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靜
(重慶醫(yī)科大學附屬兒童醫(yī)院急診科,重慶 400014)
高熱驚厥作為小兒常見疾病類型,目前尚未明確具體發(fā)病原因,可能與遺傳、感染、年齡等多種因素存在關聯性[1]。臨床上該疾病以突發(fā)性抽搐、意識障礙、發(fā)熱等癥狀最為常見,有效護理方法能夠提高臨床治療效果,促進患兒身體健康的恢復[2]。
采集2018年08月~2019年10月我院急診科高熱驚厥患兒110例,其中男68例,女42例,年齡10個月~6歲,平均(2.61±1.12)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本組患兒接受常規(guī)護理模式。
研究組:本組患兒接受針對性急救護理模式,具體措施如下:
(1)護理人員需對患兒生命體征變化情況進行實時監(jiān)測,評估其病情進展,對患兒驚厥發(fā)作時間、次數等信息做好相應記錄;如出現異常情況,則立即報告主治醫(yī)生,積極配合治療。
(2)急救過程中需對患兒臨床表現進行詳細觀察,人存在窒息情況則應當給予相應處理;當抽搐情況發(fā)生時,可通過建立靜脈通道的方式進行處理,在穿刺時需注意血管的選擇,以確保一次性穿刺成功;如患兒存在持續(xù)性驚厥使,可通過相應藥物進行處理,并對用藥情況進行觀察。
(3)護理人員與患兒溝通過程中需確保語氣輕柔性,如患兒年齡較小,還可通過肢體安撫方式以緩解其心理不良情緒;以通俗易懂語言對患兒及其家屬普及高熱驚厥相關知識,使患兒家屬心理不良情緒能夠得到緩解,有助于良好護患關系的確立。
(4)結合患兒喜好制定科學合理飲食計劃,確保飲食的清淡與高維生素;定期對患兒皮膚進行清潔,以維持皮膚的干燥性;定期開窗通風以確保病房內空氣流通性。
對兩組患兒驚厥消失時間與退熱時間進行統(tǒng)計,并做好相應記錄。
數據納入SPSS 23.0軟件中分析,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并以(±s)表示,計數資料比較采用x2檢驗,以率(%)表示,(P<0.05)為差異顯著,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經過對比后,相較于對照組,研究組驚厥消失時間與退熱時間更短,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高熱驚厥廠常見于6個月~3歲小兒群體中,臨床治療中多數患兒預后情況良好,但病情發(fā)作后,如未能及時得到有效治療,則容易導致腦部受損,使智力發(fā)育受到影響[3]。
常規(guī)護理模式雖具備一定效果,但缺乏針對性,因此整體護理效果無法到達預期。針對性急救護理模式作為一種綜合性護理方法,能夠對患兒生理特性起到針對性護理作用,通過多種護理措施的綜合性實施,以起到增強臨床護理效果的目的,可有效縮短患兒驚厥消失時間與退熱時間,可促進臨床治療效果的提升。
通過研究可發(fā)現,相較于對照組,研究組驚厥消失時間與退熱時間更短,組間差異大且有統(tǒng)計學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