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方
摘 要?思辨能力不僅是高中語文核心素養(yǎng)之一,同時也是考察學生是否具有寫作能力的標準之一。近幾年來,高考作文的出題者對學生是否具有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越來越關注,因此高中語文教師也開始對思辨性寫作教學引起重視。雖說高中教師已經(jīng)開始開展思辨性寫作教學,但在教學過程中依舊存在著很多問題。本文主要分析了目前高中語文教師在開展思辨性寫作教學的難點,同時針對這些難點提出了相關的教學建議。
關鍵詞?高中語文;思辨性;寫作教學
中圖分類號:H19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20)31-0127-02
高中語文教師在開展思辨性寫作教學時常常會出現(xiàn)三大難題:一是學生在進行寫作時常常把握不住材料的重點,或者在閱讀材料后對材料的理解存在偏差,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時一定要教會學生對作文的材料進行正確的審題立意,必須對材料產(chǎn)生準確的理解;二是學生雖然能夠理解作文材料,但是立意不夠深刻,很多學生在對作文進行審題立意時,雖然對材料有一定的理解,但是在理解時由于沒有將辯證思維運用起來,導致立意時過于簡單片面,因此完成的作文也就不具有深刻的思想;三是學生在論證時過于模式化,并且他們的理性思辨比較缺乏,由于有效論證的思維方式比較缺乏,很多學生在論證某一觀點時,也常常是先列舉正面事例進行論證,再用反面的例子進行論證。針對此,筆者結合教學理念,提出以下一些看法。
一、普及教學理念,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新課標提出要讓學生養(yǎng)成獨立思考、質疑探究的習慣,增強思維的嚴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而實際上學生作文中思維品質欠缺的一大表現(xiàn)就是思考平面化、缺乏縱深度。很多學生只會在論證過程中將材料進行簡單的轉述后再提出一些觀點,這個過程中沒有表達出自己的個人意見和看法。并且寫作時也是機械性的套用某種結構,沒有對材料進行理性的分析,他們在寫作時通常會采用“一段觀點+兩段舉例+一段結尾”模式的的文章思路,在進行具體的論證時,也只是套用對比式論證結構。思辨性教學策略是一種比較新穎的教學理念,主要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在語文教學中,這種教學策略與讀寫教學相結合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以及寫作能力,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想象力和主體意識,增強學習的主動性,使得學生充分意識到語文學習的重要性。因此,要想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實施思辨性讀寫教學策略,教師首先要向學生普及教學理念,提高學生對此的認可度,再想方設法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教學策略的實施奠定基礎。
所謂思辨性寫作,主要是指學生在進行寫作時,是否能夠對問題進行理性的分析,是否能夠將事物與道理之間的科學聯(lián)系進行揭示,是否能透過現(xiàn)象觀察到事物的本質,是否能夠將自己的立場、觀點以及情感態(tài)度進行準確且有邏輯的表達。學生在寫作時具有思辨性,能夠讓文章更具說服力。因此,高中語文教師在進行作文教學時,要結合思辨作文的特點,為學生傳授正確的寫作方法,讓學生的寫作質量得到提升的同時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發(fā)展。針對于此,教師可以開展以“思辨教學”為主題的教學課堂。在課堂開始時,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一些問題,比如可以讓學生回答他們心中的思辨能力是什么。緊接著,教師可以再次向學生發(fā)問,比如“在日常教學中讀寫結合教學策略都是如何展開的?”讓學生對教學理念有一個大致的認識。最后,教師可以向學生講解上述問題的參考答案,也可以通過視頻的形式給學生普及相應的知識。這樣一來,通過一問一答的形式來普及教學理念,能夠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提高教材中思辨性文章的利用率
伴隨著新課改的到來,如何讓高中生獲得更完善的教育,成為了困擾語文教師的難題。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對學生傳授知識,還要對學生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進行培養(yǎng)。但高中限于條件,很難正確實施教學方案。高中生由于在校時間長,增加閱歷的空間、機會有限,思維品質的提升只能更多地依賴于閱讀。新課標在“思辨性閱讀與表達”的學習任務群中指出“閱讀古今中外論說名篇,把握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和語言特點,理解作者闡述觀點的方法和邏輯”。因此可以以閱讀為抓手提升作文思辨性。高中階段的語文教材所摘錄思辨性文章都具有很強的代表性,這無疑給教師開展作文教學帶來了便利。因此,教師要正確對待每一篇課文,最好是要研讀,不能只是在語言文字方面進行淺顯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要重視課文所蘊含的論證邏輯,并將此作為契機,加強學生的思維訓練。
例如,部編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中的古代論說文中,類似于《勸學》《師說》《過秦論》等這些課文中涉及的理性分析、合理判斷和推理等內容都能夠在學生正確認識寫作的基本思路方面起到引導作用,也能夠讓學生體會到古人說理的魅力。這就要求教師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不應一味地讓學生停留在翻譯和理解層面上,更重要的是要突破古漢語的障礙,讓學生深處古人說理的情境,體會古人說理的魅力,讓學生深入體會據(jù)理力爭的含義。此外,教師也可適當?shù)刎S富學生的閱讀視野,開展閱讀活動或是推薦說理類的作品給學生,讓學生在課外也能夠接觸到比較經(jīng)典的議論文,或是讓班上的學生輪流撰寫班級日志,或是定期開展讀書交流會等,促使學生積累一些說理方面的素材,為寫作提供支撐。
三、強化對學生辯證思維的訓練
對于高中階段的學生來說,他們的生活體驗較少,并且不具備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因此他們在進行作文寫作時,常常給人一種缺乏深度的感覺,這便是學生思辨能力不足所造成的。簡單而言,辯證思維就是要讓學生能夠用對立統(tǒng)一的目光看待問題。通過合理的議論讓人能認清事件或現(xiàn)象的本質屬性,從而得出結論;或者對一個概念、一個命題相聯(lián)系的若干層次進行闡說,起到明理的作用。在時事類新材料寫作過程中,能夠引發(fā)評論或議論的事實材料往往具有一定的爭議性,如“有的人認為……而有的人卻認為……”的表達方式尤其常見。學生在面對這樣的寫作任務時,若想跳脫出當前“有的人”的框架,作出針對性的評價,那么辯證思維就能夠很好地幫到學生。具體的運用方法,即面對各種復雜的現(xiàn)象或是持不同態(tài)度的觀點,學生要努力發(fā)現(xiàn)它們會在哪種條件下實現(xiàn)統(tǒng)一,從而提出自己具有個人特色,并且很是新穎、獨到的見解。
例如,“表情包的出現(xiàn),有的人認為它豐富了人們的表達能力,但有的人卻認為它限制了人們表達能力的發(fā)展,對此,請問你有什么看法?”這樣的寫作任務在高中階段的時事類新材料寫作中是比較常見的,學生從題意中提煉出不同的論點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是表情包在中國社交圈是隨處可見的,表情包的確是豐富了人們的表達方式和內容,但也阻礙了人們的表達能力;二是表情包的出現(xiàn)讓人們傳遞信息的方式產(chǎn)生了巨大的變化,它為人們生活帶來了積極意義;三是引入了孔子的一句話,即“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也就是擅表達者役表情包,不擅表達者役于表情包。由這幾個觀點來看,學生的水平各不相同。因此,教師在引導學生提煉論點時,要幫助學生學會運用辯證思維的方法,這樣才能提煉出比較新穎且深刻的觀點。
四、注重對學生作品的評價與修改
在教師開展思辨性寫作教學的過程中,通常教師都會設置修改和講評環(huán)節(jié),以此作為對學生的激勵,主要目的還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批判性,能夠更好地為日后的寫作服務。傳統(tǒng)的作文評改方式主要是教師讀后寫出自己的評價,學生很少會參與具體的評改過程,反觀這樣的評改方式在學生“思辨性作文”寫作能力的提高和發(fā)展上都不會起到太過明顯的促進作用。因此,就必須要對傳統(tǒng)的作文評改方式作出改變。具體而言,教師要正確認識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哪怕是對學生作文的評改,教師也要讓學生積極參與進來,多與學生進行互動和交流,讓學生接受教師的啟發(fā)和引導,正確認識自己的作文存在的不足。
例如,筆者發(fā)現(xiàn)不少學生進行舉例說明時,常常敘述性的文字要大于論述性的文字,草草完成文章主體部分的論證,而如果教師對兩類事例之間的邏輯關系進行深究的話,將會發(fā)現(xiàn)兩者之間并不存在邏輯關系,學生只是將素材進行堆砌以此來完成寫作。以上問題都導致了學生在寫作時文章結構過于模式化,文章主體過于平面化,這樣的作文由于缺乏思辨性,因此只能將其稱之為舉證文,并不能算作嚴格意義上的論述文。教師在讓學生對作文進行評改時,可以將“合作——討論——辯駁”的模式引用進來,這種模式下的評改方式完全貼合“思辨性作文”的特點,帶有一定的集體性質。也就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全班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某一篇作文展開討論,分享組內的意見,再就各個小組持有的觀點進行討論,可以站在認同的立場,也可以持反對意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要求學生要明確闡述自己的觀點,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感想,在整個作文的評改過程中,學生能夠對作文中的思路有一個更清晰的認識,從而鍛煉學生潛在的思辨能力,堅持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促進學生語文寫作能力的提升,優(yōu)化課堂教學效果。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高中語文教師在進行思辨性寫作教學時,需要具有明確的教學目標,讓學生在目標下進行有效的說理。想要提升學生思辨性寫作能力,那么教師就需要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付出極大的努力。教師不僅要對學生教學課本中的知識,還要培養(yǎng)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對學生的生活感受進行密切的關注,提高他們獲取學習資源的能力,并對學生的思維品質進行積極的培養(yǎng),這樣就能讓高中語文思辨性寫作教學得到有效的開展了。
基金項目:本文是江蘇省“十三五”規(guī)劃課題“基于語文學科素養(yǎng)下以培養(yǎng)思辨能力為核心的議論文寫作路徑教學研究”的中期成果論文,課題編號:D/2020/02/208。
參考文獻:
[1]李春季.扎根閱讀土壤,提高語文素養(yǎng)——高中語文課程整本書閱讀與寫作教學實踐[J].漢字文化,2020(08):117-118.
[2]王本華,朱于國.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核心素養(yǎng)為依歸,建設符合新時代需要的高中語文教材[J].課程·教材·教法,2019,39(10):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