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慶云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南溪山醫(yī)院 神經(jīng)內(nèi)科,廣西 桂林)
腦卒中是一種普遍多見的急性腦血管疾病,部分存活患者存在程度不一的后遺癥,具有較高發(fā)病率、致殘率、死亡率。隨著醫(yī)療技術的進步,腦卒中經(jīng)過積極治療可明顯降低死亡率,但對于如何降低致殘率仍無有效療法[1]。有研究指出,早期腦卒中的神經(jīng)功能在前3 個月可快速恢復,但絕大多數(shù)患者存在心理障礙,導致延誤了最佳康復時機,影響預后[2]。因此,加強心理護理對改善腦卒中預后就顯得至關重要。鑒于此,在本次研究中,研究對腦卒中患者應用早期心理康復的臨床價值及對其預后的影響。
抽選于2017 年12 月至2019 年10 月我院收治的90 例腦卒中患者,隨機均分為兩組。對照組(n=45)中,男性與女性分別為27 例、18 例;年齡50~78 歲,平均(65.20±4.17)歲;腦出血16 例、腦梗死29 例。研究組(n=45)中,男性與女性分別為26 例、19 例;年齡50~77 歲,平均(65.49±4.22)歲;腦出血15 例、腦梗死30 例。兩組的基線資料經(jīng)統(tǒng)計學分析比較無明顯差異性(P>0.05),可做對比研究。
對照組(n=45)實施傳統(tǒng)護理,包括藥物指導、日常生活指導、肢體功能康復鍛煉等。研究組(n=45)同時結合早期心理康復干預,具體措施如下:(1)心理狀態(tài)評估。由于腦卒中病情發(fā)作較快,多于短短幾分鐘或數(shù)小時內(nèi)出現(xiàn)言語表達不清、肢體癱瘓等癥狀,再加上恢復時間較長,大部分患者經(jīng)治療后存在后遺癥,這些均會影響患者正常生活、學習、工作,給其造成巨大的心理壓力、經(jīng)濟負擔。因此,在入院后,護理人員應了解患者基線資料、性格、病情、心理需求、家庭經(jīng)濟情況等,有效評估其心理狀態(tài),并根據(jù)實際情況制定針對性的心理疏導措施。(2)建立雙向溝通。護理人員應做到待人真誠、對人熱情、工作嚴謹,主動與患者溝通交流,鼓勵其主訴內(nèi)心感受,并表示理解、支持,幫助其宣泄抑郁、焦慮等負性情緒,將被動溝通轉化為主動溝通;盡可能滿足患者需求,充分尊重其隱私;多給予陪伴、關心,使其感受到人文關懷; 鼓勵患者多接觸病友,有助于減輕孤獨感、陌生感。另外,還應創(chuàng)設一個安靜、舒適、整潔的治療環(huán)境,使其保持一個輕松愉悅的心態(tài)面對治療,耐心向患者講解腦卒中疾病的相關知識,提高其對自身疾病的知曉程度。(3)心理康復。護理人員應巧妙應用護理心理學技巧,盡快與患者建立信任關系,鼓勵其講述自己的心理壓力,充分調(diào)動親情力量,幫助其舒緩壓力,提高配合治療主動性??刹扇〔煌徑庳撔郧榫w的方法,如輕音樂療法、心理支持、移情、行為矯正治療等?;颊呷菀讓ψ约翰∏榛謴痛嬖谶^低或過高期望,應告知其自身病情現(xiàn)狀,包括病情發(fā)展程度、治療情況以及下一步治療情況,還可向其分享成功案例,增強患者治療信心。另外,護理人員還可幫助患者制定康復計劃,按照循序漸進的原則,由簡單到復雜過渡;護理人員與家屬應多鼓勵和肯定患者的每一微小進步。告知家屬多鼓勵、理解患者,使其意識到家屬情感支持對減輕腦卒中心理障礙的重要性。
評價及對比兩組的:①心理狀態(tài),采用抑郁自評量表(S D S)、焦慮自評量表(S A S),分值越高則表明抑郁、焦慮程度越嚴重。②神經(jīng)功能缺損評分,采用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0~42 分,分值越高則表明神經(jīng)功能缺損程度越高。③肢體運動功能,采用Fugl-Meyer(FMA)量表,分值越高則表示患者肢體運動功能越好。
將本研究所得數(shù)據(jù)納入SPSS 21.0 軟件中進行統(tǒng)計與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 標準差(±s)表示,計數(shù)資料用率(%)表示,采用t和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研究組的SDS、SAS 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抑郁、焦慮評分對比(±s, 分)
表1 兩組患者抑郁、焦慮評分對比(±s, 分)
組別 n SDS SAS研究組 45 39.55±2.04 40.03±2.19對照組 45 50.07±3.11 50.85±3.26 t 18.974 18.482 P 0.000 0.000
研究組的NIHSS 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的FMA 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NIHSS、FMA 評分對比(±s, 分)
表2 兩組患者NIHSS、FMA 評分對比(±s, 分)
組別 n NIHSS FMA研究組 45 3.77±0.21 95.12±3.11對照組 45 4.65±0.60 88.10±2.47 t 9.286 11.857 P 0.000 0.000
腦卒中早期康復干預對改善預后有很大影響,可降低后遺癥發(fā)生率,提高生活自理能力。但絕大多數(shù)腦卒中患者均伴有程度不一的抑郁、焦慮等負性情緒,甚至自暴自棄、抗拒治療,導致耽誤最佳康復時機。有資料顯示,腦卒中治療后早期抑郁發(fā)生率高達41%~45%,多與病情突發(fā)、致殘、早期負性情緒、運動功能障礙、社會家庭地位改變等因素相關[3-4]。腦卒中早期心理障礙發(fā)生是生理、心理、社會等多因素作用下的結果[5]。因此,加強早期心理康復對改善腦卒中預后十分關鍵。在本次研究中,將心理狀態(tài)評估、建立雙向溝通、心理康復等措施貫穿于早期心理康復全程中,通過根據(jù)患者實際心理狀態(tài)展開針對性心理疏導,并在溝通過程中取得患者信任,根據(jù)心理學技巧,實施一系列減輕心理負擔,緩解抑郁、焦慮、不安等情緒,充分調(diào)動患者積極性,以樂觀心態(tài)配合治療,促使實現(xiàn)早日康復的目標。
本研究表明,研究組的抑郁、焦慮評分低于對照組,提示應用早期心理康復干預可有效減輕患者抑郁、焦慮等負性情緒,從而進一步舒緩心理壓力。研究組的神經(jīng)功能缺損評分低于對照組,提示應用早期心理康復干預可有效改善神經(jīng)功能,有利于加速康復進程,改善預后。研究組的肢體運動功能評分高于對照組,提示應用早期心理康復干預可促使患者肢體運動功能提高,改善肢體癱瘓癥狀,繼而提高患者自理能力。
綜上所述,對腦卒中患者應用早期心理康復干預,可改善患者不良情緒,減輕其心理負擔,對促進神經(jīng)功能及肢體運動功能恢復有很大幫助,預后良好,具有較高的臨床借鑒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