為中國文化輸出的促進者,作為中西文化交流歷史上一位劃時代的歷史人物,林語堂在中西文化的雙向交流上做出的貢獻不言而喻。而“兩腳踏東西文化”這一句自傳中的聯(lián)語的的確確也反映了林語堂的一生。他最為暢銷的《生活的藝術》可以說是一個非常成功的著作。但客觀來看,囿于當時的時代背景,《生活的藝術》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林語堂一直以來作為跨文化學者被中國學界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了不同的研究。對林語堂的跨文化傳播也是各有說辭,褒貶不一。雖然林語堂的作品很多時候受其本身思想的影響而有一定的不足之處,但其對跨文化傳播做出的貢獻是不可否認的,時至今日,我們仍可從中獲得不少有益于新時代的啟示。
在未來的跨文化能力培養(yǎng)時,我們應該著重關注以下幾個要點:
(1)文化的非排他性和跨界性。林語堂在通過英文著作向西方讀者成功介紹中華傳統(tǒng)文化時,一方面借助他個人對西方文化深刻的見解,以及巧妙的英語寫作技巧。另一方面,他還考慮到了工業(yè)化時代西方讀者的現(xiàn)實需求,采用適當?shù)姆g方式進行了創(chuàng)作,這使得其書受到讀者們的追捧。顯然,這些方法在現(xiàn)如今也不乏值得我們學習推廣的地方。
(2)文化的豐富性。林語堂在《生活的藝術》中大篇章地介紹了道家思想,忽略了儒釋二家的理論及在中國的廣泛影響。雖然這番詳略處理,有利于當時的西方讀者對中國文化加以理解與交流,卻無法讓西方讀者從深層次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內涵,不利于全面地、正確地客觀評價中國文化。這在一定程度上給中國文化的傳播與交流留下了遺憾。
(3)文化的時代性和發(fā)展性。林語堂重點向西方讀者描述了“閑適”的中國道家文化,但忽略了其文化時代性。雖然滿足了西方讀者對于工業(yè)時代的實際需求,卻很難了解現(xiàn)代中國文化。如“品茗”“行酒令”這類文化雖然可以體現(xiàn)傳統(tǒng)中國文化的特點,但沒法表現(xiàn)現(xiàn)代中國文化的時代進步性。
(4)影響力的深遠性。顯而易見,林語堂傳播中國文化方面的專著在西方創(chuàng)下了奇跡般的銷量,讓不少西方讀者認識、理解了中國文化,產生了一定的積極效果,但我們不能高估它的影響力,它只是部分地開拓了當時中國人與世界的相互認識,但無法產生具有歷史意義的影響。
《生活的藝術》無論是從語言還是文化方面,都體現(xiàn)了林語堂不凡的跨文化能力。所以,正確積極看待林語堂的跨文化能力及其對跨文化交流所做的貢獻,對我們今后的跨文化研究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
注釋:
(1)R=Reality,D=Dream,H=Humor,S=Sensitivity;數(shù)字(1、2、3)代表R,D,H,S所占份額。
參考文獻:
[1]Hampden-Turner Charles,Trompenaars Fons. Cultural Intelligence: Is Such a Capacity Credible [J]. Group and Organization Management,2006,31(1):56-63.
[2]Harry C. Triandis.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evaluation of cross-cultural training effectivenes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1977,1(4): 19-45.
[3]Lévy-Leboyer Claude. Cultural Intelligence: Individual Interactions across Cultures[J]. Personnel psychology,2004,57(3):792-794.
[4]J. Campinha-Bacote. Cultural diversity in nursing education: issues and concerns[J]. The Journal of nursing education,1998,37(1):3-4.
[5]徐佳. 跨文化教學環(huán)形實踐模式的應用摭探[J].成才之路,2018,(24):7-9.
[6]Deardorff Darla K. Identification and Assessment of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as a Student Outcome of Internationalization[J]. Journal of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2006,10(3): 241-266.
[7]孫永春. 跨文化能力評價模式建構及測試[J].外語學刊,2019,(3):73-78.
[8]鄭曉紅. 論文化價值取向大學英語教材中的呈現(xiàn)——以《大學英語綜合教程》(全新版)為例[J].外語界,2009,(20):86-91.
[9]趙芳. 赴目的語國家體驗和學習與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J].海外英語,2014,(7):215-216.
[10]Deardorff Darla K. Internationalization: In Search of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J]. International Educator,2004,13(2):13-15.
[11]林太乙. 林語堂傳[M]. 北京: 中國戲劇出版社, 1994:179.
[12]王兆勝. 林語堂: 兩腳踏中西文化[M]. 北京:文津出版社, 2005:140.
[13]林語堂. The Importance of Living [M].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1998.
Study on Lin Yutangs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in The Importance of Living
YANG Huihui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Chengdu College of Arts and Science,Chengdu Sichuan 610401,China)
Abstract:Lin Yutang, who is skilled at Chinese culture and Western culture, has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to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al communications. He not only spread Western culture in China, but also brought Chinese culture to the west. The Importance of Living is one of Lins representative works, fully manifesting his style of cultural dissemination. Therefore, the study of Lin Yutangs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in The Importance of Living can help us conduct the research on Lin Yutangs contributions to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al communications better, which can also offer more referential values for future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al communications.
Key words:Lin Yutang;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s; The Importance of Living
編輯:鄒蕊
收稿日期:2019-12-15
作者簡介:楊慧慧(1984-),女,河南開封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語言與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