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鈞,王璐茜,陳天焱,姚春濤
(吉林省藥品檢驗所,吉林 長春 130033)
炭制性具備清熱涼血,軟堅散結,通便效果較佳。因此,炭制法大多用于止血化瘀。炭制中藥是我國傳統(tǒng)中醫(yī)中較為常見的中藥炮制品,在我國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通過炭制的中藥可產生原來不具備的藥效,具有止血、止瀉等功效,而藥效的強弱則與炭制中藥“存性”有著密切聯(lián)系,因此嚴格控制炭制中藥的炮制過程,對于提高炭制中藥質量、提高藥效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對炭制中藥的炮制進行研究分析。
采取炭制的方式炮制中藥,不僅可達到提高藥物效果的目的,同時還能產生止血作用,并可應用于瀉痢的治療。我國古時中醫(yī)文獻中便有有關炭制中藥的記載,《得配本草》中提到:“干姜入止血藥炒碳用”,《十藥神書》中提到:“燒灰存性,為散,內服治各種出血癥”,可見在中醫(yī)理念中炭制中藥可用于止血;《普濟方》中記載:“燒灰存性,治瀑瀉不止”,此記載說明炭制中藥也可用于瀉痢的治療[1]。以往的臨床研究認為,中藥材經(jīng)炭制后,中藥材的性味發(fā)生了改變,增加了中藥材的澀味,從而可使藥物起到收斂作用,但當時醫(yī)療研究水平有限,并沒有將炭制中藥的具體作用機制合理解釋出來[2]。隨著醫(yī)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炭制中藥止血、止瀉痢的作用已被臨床證實,曾有醫(yī)學研究者用血余炭煎劑進行小鼠灌胃給藥,結果顯示動物的凝血時間縮短,隨后對血余炭煎劑中的成分進行檢測,結果顯示:血余炭煎劑內含大量鈣離子和鐵離子,將血余炭煎劑中鈣、鐵離子去除后再讓動物服用,發(fā)現(xiàn)動物的凝血時間延長??梢娧嗵考鍎┑闹寡饔每赡芘c鈣、鐵離子有一定關聯(lián)。另外,中藥經(jīng)炭制后會產生碳素,機體口服炭制中藥后,其中的碳素能夠對胃腸道內的有害物質進行吸附,從而減少有害物質對機體胃腸道造成的刺激,減緩腸道蠕動,最終達到止瀉痢的目的,而炭制中藥止血的原因主要是碳素在與血液接觸之后,可對血液中凝血因子的激活和血小板的裂解起到促進作用,并促進血小板因子的釋放,最終加快血液的凝固。
目前可實施炭制的中藥材種類繁多,其內外部顏色、質地、飲片規(guī)格、干燥程度等各有不同,因此通過中藥材內外部顏色的變化來評判炭制中藥炮制質量的高低,難度較大[3]。為炮制出高質量的炭制中藥,應做到以下幾點:首先,要控制好中藥飲片的厚度,飲片過厚難以炒透,飲片過薄炒之易碎,一般情況下塊狀、根類飲片控制在3~6 mm之間為宜,莖、藤、草類飲片則控制在9~15 mm為宜,且切片時厚度一定要均勻,發(fā)生霉變的飲片則需要剔除;其次,炭制中藥炮制過程中需要對藥材進行高溫處理,所以把控好炮制溫度也是保證炭制中藥質量的重要因素,不同藥材炭制的要求溫度也有所不同,因此在炮制開始前,需要針對藥材種類,對相關藥材炭制的溫度、受熱時間、加熱方式、炭化程度等指標進行詳細探索,從而達到控制炭制中藥質量的目的;最后,炭制中藥“存性”的質量標準是確保其可安全、有效用于臨床治療的關鍵[4],但炭制中藥“存性”的質量標準并沒有統(tǒng)一的標準,部分需要結合炭制中藥的主要成分及適應癥等指標來確定標準[5]。實踐研究顯示,炭制中藥中有效成分的含量并非與其效果只呈正相關,多數(shù)炭制中藥中的碳素含量越高,其止瀉痢的效果越好,但部分炭制中藥的效果卻恰恰相反,例如大薊經(jīng)炭制后,其中多種元素的含量均有升高,具有抗止血作用的物質含量顯著降低,而其止血效果卻顯著提高,這說明部分炭制中藥藥效并非均由其中有效成分的含量高低決定,炭制中藥中各種物質含量的比例也是決定其藥效的因素[6]。
傳統(tǒng)碳制中藥的炮制方法主要有清炒法:應用干凈的沙子置入鐵鍋內,待加熱之后炒到沙滑利時,倒入干凈的藥材或是飲片,采用武火炒制發(fā)泡、鼓起,觀察藥材外表呈現(xiàn)焦褐色時取出即可,篩去沙子以及灰屑,將藥材平鋪至涼。悶煅法:采用干凈的藥材置于鐵鍋當中,上蓋一較小的鐵鍋,兩鍋連在一處用鹽泥密封,蓋鍋上壓重物,避免鍋內氣體膨脹而沖開,并且在蓋鍋的他周邊放上稍許的米,加熱至米呈現(xiàn)焦黃色時,表示煅制已透,熄滅火,待冷卻之后即可取出。如煅制燈芯炭、血余炭等,此方式適用于質地疏松或是炒炭易于灰化藥物的炭燒。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遠紅外技術和微波技術也逐漸被應用于炭制中藥的炮制中,與傳統(tǒng)炮制方法相比,不僅具有節(jié)省時間、減少污染的優(yōu)勢,同時還能精準的控制溫度和受熱時間,對于我國炭制中藥炮制工藝的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①改善藥物當中固有性能:例如干姜當中的散寒,回陽通脈,可以走也可以守。而炮姜痰溫中散寒,溫經(jīng)止血,卻是守而不走。②增加收斂止血、固澀止瀉:如紅茜草、地榆炒炭后止血作用要比生品強些,而烏梅、石榴皮炒炭后收澀止要比生品好用許多。
為了可以很好的達到炒炭存性的最后目的,《中國藥典》以及各個省市的《中藥炮制規(guī)范》都規(guī)定了炭藥色澤深淺不同的標準當中,同時也是我國中藥工作者加工炮制的主要標準之一。按照歷代醫(yī)家長期的臨床實踐和現(xiàn)代學者專家的研究,也足夠證實了炭類藥物可以增加或是產生收斂止血的效果。與此同時,按照相關的研究得知,中藥經(jīng)過炭炒后揮發(fā)油成分逐漸降低,從而有效減少了針對神經(jīng)以及血管的刺激。炭制中藥藥用效果提高的機制相對復雜,所涉及到的學科眾多,為探究一種更加合理的炭制中藥的炮制方法,以保證炭制中藥“存性”質量,不僅需要將傳統(tǒng)中醫(yī)理論與現(xiàn)代科學技術相結合,同時還需探索出有關炭制中藥“存性”的新理論、新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