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立元
貝爾唐·韋斯特法爾(Bertrand Westphal)是法國利摩日大學人文學院比較文學和文學理論教授、有國際影響的“地理批評”理論的創(chuàng)始者。應復旦大學中文系邀請,韋斯特法爾教授于2019 年4 月5 日~5月6 日,圍繞“地理批評的提出、主要觀點和發(fā)展態(tài)勢”這個主題,作了8 次精彩的學術講演。他現(xiàn)任利摩日大學EHIC 人類空間與文化互動研究所所長,是2017 年巴黎列日文學獎得主。韋斯特法爾教授于1997 年提出地理批評,并在1999 年的文章《走向文本的地理批評》中正式提出將此方法運用于比較文學的研究領域,之后出版了《地理批評——真實·虛構·空間》《擬真的世界——空間·地方·繪圖》《子午線的牢籠》《神話海岸:地中海的地理批評》等一系列專著,其中部分重要著作被翻譯成多種文字出版,近年來隨著中國文學地理學研究的迅速發(fā)展,其著作也陸續(xù)被譯成中文出版。
韋斯特法爾的“地理批評”理論是在創(chuàng)造性地汲取和熔鑄20 世紀70 年代以來西方“空間轉向”與“空間批評”學術成果基礎上提出的。我曾于2016 年11 月18 日專程到利摩日大學對韋斯特法爾教授進行學術訪談,就“地理批評”問題與他展開了廣泛而深入的對話和交流。他坦率地承認,自己受到過德勒茲(Deleuze)和瓜塔里(Guattari)的“解域化”、列斐伏爾(Lefebvre)的“空間生產”、福柯(Foucault)的“異托邦”等思想的影響,還有后殖民主義如巴巴(Bhabha)、斯皮瓦克(Spivak)等人理論的影響。其中,受德勒茲的影響最大。他的學術貢獻,如我國文學地理學著名專家梅新林教授所說,不僅是在1999 年提出“地理批評”這一原創(chuàng)性概念,更在于之后繼續(xù)通過學術定位、理論建構與方法創(chuàng)新,以“空時性”、“越界性”與“指涉性”三大核心理念構建“地理批評”的理論體系。韋斯特法爾自己明確指出,“地理批評”綜合并更新了人類空間的研究方法,其目的不再是對文學中的空間再現(xiàn)進行分析,而是著眼于人類空間與文學的互動,其中最重要的一項核心內容就是對文化身份確定性及不確定性方面的獨特見解。
《地理批評與世界文學》是韋斯特法爾2018 年的一次講演的譯稿。他根據(jù)“地理批評”的觀念考察世界文學,認為在當今全球化背景下,所謂“世界文學”實際上往往只是以歐美文化、語言為中心,無法真正覆蓋到全球范圍?!暗乩砼u”則與之相反,將文化的多樣性闡釋為一種不可或缺的多重聚焦,提倡以跨越邊界即“越界性”的態(tài)度和交叉互動的視角,來矯正人們的文化視差,通過與各自的文化身份保持適度距離而達到去中心化,去種族中心主義,化解以歐美語言、文化為中心的目的。這個講演視野開闊、內容豐富、思想前沿深刻,是地理批評理論的新應用和新發(fā)展。美中不足之處,是理論闡發(fā)還不夠充分。不過,對于一次面對大學生的講演,這可能是苛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