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琴,丁繼巖
(河南省新鄉(xiāng)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急診科,河南 新鄉(xiāng) 453000)
腦卒中后表現(xiàn)為偏癱、失語、認知障礙等[1]。大部分患者會有一定程度的腦組織缺氧缺血性死亡,所以會伴隨著不同情況的神經功能障礙,致肢體痙攣性偏癱。上肢痙攣性偏癱導致的運動障礙是影響康復的主要原因[2]。本研究用溫針灸配合功能訓練治療腦卒中后上肢痙攣性偏癱效果較好,報道如下。
共80例,均為2017年3月至2018年4月我院收治患者,分為對照組及研究組各40例,符合《中風病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標準[3]。研究組男22例,女18例;年齡44~80歲,平均(54.21±6.36)歲;病程5~171天,平均(61.25±20.11)天。對照組男23例,女17例;年齡45~81歲,平均(53.87±6.23)歲;病程5~172天,平均(62.31±20.12)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西醫(yī)診斷參照《中國腦血管病防治指南》[4]診斷標準,出現(xiàn)肢體癱瘓、意識障礙、偏身麻木等癥狀,并經過CT檢查鑒別為腦出血或腦梗死。中醫(yī)診斷根據《中風病診斷與療效評定診斷(試行)》[5]。主癥為神識昏蒙、言語謇澀、偏癱、偏身感覺異常,次癥為瞳神變化、共濟失調、飲水發(fā)嗆、頭痛、目偏不瞬、眩暈,具備1個主癥2個次癥或2個主癥以上,結合先兆癥狀、誘因確診為中風病。
納入標準:①符合診斷標準;②神志清晰、病情穩(wěn)定;③家屬及患者知情并同意。
排除標準:①非中風導致的肌痙攣;②無肢體偏癱,生活可自理;③伴隨腦外傷、腦出血等疾病。
對照組予抗痙攣藥配合功能訓練。①用巴氯酚[衛(wèi)達化學制藥股份有限公司(中國臺灣),批準文號HC20140013]10mg,口服,1日3次,治療5周。②功能訓練,a.位置擺放:患者上肢外展,外旋,伸肘,前臂旋后,伸腕和指,拇指保持外展;b.握手訓練:手臂盡量過頭,雙側同時用力,連續(xù)舉10次,每日做6組,可以根據患者的恢復情況,增加組數;c.康復訓練:持續(xù)牽拉痙攣肌,可以進行關節(jié)松動,在痙攣肌松弛后可以予誘導分離。訓練45min,1日1次,每周5次,連續(xù)進行5周功能訓練。
研究組予針灸配合功能訓練。上肢側穴位取外關、肩髃、手三里、曲池,消毒后用1~ 1.5寸不銹鋼毫針刺,在針刺處鋪放阻燃物,將點燃的1.5~ 2 cm艾條,燃端向下放于針柄尾部。每次用3根艾條,1日1次,12天為一療程,連續(xù)治療10天休息2天,共治療3個療程。功能訓練與對照組相同。
采用Fugl-Meyer運動功能量表(包括肩外展、動活動腕、力微弱、距障礙)進行上肢運動功能評價,分數與運動功能成正比,最高分為100分。
用巴塞爾 ( Barthel) 指數評分(包括大便、小便、修飾、用廁、進食、平地步行、穿著、上下樓梯、洗澡)對日常生活能力進行評價,分數與生活能力成正比,分數小于20分表示完全殘疾,高于60 分具有獨立運動能力。
采用Ashworth痙攣量表評分對上肢肌張力進行評價,根據評分為4級,分數越高等級越高表示肌張力越差。Ⅰ級為肌張力輕度增加,受累部分被動屈伸時,ROM之末出現(xiàn)突然的卡住然后釋放;Ⅱ級為肌張力較明顯增加,通過ROM的大部分時,阻力均較明顯的增加,但受累部分仍能運動;Ⅲ級為肌張力嚴重增加,進行ROM檢測較為困難;Ⅳ級為僵直,受累部分不能屈伸。
對上肢具有代表性的正中神經進行軀體感覺誘發(fā)電位(SSEP)檢測,檢測使用肌電誘發(fā)電位儀,記錄N20潛伏期與N20-P25波峰振幅。
臨床治愈: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分90~100,Ashworth痙攣量表評分為0級。顯著改善:殘疾程度改善至1~3級,功能損傷分降低50%以上。改善:功能損傷分降低18%以上。無效:病情無改變甚至惡化。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兩組各項評分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各項評分比較 (分,±s)
表2 兩組各項評分比較 (分,±s)
組別 例 時間 Fugl-Meyer 運動功能評分Ashworth痙攣表評分Barthel 指數評分研究組40 治療前 15.86±5.32 3.87±0.67 37.56±6.45治療后 31.45±6.85 2.12±0.51 67.36±5.21 t 11.37 13.14 22.73 P 0.00 0.00 0.00對照組40 治療前 15.87±5.47 3.78±0.66 36.37±6.32治療后 24.72±6.01 2.76±0.45 60.23±5.02 t 6.89 8.08 18.70 P 0.00 0.00 0.00
兩組治療前后SSEP相關參數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SSEP相關參數比較 (±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SSEP相關參數比較 (±s)
組別 例 N20潛伏期(ms) t P N20-P25波峰振幅(μV) t P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研究組 40 27.19±9.5418.08±5.49 5.23 0.00 1.20±0.51 2.26±0.57 8.77 0.00對照組 40 27.11±8.4522.63±4.93 2.90 0.00 1.19±0.48 1.87±0.52 6.07 0.00 t 0.04 3.90 0.09 3.20 P 0.48 0.00 0.46 0.00
中醫(yī)認為,中風后上肢痙攣性偏癱為陰蹺為病,陽緩而陰急;陽蹺為病,陰緩而陽急,為陰陽不平衡所致。病機為氣血陰陽失衡、肝腎陰虛、經脈不通失養(yǎng)。治當通經梳脈,活血養(yǎng)陰[6]。
上肢取陽經穴行側肢體針灸,可抑制運動神經元活動性,使痙攣側肌群活動性降低,緩解肌痙攣。針刺與艾灸同用,有利于血管擴張、代謝加強、降低相關神經的興奮性,減輕肢體偏癱痙攣。配合功能訓練可改善運動能力。
溫針灸配合功能訓練治療腦卒中后上肢痙攣性偏癱效果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