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雪琴
(鄂爾多斯博物館 內(nèi)蒙古 鄂爾多斯 017000)
[關鍵字]博物館;陳列展覽;照明設計
博物館是傳統(tǒng)文化的主要聚集地,在文物的陳列展覽、研究保護以及公眾社會教育等方面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在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現(xiàn)代社會,人們對文物藏品的欣賞能力逐漸提升,因而他們對文物展品的展覽效果也提出了更高層次的要求。文物是一種較為特殊的傳統(tǒng)文化,因而博物館的照明設計不僅要滿足參觀者的審美體驗,還要避免文物遭到褪色和脆化等化學輻射損害。針對這種情況,工作人員必須充分考慮文物的特殊性質(zhì),并結(jié)合文物的展覽位置制定科學合理的燈光設計,從而在保護文物的前提下不斷優(yōu)化其陳列展覽效果。
照度和色溫在博物館陳列展覽照明設計中占據(jù)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工作人員要根據(jù)文物藏品的自身特性選擇適宜的照度值和色溫。當照明設計的照度較低時,工作人員應選擇低色溫的光源,而當照明設計的照度較高時,工作人員就要選擇高色溫的光源;在博物館展覽的照明設計工作實踐中,如果文物藏品對光輻射較為敏感,那么其展廳應采用3000K以下的光源,當文物藏品對光輻射不太敏感時,則一般選用5000K的光源。與此同時,工作人員還要使得展廳的照明設計具有良好的整體性,滿足不同藏品的自身特征以及展覽的切實需求,防止文物藏品在燈光的照耀下發(fā)生色彩畸變。
博物館中文物展品的組成較為復雜,既包括對光較為敏感的棉麻絲綢、拓片手稿、壁紙彩繪,也包括對光不敏感的青銅器、石器化石以及珠寶陶瓷等。因此工作人員要對各個文物藏品的自身特性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在保護文物藏品的前提下設計科學合理的照明策略。一般情況下,博物館的照明設計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方面:分別是一般照明、局部重點照明、背景照明、布展照明、夜間照明以及應急照明等多種模式。對于一般平面類展品的照明設計而言,其最低照度與平均照度的比值應高于0.75,其大尺寸展品的最低照度與平均照度的比值應高于0.3,當博物館中文物藏品的照度分布不夠均勻時,文物藏品的表面就會出現(xiàn)大量的光斑,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文物藏品的展示效果。目前,導致文物藏品照度分布不均勻的原因主要為燈具照射角度較小以及欄柵格的投影等。而對于立體性展品而言,照明設計除了要滿足照明需求之外,還要綜合考慮其花紋、形狀、質(zhì)感以及色調(diào)的影響,設計合適的陰影比例,從而使得文物藏品獲得更好的立體效果。比如在雕塑類展品的照明設計設計過程中,工作人員要注意燈光陰影的有效使用,切實突出雕塑類展品的表情和姿態(tài)。在金屬玻璃等文物藏品的照明設計過程中,工作人員要在展品的周圍設置合適的照射角度,進一步消除文物藏品底部的陰影,切實提高其觀賞效果。
歷經(jīng)時間的洗禮,博物館中的文物藏品大都十分脆弱,部分藏品一旦遭受光學輻射的侵害,就會造成許多無法彌補的損失。目前,光輻射造成的損害主要可以分為化學損壞和熱效損壞,其損壞程度主要取決于光線的光譜組成、照度以及照射時間。在博物館展覽的照明設計中,工作人員要盡量避免使用破壞性較大的短波,防止短波與有機展品發(fā)生化學反應,使其發(fā)生褪色以及脆化等不良反應。光輻射對文物藏品的熱效反應主要表現(xiàn)在文物藏品吸收光能之后導致自身溫度的升高,其照明系統(tǒng)的開和關導致文物藏品發(fā)生熱脹冷縮。因此,工作人員要充分考慮到這些因素對文物藏品產(chǎn)生的不良影響,并結(jié)合博物館文物藏品的自身特性選擇適宜的光源,盡量減少紫外輻射與紅外輻射的出現(xiàn)概率,為文物藏品的安全性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眩光和陰影是影響文物藏品視覺效果的關鍵因素,因而應該得到設計人員的高度重視。眩光主要是指視野中的亮度分布以及亮度范圍不符合人們的視覺感受,主要可以分為直射眩光和反射眩光,為了進一步消除眩光對文物藏品展示造成的不良影響,工作人員必須切實做好以下工作:其一,合理布置光源的方向和照射位置;其二,改變文物藏品的陳列狀態(tài);其三,增加遮擋光源的設施,將白熾燈轉(zhuǎn)變?yōu)闊晒鉄艋蛉榘咨纳錈?;其四,將吊燈的位置高度轉(zhuǎn)移到觀眾的視野范圍之外,避免光源直射觀眾眼睛。在博物館展覽的照明設計中,陰影會使得文物藏品的觀賞效果被大打折扣,目前減少陰影的主要方法為調(diào)整陳列面與主光源之間的夾角,或者采用補光的方式減少陰影的不良影響。
在科學技術不斷發(fā)展的現(xiàn)代社會,博物館展覽中的照明方式和照明技術也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博物館展覽照明設計的目的不僅僅是提供良好的視覺體驗,更重要的是保護文物不受外界因素的侵害。因此,工作人員在博物館展覽的照明設計中,要合理使用相應的配件或者照明技術,切實減少照明設備對文物藏品造成的不良損壞。目前,人體感應自動調(diào)光系統(tǒng)已經(jīng)在博物館展覽照明設計中得到了廣泛的運用,該技術主要是指當觀眾距離文物藏品1~2m時,該調(diào)光系統(tǒng)就會自動亮起周圍燈光,而觀眾離開時也可自動熄滅,這種照明技術可以有效減少展品的光照時間,進一步較少照明設備對文物藏品造成的損害。除此之外,光導纖維技術也在博物館展覽照明設計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它可以有效減少燈光中紅外線和紫外線的占比,并且這種照明設計可以直接安裝在展覽柜的外面切實減少展覽柜中的熱能,并進一步提高其維修和檢查效率。
博物館展覽中照明設計的根本目的在于結(jié)合文物藏品的自身特性,在保障文物安全的前提下根據(jù)其展覽主題以及藝術氛圍制定科學合理的照明設計,從而有效提高文物藏品的展覽效果,使大眾獲得更好的觀賞體驗,從而為博物館的不斷發(fā)展奠定夯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