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旭
文言故事一
魯人徙越
魯人身善織屨,妻善織縞(gǎo),而欲徙(xǐ)于越?;蛑^之曰:“子必窮矣?!濒斎嗽唬呼斎酸阍健昂我??”曰:“屨為履之也,而越人跣(xiǎn)行;縞為冠之也,而越人被(pī)發(fā)。以子之所長,游于不用之國,欲使無窮,其可得乎?”
(選自《韓非子》)
【故事大意】
魯國有個人自己擅長編草鞋,妻子擅長織白絹,他們卻想搬到越國去。有人對他說:“您(搬到越國)一定會困窘的。”那個魯國人問:“為什么?”這個人回答說:“草鞋是(人們)穿在腳上走路的,但是越國人光腳走路;白絹是做成帽子戴的,越國人卻是披散著頭發(fā)。憑借你們的專長,跑到用不著這些技能的國家去,想要使自己不困窘,怎么能辦得到呢?”
【活用點撥】
從實際出發(fā),不可主觀臆斷。習(xí)總書記強調(diào):“調(diào)查研究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沒有調(diào)查,就沒有發(fā)言權(quán),更沒有決策權(quán)?!濒斎酸阍角安]有對越國的市場做調(diào)查,而是想依靠舊有的經(jīng)驗去解決新的問題,這樣做必然會遇到重重困難。我們做每件事前,需要先做好調(diào)查研究,從實際出發(fā),制定行動計劃,千萬不可心血來潮,主觀臆斷,盲目行動。
困境也是一種機遇。勸說者的話似乎是“無可置辯”,但是當(dāng)我們遇到困境時,不妨反向思維。越國人不穿鞋不戴帽子,魯人可以引導(dǎo)他們穿鞋戴帽,別人未曾涉足的地方,不代表沒有商機。恰恰可能充滿了無限商機,魯人如果能化困境為機遇,抓住新的廣闊的市場領(lǐng)域,將大有作為。
文言故事二
智子疑鄰
宋有富人,天雨墻壞。其子曰:“不筑,必將有盜。”其鄰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財,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鄰人之父。
(選自《韓非子》)
【故事大意】
宋國有個富人,有一天下雨,那個富人家的墻被毀壞。他兒子說:“如果不趕緊修筑它,一定會有盜賊進來。”隔壁的老人也這么說。這天晚上果然丟失了大量財物。他家人很贊賞兒子的聰明,卻懷疑偷盜是隔壁那個老人干的。
【活用點撥】
尊重客觀實際,不能主觀臆斷。文中持有相同意見的人因身份及與主人親疏關(guān)系的不同而遭到不同對待。在現(xiàn)實生活中也總會有一些人存在“智子疑鄰”的思維,對別人持不信任的態(tài)度,對自己親近的人又過于相信。對情況不做任何調(diào)查研究,無端揣測他人,草率作出的結(jié)論往往是錯誤的。這就告誡我們聽別人的意見時要尊重客觀實際,做出正確選擇,不能用感情親疏作為判斷是非的標(biāo)準,對人不可以持偏見。
公正無私,不因感情親疏影響對事物的正確判斷。清代的何啟說過:“公者無私之謂也,平者無偏之謂也?!彼^公正就是不摻雜個人的私利;所謂公平,就是不偏向某一方。判斷事物應(yīng)該公正無私,不能因感情親疏影響對事物的正確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