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學玲,吳慶慶
(河南省欒川縣人民醫(yī)院,河南 欒川 471500)
反流性食管炎是因是由胃、十二指腸內(nèi)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的食管炎癥性病變,內(nèi)鏡下表現(xiàn)為食管黏膜的破損,即食管糜爛和(或)食管潰瘍,出現(xiàn)反酸、燒心、胸骨后灼痛甚至吞咽困難等臨床表現(xiàn),是常見的消化道動力障礙性疾病[1]。本研究用柴胡疏肝散加減治療反流性食管炎臨床效果較好,報道如下。
共80例,均為2017年12月至2019年3月我院就診患者,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0例。對照組男17例,女23例;年齡24~78歲,平均(50.98±12.07)歲;病程3個月~8年,平均(22±12.07)個月;內(nèi)鏡分級Ⅰ級15例,Ⅱ級13例,Ⅲ級12例。觀察組男21例,女19例;年齡23~76歲,平均(49.50±12.58)歲;病程5個月~6年,平均(23±11.08)個月;內(nèi)鏡分級Ⅰ級11例,Ⅱ級15例,Ⅲ級14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西醫(yī)診斷標準符合《反流性食管炎診斷及治療指南(2003年)》[2]。有反酸、燒心、胸骨后疼痛等明顯的反流癥狀,符合反流性食管炎胃鏡、病理征象改變。②中醫(yī)辨證符合《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關于肝胃不和證的診斷標準[3]。③年齡22~78歲。④通過倫理委員會審批,簽署知情同意書。⑤6個月內(nèi)未參加過其他相關的臨床研究試驗。
排除標準:①不能接受內(nèi)鏡檢查;②不能耐受針刺患;③惡性腫瘤、結核、幽門梗阻和高位腸梗阻引起的繼發(fā)性;④依從性較差。
對照組用雷貝拉唑鈉腸溶片(濟川藥業(yè)集團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1220),口服,每次20mg,每日晨起空腹1次;枸櫞酸莫沙必利片(魯南貝特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9990317),口服,每次5mg,每日3次。
觀察組予柴胡疏肝散加減。柴胡12g,陳皮10g,川芎10g,香附10g,枳殼10g,白芍10g,炙甘草10g。反酸較重加白術15g,海螵蛸10g,煅瓦楞子15g(先煎);噯氣呃逆較重加沉香10g,法半夏10g,丁香10g;太息、腹脹較重加檳榔15g,枳殼30g;脅肋痛甚加郁金10g,青皮10g,當歸10g,烏藥10g;肝郁化火、心煩意燥加山梔20g,黃芩12g,川楝子10g。水煎取汁300mL,每日1劑,早晚各1次溫服。
兩組療程均為4周。流質(zhì)飲食,調(diào)理情緒,進食后床頭抬高30o。
反流性疾病問卷(RDQ)[4]:根據(jù)量表中反酸、反流、燒心、非心源性胸痛的癥狀輕重分為5個級別,評分為1~5分。根據(jù)癥狀發(fā)生頻率和程度計分。①頻率:“從未有不適癥狀”、“1周少于1天”、“1周1天”、“1周2~3天”、“1周4~5天”、“1周6~7天”分別計0、1、2、3、4、5分,總分為20分;②程度:“從無癥狀”、“醫(yī)生詢問下發(fā)現(xiàn)不適癥狀”、“癥狀明顯,影響日常生活,偶口服藥物”、“癥狀十分明顯,嚴重影響日常生活,需日常服藥”分別計1、3、5分,癥狀在1分和3分之間計2分,癥狀在3分和5分之間計4分,總分為20分??偡e分為癥狀程度積分與發(fā)生頻率積分之和,總分為40分。
內(nèi)鏡評分:根據(jù)反流性食管炎診斷及治療指南(2003年)[2]中的內(nèi)鏡分級,將正常、Ⅰ、Ⅱ、Ⅲ、Ⅳ分別計為0、1、2、3、4分。
中醫(yī)癥狀積分:根據(jù)胃食管反流病中西醫(yī)結合診療共識意見(2017年)[5]對主要和次要癥狀觀察。主要癥狀為燒心、反酸、胃脘脹滿,根據(jù)無、輕、中、重度記為0、2、4、6分;次要癥狀為乏力、口干口苦、食欲不振,根據(jù)無、輕、中、重度記為0、1、2、3分。
用SPASS20.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根據(jù)反流性食管炎診斷及治療指南(2003年)[2]和《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3]制定。臨床痊愈:燒心、反酸、胃脘脹滿等癥狀消失,RDQ總積分和中醫(yī)癥狀總積分減少率大于等于95%,內(nèi)鏡檢查食管黏膜正常,內(nèi)鏡積分為0分。顯效:燒心、反酸、胃脘脹滿等癥狀明顯減輕,RDQ總積分和中醫(yī)癥狀總積分減少率70%-94%,內(nèi)鏡積分減少2分及以上。有效:燒心、反酸、胃脘脹滿等癥狀減輕,RDQ總積分和中醫(yī)癥狀總積分減少30%-69%,內(nèi)鏡積分減少1分。無效:癥狀無明顯變化甚加重,RDQ總積分和中醫(yī)癥狀總積分減少率小于30%,內(nèi)鏡積分無變化或增加。
兩組治療前后RDQ評分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RDQ評分比較 (分,±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RDQ評分比較 (分,±s)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 時間 RDQ評分癥狀積分 頻率積分 總積分 t P觀察組 40治療前 9.47±1.49 8.97±1.82 17.47±3.09 0.902 0.162治療后 2.47±1.69△ 3.02±1.38△ 14.47±1.44△ 3.094 0.002對照組 40治療前 9.14±1.21 9.23±1.46 18.32±2.49 0.892 0.129治療后 3.87±1.45 3.72±1.34 15.67±2.67 0.985 0.195
兩組治療前后內(nèi)鏡評分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內(nèi)鏡評分比較 (分,±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內(nèi)鏡評分比較 (分,±s)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 治療前 治療后 t P觀察組 40 2.39±0.46 1.23±0.31△ 8.682 0.000對照組 40 2.43±0.53 2.29±0.79 2.032 0.013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癥狀積分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癥狀積分比較 (分,±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癥狀積分比較 (分,±s)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 時間 主要癥狀次要癥狀燒心 反酸 胃脘脹滿 乏力 口干口苦 食欲不振觀察組 40 治療前 5.43±0.28 4.84±0.82 4.90±0.39 1.94±0.93 1.57±0.83 2.12±0.32治療后 1.33±0.43△ 0.93±0.23△ 1.03±0.60△ 0.43±0.11△ 0.63±0.12△ 0.72±0.42△對照組 40 治療前 5.36±0.83 4.57±0.43 5.07±0.41 2.03±0.84 1.58±0.78 2.07±0.43治療后 2.83±0.36 1.53±0.17 1.94±0.68 1.03±0.51 1.03±0.67 1.32±0.36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4。
表4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兩組用藥不良反應比較見表5。
表5 兩組用藥不良反應比較 例(%)
反流性食管炎屬中醫(yī)“吐酸”“噎膈”“胃痛”等范疇。病位在食管,同肝、脾、胃臟器相關。肝氣不暢,氣機郁滯,或胃失和降,運化失司而致吐酸。治療當舒肝和胃為主。柴胡疏肝散中的柴胡疏肝行氣,陳皮健脾理氣,川芎、香附、枳殼行氣活血疏肝,白芍柔肝疏肝,炙甘草調(diào)和諸藥。諸藥合用,共奏疏肝健脾、升清降濁之功。
柴胡疏肝散治療反流性食管炎療效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