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 樂
(寧津縣中醫(yī)院 山東 德州 253400)
股骨頭壞死為骨科臨床難治性疾病之一[1],有研究指出,導致本病的原因有很多,創(chuàng)傷性髓關節(jié)脫位與股骨頸骨折均為引發(fā)該病發(fā)生的原因,而血液循環(huán)阻斷的范圍和時間長短決定了對股骨頭損害程度[2-3],由于股骨頭缺血壞死對患者健康及生活質量影響較大,且產(chǎn)生一定疼痛,因此,應及早實施診治。CT 與磁共振成像均為診斷成人早期股骨頭缺血壞死疾病的有效方案,為進一步探討以上兩種方案在成人早期股骨頭缺血壞死患者中的應用價值,本次研究,將我院于2017 年3 月至2019 年3 月期間收治的60 例股骨頭缺血壞死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旨在探討CT與磁共振成像診斷在該病中的應用價值。
選取2017 年3 月至2019 年3 月期間于我院接收治療的60 例股骨頭缺血壞死患者為本次研究對象。均為成人。納入標準:①均對本次研究知情,且簽署同意書者;患者年齡均在20 歲以上者。排除標準:①伴有認知障礙者。②伴有嚴重肝腎功能障礙者。參與本次研究的60 例患者中,共81 髖,早期69 例髖,中晚期12 例髖。其中,男性41 例,女性19 例;最大年齡為65 歲,最小年齡為32 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8.54±2.34)歲,平均病程為(1.18±0.11)年。其中,有25 例患者為雙側股骨頭缺血壞死,有35 例患者為單側股骨頭缺血壞死,且所有患者均伴有患側關節(jié)活動受限、髖部疼痛以及跛行等癥狀。
對參與本次研究的患者均實施CT 診斷與磁共振成像診斷。
磁共振成像診斷方法為:應用1.5TMRI 美國GE 公司生產(chǎn)的核磁共振磁場檢測儀對患者進行檢測,常規(guī)矢狀位自旋回波T1 加權像、T2 脂肪移植成像檢查,觀察檢測圖像及數(shù)據(jù)結果。
CT 診斷方法為:指導患者仰臥位,應用64 排美國GE680ct 對患者兩側髖關節(jié)進行診斷,將掃描參數(shù)設置為220 ~300mAs、120kV,層厚與層間距設置為2cm,連續(xù)掃描患者髖臼上端部位以及股骨頭下端部位,分析檢測圖像結果與數(shù)據(jù)結果。
1.3.1 觀察CT 與磁共振成像診斷在Ⅰ期~Ⅱ期缺血性股骨頭壞死患者中的檢出率。
1.3.2 觀察CT 與磁共振成像早期診斷定性敏感度。
將本次研究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核實無誤后將其輸入SPSS14.0 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計數(shù)資料應用n(%)描述,組間經(jīng)χ2檢驗,計量資料(年齡)應用(±s)描述,組間經(jīng)t檢驗,差異P<0.05 時,代表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經(jīng)CT 診斷的60 例患者中,有11 例患者為線樣征,占比18.33%,有38 例患者為局部囊變,占比63.33%,有8 例患者為骨小梁模糊,占比13.33%,有12 例患者為骨髓水腫,占比20%;經(jīng)磁共振成像診斷技術診斷的60 例患者中,有30 例患者為線樣征,占比50%,有40 例患者為局部囊變,占比66.67%,有26 例患者為骨小梁模糊,占比43.33%,有32 例患者為骨髓水腫,占比53.33%,從以上結果可以得出,經(jīng)CT 診斷的線樣征、骨小梁模糊以及骨骼水腫檢出率,均明顯低于經(jīng)磁共振成像技術檢出率,組間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13.3745,P=0.0003;χ2=13.2969,P=0.0003;χ2=14.3541,P=0.0002); 而兩種診斷結果在局部囊變檢出率中,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1465,P=0.7019)。
CT 診斷的69 髖中,有61 髖確診,占比88.41%,有2例誤診,占比2.9%,有6 例未明確,占比8.7%,CT 診斷組早期診斷定性敏感度為88.41%;磁共振成像診斷技術69 髖中,有68 髖確診,占比98.55%,無誤診情況,僅有1 例未明確,占比1.45%,CT 診斷組早期診斷定性敏感度為98.55%。從以上結果可以得出,經(jīng)CT 診斷的早期檢查定性敏感度為88.41%,明顯低于經(jīng)磁共振成像診斷技術的早期檢查定性敏感度98.55%,實驗組具有明顯優(yōu)勢,組間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5.8243,P=0.0158)。
臨床資料顯示,股骨頭缺血壞死即股骨頭壞死,其是指股骨頭血供中斷或受損,致使患者骨細胸以及骨髓成分發(fā)生死亡及隨后的修復,從而引發(fā)患者股骨頭結構發(fā)生改變,股骨頭塌陷、關節(jié)發(fā)生功能障礙的疾病,因該病病灶發(fā)生在股骨頭,且該位置為人體支撐力主要位置[4],因此,股骨頭缺血壞死疾病為骨科臨床常見難治性疾病,目前,臨床主要將其分為創(chuàng)傷性以及非創(chuàng)傷性兩大類。隨著醫(yī)療水平的不斷發(fā)展與完善,臨床在治療成人早期股骨頭缺血壞死疾病中已獲取較好效果,但如果患者于早期未得到及時有效治療,隨著該病的持續(xù)性發(fā)展,到中晚期時,則轉變?yōu)殡y治性疾病[5],因此,對股骨頭缺血性壞死患者實施及早診斷與治療顯得尤為重要。CT 與磁共振成像診斷為成人早期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疾病的有效診斷方案,但兩種診斷結果卻不盡相同,如果患者發(fā)生早期缺血性股骨頭壞死的原因為骨髓細胞異常,那么此時臨床觀察室會出現(xiàn)骨質狀況的變化,即出現(xiàn)骨質疏松的問題。對此類患者進行磁共振成像技術診斷時,可發(fā)現(xiàn)異常信號區(qū),而當骨細胞出現(xiàn)進一步壞死時,患者則會出現(xiàn)局部水腫以及炎性浸潤的情況,此時會顯示T1WI、T2WI 低信號增強[6];隨著病情的加重,會發(fā)現(xiàn)骨小梁密度的變化,此時應用磁共振成像診斷與CT 診斷均能檢出骨小梁異常情況,因此,磁共振成像診斷技術具有較高檢出率[7]。本次研究,通過對成人早期股骨頭缺血壞死患者實施CT 與磁共振成像診斷技術進行診斷后發(fā)現(xiàn),磁共振成像診斷技術的疾病檢出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同時,CT 診斷的早期檢查定性敏感度為88.41%,明顯低于經(jīng)磁共振成像診斷技術的早期檢查定性敏感度98.55%,因此說明,磁共振成像診斷技術在成人早期股骨頭缺血壞死中的應用價值較高,尤其在Ⅰ期股骨頭缺血壞死患者與Ⅱ期股骨頭缺血壞死患者中的檢測率較高,可為患者進一步治療提供有效參考數(shù)據(jù)。
綜合以上分析,磁共振成像診斷技術在成人早期股骨頭缺血壞死中的應用價值較高,尤其在Ⅰ期股骨頭缺血壞死患者與Ⅱ期股骨頭缺血壞死患者中的檢測率較高,具有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