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玉龍
(新疆阿克蘇地區(qū)第二人民醫(yī)院 中醫(yī)腫瘤科,新疆 阿克蘇 843000)
冠心病屬于臨床心血管內科高發(fā)疾病,該病癥多由因機體脂代謝紊亂及血液異常,而致使脂質堆積于動脈內膜造成血管腔阻塞的一種病癥,患有該病癥的患者大多存在有心絞痛等不良癥狀,該癥狀有時在臨床上的表現并不明顯,但是會呈現出心電圖活動、心肌代謝、左室功能及心肌血流灌注異常等客觀表現,即冠心病無癥狀心肌缺血,無癥狀心肌缺血通常會被患者所忽視,若未能及時對該癥狀進行治療,極易導致其出現永久性及可逆性損傷,致使對其生命安全造成嚴重性威脅[1]。當前,臨床上對于冠心病無癥狀心肌缺血病癥的治療多以西醫(yī)藥物治療為主,如臨床常見的阿司匹林、硝酸異山梨酯片等藥物,此治療方式雖然可在短時間內緩解患者臨床癥狀,但是效果并不顯著,而且單一的治療需要長期用藥,而疾病得不到有效控制容易反復發(fā)作,從而降低了患者治療的信心和依從性。近些年來,中醫(yī)治療在臨床上各大疾病的治療中廣為應用,并取得了良好效果,若在患者接受常規(guī)西藥治療的基礎上實施中醫(yī)補氣活血法將有效增強治療效果,改善其心功能。對此,本文對冠心病無癥狀心肌缺血患者接受常規(guī)西藥治療與在此基礎上加用中醫(yī)補氣活血法后的效果進行了分析,現將研究過程和結果匯報如下,以供臨床同仁在治療冠心病無癥狀心肌缺血的過程中參考和借鑒。
1.1 一般資料。研究時間: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觀察對象:本院收治的80例冠心病無癥狀心肌缺血患者,以隨機法將其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各40例?;举Y料:對照組男25例,女15例,平均(62.3±3.6)歲,平均病程為(2.2±0.5)年;研究組男23例,女17例,平均(61.6±4.3)歲,平均病程為(0.7±0.2)年,對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展開統(tǒng)計學計算和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本次研究上報醫(yī)院倫理委員會經過研究批準通過且患者和家屬對研究目的知情同意,并且簽署相關的協(xié)議書。納入標準:與西醫(yī)冠心病無癥狀心肌缺血診斷標準相符患者;靜息心電圖監(jiān)測下供血不足及ST段偏移超過0.1 mV的患者;與中醫(yī)氣虛血瘀所致胸痹范疇診斷標準相符患者。排除標準:合并嚴重性傳染性疾病、器官病變及貧血患者;收縮壓低于90 mmHg的患者;心力衰竭、急性循環(huán)衰竭或顱內壓增高患者;神經異常及無法正常交流患者[2]。
1.2 方法。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guī)西藥治療,即給予患者0.5g的阿司匹林(生產廠家:永信藥品工業(yè)(昆山)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9990212)進行口服,每日3次;給予患者20 mg的阿托伐他汀進行口服,每日1次;給予患者10 mg的硝酸異山梨酯片生產廠家:世貿天階制藥(江蘇)有限責任公司(原江蘇方強制藥廠);國藥準字:H32024617)進行口服,每日3次。以7日為一個療程,共治療2個療程。研究組患者在接受常規(guī)西藥治療的基礎上實施中醫(yī)補氣活血法,中醫(yī)藥方組成如下:取黃芪30 g;太子參及瓜蔞殼18 g;赤芍15 g;灸甘草、葛根、降香、川芎、薤白12 g;桂枝6 g。服用方法:減少上述藥方加入到400 mL的純凈水中煎煮,取液200 mL,早晚各服用100 mL,每日服藥1劑。以7日為一個療程,共治療2個療程。
1.3 觀察指標。觀察指標包括有心肌耗氧量指數、收縮壓及心率。
1.4 統(tǒng)計學分析。P值用SPSS 22.0軟件計算,計量資料的表示方式及計算方式為:用()表示,用t計算,統(tǒng)計學差異評判標準為:P<0.05。
兩組患者治療前的心肌耗氧量指數、收縮壓及心率指標無明顯差異,P>0.05;研究組患者治療后的心肌耗氧量指數及收縮壓指標明顯低于對照組,心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心肌耗氧量指數、收縮壓及心率比較( )
表1 心肌耗氧量指數、收縮壓及心率比較( )
組別 例數 心肌耗氧量指數 收縮壓(mmHg) 心率(次/分)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40 11612.3±341.2 10663.4±302.2 145.1±1.6 137.4±1.5 79.9±2.0 76.8±2.6研究組 40 11594.6±389.1 9124.3±291.1 144.4±1.9 125.4±2.6 79.4±2.4 69.3±2.3 t-0.2163 23.1985 1.7823 25.2841 1.0122 13.6646 P-0.8293 0.0000 0.0786 0.0000 0.3146 0.0000
冠心病是一類多發(fā)于老年群體的心血管疾病,致病機制是因為心肌收到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影響而造成的血管狹窄和堵塞甚至是缺血性壞死,在臨床內科中有著較高的發(fā)病率,而其中無癥狀心肌缺血屬于冠心病疾病中的一個特殊類型,無癥狀心肌缺血是指冠心病患者存在有心肌缺血發(fā)作情況,但是其在發(fā)生時卻未產生與心絞痛類似的癥狀表現,無癥狀心肌缺血危害性較大,發(fā)生后可導致患者產生急性心肌梗死以及猝死等不良現象。無癥狀心肌缺血無明顯的臨床癥狀表現,致使診斷難度較高,容易被醫(yī)師所忽略,因此,臨床上不能及時作出判斷和治療,也容易被患者所忽略,所以很容易錯過最佳的治療時期。現階段,隨著醫(yī)療技術水平的不斷進步,使得臨床上對該癥狀的認知不斷提高,醫(yī)師可判斷患者冠狀動脈病變嚴重程度、心電圖監(jiān)測情況及是否存在有心臟功能受損現象來確診該癥狀,所以,對于無癥狀心肌缺血的診斷已不單純僅限于臨床癥狀判斷。研究發(fā)現[3],冠心病患者出現心肌梗死的主要誘因為無癥狀心肌缺血,因此盡早實現對冠心病無癥狀心肌缺血的診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我國中醫(yī)學理論將冠心病病癥歸屬為痹癥范疇,認為該病癥的產生與機體氣血瘀滯、飲食不節(jié)、心氣不足以及不痛而痛所致,患有該病癥的患者會因為氣血機能較差而造成冠狀動脈血壓堵塞,進而影響到其正常的心功能,中醫(yī)認為保障冠心病患者血液流暢以及充沛的前提是確保心氣充裕,若機體的心氣充裕,不僅可為其心肌細胞組織的提供充足的養(yǎng)分,輸入充足的精氣,且可促進機體血液循環(huán)性,反之會出現脈象虛弱以及氣血瘀滯等癥狀,對于冠心病無癥狀心肌缺血病癥來說,中醫(yī)學主張標本兼治[4-5]。本次研究結果顯示,給予冠心病無癥狀心肌缺血患者中醫(yī)補氣活血治療前,兩組患者的心肌耗氧量指數、收縮壓及心率指標無明顯差異,P>0.05,而治療后研究組患者的心肌耗氧量指數及收縮壓指標明顯低于對照組,心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在常規(guī)西藥治療的基礎上實施中醫(yī)補氣活血法可有效改善患者心肌缺血癥狀及心功能,提高治療預后效果。
中醫(yī)補氣活血法中所涉及藥材主要包括有黃芪、太子參、瓜蔞殼、赤芍、灸甘草、葛根、降香、川芎、薤白以及桂枝,上述藥物的聯合服用將產生化痰消痞、補血活血、痛經散瘀以及行氣止痛的治療功效,其中黃芪具有活血通經以及補中益氣的作用;太子參具有生津益氣以及補虛扶正的作用;瓜蔞殼具有行氣寬胸以及袪濁止痛的作用;赤芍具有的活血化瘀以及益氣補血作用;灸甘草具有緩急止痛以及補中益氣的作用;葛根具有升陽止痛以及解表生津的作用;降香具有止血止痛以及活血散瘀的作用;川芎具有行氣開郁以及活血之用的作用;薤白具有下氣散結以及溫中通陽的作用;桂枝具有促陽化氣以及溫經通脈的作用。經現代藥理學證實,黃芪可有效改善機體缺氧狀,提高其代謝及免疫力;太子參可有效改善機體心功能,長期服用還將增強體質;灸甘草具有抗變態(tài)反應及抗炎功效,同時可提高機體免疫力,緩解其疼痛感;赤芍、葛根及桂枝可擴張機體腦血管,促進局部血液循環(huán)性及提高血流量;瓜蔞殼、降香及川芎可降低機體血液粘稠度,增加冠脈血流量以及起到抗血栓的功效;薤白可抑制機體血小板凝聚,阻止動脈弼樣硬化現象。中醫(yī)藥理作用及現代西醫(yī)藥理機制均證實了中醫(yī)補氣活血法治療冠心病無癥狀心肌缺血病癥優(yōu)越性,且中醫(yī)治療法安全性較高,在常規(guī)西藥治療的基礎上加用中醫(yī)補氣活血法并不會增加患者出現不良反應的機率,因此,中醫(yī)補氣活血法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需注意的是,每位冠心病無癥狀心肌缺血患者體質及病情等因素均有所不同,實際臨床中在實施中醫(yī)補氣活血法時,醫(yī)師可結合患者實際情況適當的對本次所選中藥材進行調整,以保障最優(yōu)治療效果。
中醫(yī)補氣活血法治療冠心病無癥狀心肌缺血病癥的效果較好,可有效穩(wěn)定患者的血壓水平,改善其心功能,值得推廣。