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永強
摘 要:土司又稱土官、土酋,是中國古代一類官職的統(tǒng)稱,通常是西北、西南地區(qū)的少數(shù)民族部族頭目任職,以夷制夷。土司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土司指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頭目在其勢力范圍內設立的且被中原朝廷認可的政府機構,狹義的土司專指“世有其地、世管其民、世統(tǒng)其兵、世襲其職、世治其所、世入其流、世受其封”的土官。
關鍵詞:少數(shù)民族;文物
一、元、明土司制度
元代創(chuàng)立的土官制度,明代發(fā)展了元朝的土官制度,形成了更加完備的土司制度。兩者最大的區(qū)別是,明朝將土官制度進一步規(guī)范化。
元朝土官為國家正式官吏,官職不可隨便廢除,可世襲,同時設立宣慰司。元代的土官制度比較復雜。在行省制度中設置宣慰司,作為行省的派出機構,管理遠離省會地區(qū)的郡縣,有如一個分省。設在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宣慰司,其下有宣撫司、安撫司和招討司三司,三司級別相等,官員品秩則與正式政區(qū)的路相當。三司下屬有土路、府、州、縣。此外,宣慰司本身還依所管地區(qū)及事務的不同而有組織方面的差異,有宣慰使司(只設于內地)、直慰使司都元帥府和宣慰使兼管軍萬戶府。
明代更加完善元代的土司制度。為加強對土司的控制,洪武末年起,路土司分為武職和文職兩個系統(tǒng),而又以武職土司為主,明代中期以后,文職士司地位上升,可以下轄武職土司。明代還新創(chuàng)了“都(指揮使)司-衛(wèi)(指揮使司)-(千戶)所”的軍事系統(tǒng),在邊疆和內地均有不設郡縣只設衛(wèi)所的情況。武職土司上系于各省都指揮使司,再達于兵部,包括宣慰使司、安撫司、招討司、長官司與蠻夷長官司,其中宣慰司在明代專為土著地區(qū)而設,不設于內地正式都縣之上,與元代有別。文職土司屬于各省布政使司,再達于吏部,包括軍民府,土州、土縣。值得注意的是,中央政府授官以文武職分,但土官實際上并未按文武分職行事。
二、龍州王、薛氏土司
平武古稱龍州,自古即為少數(shù)民族聚居區(qū)。周秦時期為氐羌民族聚居之地。東漢,安帝永初二年(108年),析廣漢郡北部地域設廣漢屬國,治地在今甘肅省文縣,剛氐道改隸廣漢屬國。南宋高宗紹興元年(1135年),復改政州為龍州,仍領江油、清川二縣,自改為龍州距今已有800余年歷史。
宋理宗寶慶三年(1226年),南宋朝廷設龍州三寨長官司(白馬、木瓜和白草三寨),授予龍州判官王行儉世襲長官司之職,龍州土司正式產生。王行儉便成為境內王姓土司始祖。
平武至今仍廣泛流傳著“王老爺?shù)慕绞氰F打的”、“王老爺?shù)蔫F烏紗帽”等俗語。嘉泰三年(1203年),南宋政權派江南揚州府興化縣進士王行儉入龍州任判官,于寶慶二年(1226年)授龍州三寨長官司之職,敕賜世襲,至明洪武七年(1374年),王氏土司一分為二,分襲土長官司和土通判官職。
王行儉本是揚州府興化縣人,進士及第后,朝廷派遣其遠赴四川出任龍州判官。1251年,蒙古軍大規(guī)模南下進攻,同年10月,蒙古派遣使者招降龍州,鎮(zhèn)守龍州的宋將王德新在今南壩投降了蒙古軍,作為龍州三寨長官司長的王行儉本是負有監(jiān)察之職的文官,仍拒不歸順蒙古,率眾別筑城垣抵御蒙古軍。之后南宋朝廷授予他這個流官以世襲的土職。也是第一任龍州三寨長官司之職,龍州土官正式產生,王氏土長官共三十五傳承世系,王氏土通判在明洪武七年(1374年)起共二十二傳承世系。襲龍州三寨長官司之職到共和國七年,即公元1956年,改土歸流廢除龍州三寨長官司世職,王氏土司承襲時間長達730年,是平武土司中出現(xiàn)最早、消失最晚的土司家族。
寶祐六年(1258年),龍州成為蒙古淪陷區(qū)。蒙古退出龍州后,于景定三年(1262年) ,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年),南宋朝廷賜流官龍州知州薛嚴為龍州世襲土知州,龍州全境皆成為土司領地,薛嚴成為境內薛姓土司始祖,因守城有功賜世襲。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薛兆乾興兵作亂,薛氏土司官職由土知州降為土知事。薛氏土司共三十傳承世系,襲任時間共691年。
清朝,順治六年(1649年),清軍攻占龍安府,各土司亦相繼歸順清朝。清政府仍設龍安府,下轄平武、江油、石泉(現(xiàn)北川羌族自治縣)三縣,黃羊關土長官司、陽地隘土通判、龍溪堡土知事三土司和青川守御千戶所。這時王、薛姓土司在龍州一地已世襲統(tǒng)治四百余年。同時期,川邊一帶藏族地區(qū)的土司制才開始普遍施行。
從縣志及其它史料記載,平武土司制度出現(xiàn)在南宋理宗朝寶慶二年——公元1226年,興盛于元、明、清并沿襲到近代,直至1949年,王姓土司宣布起義,平武宣告和平解放。1956年10月,藏族自治區(qū)民主改革完成,在縣境內沿襲了七百年之久的土司制度正式宣告結束。
三、王璽與報恩寺
王璽,姓王名璽,字廷璋,祖籍江蘇揚州興化縣人,是王姓土司第十代土司,明朝洪武年間,龍州統(tǒng)領四縣,平武為首領縣,治地由青川青溪遷至龍安鎮(zhèn),明朝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龍州邊陲番民擾邊,王璽與薛土司奉命率兵前往征剿,平息了騷亂,因累著奇功,宣德九年(公元1434年)大明朝廷升龍州為宣撫司(宣慰使司和宣撫使司明代正式成為專門用于治理少數(shù)民族的地方一級行政區(qū)劃,宣慰、宣撫司是隸屬于兵部的武職機構),提升王璽為龍州宣撫司土官僉事。
那么,王璽為什么要修建報恩寺呢?王璽出生世家,世襲爵祿,本人生性好佛,崇儒奉釋,才雄志大,德政俱優(yōu),他知佛法慈悲,其五戒十善可以輔行王化,可以祝延圣壽,于是他便找龍州大法師正知商量:王璽說,吾受命于朝,世守斯土,與國同休,恩至渥也,夙夜感戴,維欲建一剎,令爾等朝夕祝延圣壽,以表丹誠,古遺藏經而有所安放,一舉兩得,不亦可乎?正知聽后,感到十分高興,以手加額致意,表示完成贊同,于是王璽便決心在龍州建造一座“祈國永寧,祝延圣壽”的禪院,也表丹誠。1436年、1439年王璽兩次進京請旨,皇帝“嘉其土官能以保障遐方,祝延圣壽為請”故不為例而允之,王璽1439年奉旨而歸,開始修建報恩寺。
報恩寺現(xiàn)在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4A級景區(qū)、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學科研基地。它既是一座佛教寺院,也是明代的古建筑群,它修建于公元1440年,距今已經有580年的歷史,報恩寺是龍州宣撫司土官僉事王璽、王鑒父子兩代人20年時間修建完成。寺院坐西向東,占地面積27800平方米,建筑面積3500平方米,由山門、鐘樓、天王殿、大悲殿、華嚴藏、大雄寶殿、碑亭、萬佛閣等主要建筑構成,所有建筑沿一條300米長的中軸線對稱排列,由于完全仿照北京故宮布局設計,故有“深山宮殿”之稱。
四、薛忠義與城墻
薛忠義是薛姓土司第六系土司,也是有作為的一位,史料上記載他是一位“性姿寬厚,公勤愛民,教賢禮士,撫恤軍民,保守疆土,永效勤誠”。薛忠義多次率龍州軍民,同朝廷官軍一道,前往松潘平定番賊,斬殺敵軍眾多,搶奪馬、牛、羊匹,財物給還各番民。
宣德九年(1434),朝廷遣差錦衣衛(wèi)使者捧敕印,改龍州為宣撫司,升忠義為世襲宣撫使,以酬前勞。升州同李爵為副使,州判王璽為僉事,各世襲。
五、平武土司遺珍
1974年、1979年、2020年先后在平武古城鎮(zhèn)小坪山、秦臺發(fā)掘了王氏、薛氏家族墓,出土大量金器、銀器、陶瓷器、玉石器等,這些器物中,金銀器造型精美,瓷器也是民窖中的精品。墓室內雕刻豐富、精美,屬于明代典型的紋樣圖案,這也是給后人提供研究明代土司文化的重要題材。
參考文獻
[1] 《道光龍安府志》平武,內部資料性圖書,1996年10月;
[2] 《平武縣志》四川,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