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偉鋒
摘 要:近幾年,隨著群眾民主和權利意識的覺醒,信息公開申請數(shù)量出現(xiàn)了井噴式的增長,類似于上述案件的申請不在少數(shù)。這種申請人通過遞交政府信息公開申請,要求行政機關就其提出的問題作出選擇性答復、解釋說明或提供法律依據(jù) 的行為,被稱之為咨詢式政府信息公開申請以下簡稱咨詢式申請,一般表現(xiàn)為申請內容中含有“是否”“相關情況”“依據(jù)”等字眼 。實踐中,咨詢式申請往往被行政機關認定為政務咨詢而拒之于政府信息公開門外,到底該如何處理和答復咨詢式申請,目前還沒有法律條文可以直接適用,司法實踐中也沒有明確的認定。
關鍵詞:政府信息;法律思;解決路徑
一、處理咨詢式申請的法律依據(jù)
自 2008 年《政府信息公開條例》以下簡稱《條例》 實施以來,政府信息公開制度在推動法治國家建設、促進社會主義民主法治等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歷經十多年的實踐探索,我國各地各級政府在《條例》的運用中發(fā)現(xiàn)了一些問題,例如公開范圍不具體、公開方式不明確、公開義務主體互相推諉等。2019 年5 月,新修訂的《條例》正式實施,一定程度上平衡了行政相對人的權利和行政機關的權力,對政府信息公開范圍進行明確,對申請權的行使進行規(guī)范。筆者結合新《條例》的修改,通過梳理類似案例和專家觀點,認為主要可從以下三個角度認定和裁判咨詢式申請:
(一)申請信息不明確
根據(jù)新《條例》第二十九條、第三十八條規(guī)定,信息公開申請應當標明申請政府信息的名稱、文號,不知道名稱的應當注明合理范圍,便于行政機關尋找 ,對于需要通過對現(xiàn)有政府信息進行加工、分析的情況,行政機關可以不予提供。咨詢式申請往往采取質疑、提問的方式要求行政機關作出答復,申請內容不能指向特定的政府信息。
(二)申請內容不屬于政府信息
政府信息公開申請的前提是申請內容應為政府信息。秦某向 D 區(qū)人民政府申請公開的內容,明顯不符合新《條例》第二條規(guī)定的政府信息定義,即“行政機關在履行行政管理職能過程中制作或者獲取的,以一定形式記錄、保存的信息”。綜合類似案例的法院裁判觀點, 一般認為咨詢式申請的內容不屬于政府信息,而是政務咨詢。
(三)實質目的并非獲取信息
咨詢式申請多涉及拆遷、治安、執(zhí)法、醫(yī)療等民生領域問題,矛盾較為突出。有學者認為,當前政府信息公開在某些情況下已經淪為了申請人發(fā)泄不滿情緒、向政府施壓的通道 。2015 年《最高人民法院公報》刊登一則典型案例,南通市發(fā)改委曾在一年內接收到陸紅霞及家人至少 94 次政府信息公開申請 。而秦某訴 D 區(qū)人民政府一案中,秦某在已知曉申請內容的具體情況下,仍向 D 區(qū)人民政府提交信息公開申請,其目的顯然不是為了獲取信息。國務院基于此類現(xiàn)象在新修訂的《條例》中增加第三十九條,規(guī)定:申請人以政府信息公開申請的形式進行信訪、投訴、舉報等活動,行政機關應當告知申請人不作為政府信息公開申請?zhí)幚?,可以告知通過相應渠道提出。
二、咨詢式申請頻發(fā)的主要原因
實踐中,由于行政機關與申請人在咨詢式申請問題上的認識差異,導致申請人費盡周折仍得不到相應的答復,行政機關也耗費了人力物力資源,降低了行政效能, 究其本質,咨詢式申請頻發(f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思想仍未根除
毋庸置疑,服務型政府的提出有效推進了我國政府管理理念從幾千年的“官本位”思想向“民本位”轉變, 更加注重為人民服務,保障人民權利,真正實現(xiàn)人民當家作主。但現(xiàn)實是政府職能轉變和部分領導干部觀念轉變仍不到位,公民政府信息獲取仍不充分。雖然國務院三令五申要求“公開為常態(tài)、不公開為例外”,但實際上政務公開的程度和范圍都不盡人意,公眾對政府信息的需求遠遠超過政府信息的有效供給。以 D 區(qū)人民政府網(wǎng)站為例,“政策法規(guī)”欄目近半年更新信息不到十次,與政府實際信息數(shù)量明顯不對等。除此之外,政府在頂層設計、制定政策時習慣“大包大攬”,群眾則長期處于被動管理狀態(tài),政府決策過程的透明度和群眾參與度不高,對政策解讀也不充分,即使是涉及自身利益的政府信息,群眾獲取的渠道和途徑也非常有限。群眾難以從公開渠道獲取政府信息,提交申請公開便成了獲取政府信息的主要渠道。
(二)新時代暴露出的矛盾問題不同以往
據(jù)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2010 年我國 GDP 總量約為 41 萬億元,人均 GDP 約為 4361 美元,而 2019 年我國 GDP 總量超過 99 萬億元,人均 GDP 突破 1 萬美元。短短不到十年的時間,我國經濟呈現(xiàn)強勢增長。與此同時,我國正處于改革關鍵期、社會矛盾凸顯期,社會所有制結構、經濟結構、市場秩序都進行著激烈轉型和升級;利益沖突、管理空白等諸如此類的問題,也在近十年內不斷涌現(xiàn)和積累。當認為自身權益受到侵害時,由于信息公開制度有行政復議和訴訟等救濟途徑保障,群眾更傾向于選擇這一方式向“全能政府”尋求權益保護。有些公民在涉及自身利益的訴訟敗訴后,由于法定權利救濟的途徑行不通,會把政府信息公開申請當作一種變相救濟手段, 從而謀取通過法定救濟途徑不可能擁有的利益。
(三)公民權利意識覺醒但法治意識缺失
近年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高速發(fā)展極大地促進了人民群眾權利意識的覺醒。政府信息公開制度的建立為保障公民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jiān)督權提供了合法渠道?!皺嗬庾R”的伸張,離不開“法治意識”的護航。目前,我國大部分群眾的法治意識還不能與其高漲的權利意識相匹配,運用法律的能力有限,難以依法依規(guī)維護自身權利。新修訂的《條例》從兼顧行政機關與相對一方利益平衡的角度出發(fā),明確了政府信息的公開范圍,規(guī)范了申請權的行使,進一步推進了政府和公民之間權利義務的公正對待。部分公民混淆政務咨詢與申請政府信息公開行為的區(qū)別,不能選擇恰當?shù)那谰S護自身的權利;部分公民對信息公開的立法目的認識不到位,偷換知情權和信息獲取權概念,認為凡申請就必須公開;部分公民濫用申請權,針對行政管理過程性事務提起大量咨詢式申請,以此作為向行政機關施壓的手段 。
三、咨詢式申請的破解路徑
(一)加大政務公開力度,促進共建共治共享
實現(xiàn)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特別重要的就是要加大政務公開力度,提升政務公開實效,充分發(fā)揮人民群眾的積極作用,構建起政府與人民群眾的新型合作關系。一是要準確把握新時代政務公開的新定位,加大政務公開的深度和廣度,加大政策解讀力度,推進行政機關決策、執(zhí)行、管理、服務和結果全過程公開,讓人民群眾全面了解政府工作,有效監(jiān)督政府行為。二是要進一步完善和細化信息公開目錄,明確政府信息公開范圍,及時準確通過政府網(wǎng)站、張貼告示、電視廣播、新媒體等多種渠道公開政府信息。三是要強化信息公開制度的執(zhí)行剛性,建立常態(tài)化的監(jiān)督檢查機制,將群眾信息公開申請作為線索,定期通報應公開卻未公開事項的責任主體單位, 追究相關人責任。四是要暢通高效、便民的政務咨詢渠道,參考行政審批模式改革,整合各類咨詢渠道,建立咨詢訴求集中辦理模式,提升咨詢答復的效率和質量,推進政府與公民的有效溝通。五是要拓寬群眾知情明政和參與決策渠道,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包括召開聽證會、專家論證會、民意調查、網(wǎng)上征求意見等,讓公眾在參與決策中凝聚思想共識,提升群眾的獲得感和滿意度。
(二)堅持依法行政,促進社會公平正義
行政機關要帶頭懂法用法、依法行政,把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貫穿于行政管理各項事務的始終,真正把法律作為行政管理中不可逾越的“紅線”,作為保障人民群眾合法權益的“生命線”。依法行政首先要做到“法無授權不可為”,特別是面對處理矛盾多發(fā)的問題時,要堅持法律是根本遵循這一底線原則,任何情況下不搞特殊化,不搞拍腦袋決策,要從思想根源上抵制行政管理中顧此失彼、朝令夕改的不良現(xiàn)象。依法行政更要做到“法定職責必須為”,嚴守法定程序是實現(xiàn)實質正義的重要前提和保障,必須從每一環(huán)法定程序做起,嚴謹、公開、公正地履行法律賦予的職責,推動政府公信力提升,讓人民群眾真正感受到公平、正義,從源頭上預防和化解矛盾。
(三)堅持人民至上,為民紓困解難
各級行政機關要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理念,大力推進新時代政務公開,建設讓人民“看得見摸得著”的服務型政府。如上海市中院曾就類似案例指出, 行政機關應當對通過政府信息公開途徑提出的實質性信訪投訴的事項予以關注,并通過其他相關途徑作出積極回應,以推動行政爭議的實質化解。對于涉及群眾切身利益引起的咨詢式申請,行政機關應當核查申請人合法權益是否得到保障,積極主動回應,為群眾紓困解難。每一個咨詢式申請都指向了一個群眾關切的問題,行政機關在回復申請時不應將其簡單作為政府信息公開申請行為,而應從根本上思考申請人的實質訴求,以咨詢式申請為線索,著力為人民群眾解決煩心事、操心事,把為民謀利、為民盡責、為民服務作為保障公民權益的重要方式。
(四)增強公民法治意識,引導規(guī)范行使權利
新時代背景下,建設法治國家意義深遠,特別是針對當前公民法治意識還不強的實際,要創(chuàng)造性、多樣化推進全民普法,增強廣大公民的法治意識,提高公民依法表達利益訴求、維護自身權益的能力,引導公民自覺守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行政機關在處理信息公開申請時,應當將強制性法律與“柔性”規(guī)則相結合,適當加以解釋和引導,幫助公民規(guī)范有效提交申請。一方面,行政機關應當細化信息公開申請表的內容,引導申請人填寫需申請信息的名稱、文號等,從源頭上幫助申請人明確表達申請意向,避免申請信息不明確的問題。另一方面,行政機關在接收到咨詢式申請后,可適當引入補正程序,主動聯(lián)系申請人,告知不符合政府信息公開范圍的理由,并根據(jù)其原申請內容幫助申請人從規(guī)范角度進行申請 。例如,某群眾申請公開“加裝電梯是否屬于老舊小區(qū)改造行動范疇”,行政機關可引導其申請公開當?shù)乩吓f小區(qū)改造行動方案等相關文件。
結束語
綜上述,公民以信息公開申請的方式向行政機關進行咨詢,已成為一種常見而非正常的政府信息公開申請形式。咨詢式申請的答復如何兼顧合法合規(guī)、合情合理,長期困擾著承擔公開信息義務主體的行政機關。文章結合真實案例,總結咨詢式申請認定和裁判的法律依據(jù),認為新時代社會矛盾變化、政府職能轉變不到位、公民權力意識覺醒但法治意識缺失是咨詢式政府信息公開申請頻發(fā)的主要原因,提出要從堅持依法行政、加大政務公開力度、培育和加強公民法治意識、切實為民紓困解難等多個方面進一步推進服務型政府、法治政府建設。
參考文獻
[1] 基于法治政府建設視域下行政機關上下級職權構造探析[J]. 葉必豐,白云鋒.? 中國司法. 2020(03)
[2] 探討大力推進法治政府建設 不斷提升依法行政能力[J]. 郭鄰.? 中國電業(yè). 2020(05)
[3] 淺析推進依法行政與法治政府建設[J]. 陳堅.李東方.劉志新.李崴.? 共產黨員. 2020(05)
[4] 關于法治政府建設中的利益表達機制及其完善[J]. 高秦偉.? 治理研究. 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